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文昭(1886 05.31 - 1965 12.13),组织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过细胞腺粒体和戈尔吉氏体与细胞分泌的密切关系,认为磷脂类是这两种细胞器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形成分泌颗粒过程中于这两种细胞器内转化。这些论断得到了现代细胞学的确证。他从事过吗啡中毒研究,又研究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并将其理论推广于临床实践。毕生从事组织学教学工作,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是中国组织学的奠基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学部委员)。

目录

个人简历

1886年5月31日 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

1905年 毕业于 河北省通县潞河中学。

1910年 毕业于 河北省通县协和书院。

1915年 毕业于 北京协和医学堂。

1915 - 1916年 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

1916 - 1918年 任山西汾阳医院医师。

1918 - 1919年 任河北省通县潞河医院医师。

1919 - 1920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进修。

1920 - 1921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科进修。

1921 - 1940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助教、讲师、助教授。

1940 - 1942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襄教授。

1940 - 1941年 任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细胞学科客座教授。

1942 - 1945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教授。

1945 - 1946年 任北京大学第六补习班主任。

1945 - 1953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主任、教授

1946 - 1947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

1947年 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

1953 - 1965年 任北京医学院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6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质学部委员会委员。

1965年12月13日 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

评价

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钻研,付出加倍的努力获得了工作上的成就。在掌握组织学[2]技术时,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能做出厚度只有3μm的石蜡切片,为同事们所称赞。在检查标本方面无论是给学生示范,还是为专家解决疑难问题,他都显示出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方面他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感染学生

他在医学教育事业上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在组织学、细胞学的研究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他是一位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上杰出的科学家

视频

马文昭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


细胞医学动画,了解组织器官的形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