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目录

齐孝公(?-前633年),姜姓,吕氏,名昭。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之子,母郑姬。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早年齐桓公管仲立其为太子[1]

人物生平

早年齐桓公管仲立其为太子,并嘱托宋襄公予以照应。前643年,桓公卒,另外五子争夺君位,原桓公宠臣易牙竖貂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吕昭逃奔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吕昭归国争位。三月,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齐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貂无亏,迎立太子昭。但其馀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今山东济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即位。此次动乱之后,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

前 633年,孝公卒,弟潘(上文五公子之一)杀太子嗣位,是为昭公

编年纪事

前642年 齐孝公元年

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诡。(《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以桓公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前641年 齐孝公二年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左传》)

秋,宋人围曹。 卫人伐邢。(《左传》)

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鲁人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左传》)

前640年 齐孝公三年

秋,盟于邢,为邢谋卫难也。於是卫方病邢。(《左传》)

前639年 齐孝公四年

春,狄侵卫。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地安徽太和西鹿城地)。 (《左传》)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楚王宋公以伐宋。(《左传》)

十二月癸丑,鲁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左传]]》)

前638年 齐孝公五年

冬,十一月己巳朔,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左传》)

前637年 齐孝公六年

春,齐侯伐宋,围缗(宋邑山东金乡东北二十里),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左传》)

夏, 宋襄公卒。晋公子重耳久安于齐不欲归,齐姜与子犯谋,醉遣重耳西行,途经曹, 宋,楚往秦。 (《左传》)

前634年 齐孝公九年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卫人伐齐,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卽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左传》)

鲁东门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师。臧孙见子玉而道之伐齐、宋,以其不臣也。宋以其善於晋侯也,叛楚卽晋。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帅师伐宋,围缗。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山东东阿)。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谷,易牙奉之以为鲁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为七大夫於楚。(《左传》)

前633年 齐孝公十年

夏六月庚寅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开方杀孝公子而得立,是为昭公。(《左传》)

成语典故

有恃无恐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夏,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攻鲁。鲁大夫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遭遇孝公,以牛羊、酒食犒劳齐国军队。《古文观止》一篇文章,描述两人的对白: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孝公无言以对,班师回家。

史记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十有馀子,要其后立者五人:无诡立三月死,无谥;次孝公;次昭公;次懿公;次惠公孝公元年三月,宋襄公率诸侯兵送齐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杀其君无诡。齐人将立太子昭,四公子之徒攻太子,太子走宋,宋遂与齐人四公子战。五月,宋败齐四公子师而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宋以桓公管仲属之太子,故来征之。以乱故,八月乃葬齐桓公

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也。夏,宋襄公卒。七年,晋文公立。

十年,孝公卒,孝公弟潘因卫公子开方杀孝公子而立潘,是为昭公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杜月刚饰演齐孝公

视频

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人物篇之-齐孝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