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關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轄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南部,東經103°52′至104°39′和北緯22°42′至23°15′之間。東與麻栗坡縣毗連,南與越南接界,西南連接河口縣,西與屏邊縣]]相鄰,北與文山市接壤,東北與西疇縣隔盤龍河相望。總面積2755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12年末)。轄9個鎮、4個鄉:馬白鎮、八寨鎮、仁和鎮、木廠鎮、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都龍鎮、金廠鎮、坡腳鎮、南撈鄉、大栗樹鄉、篾廠鄉、古林箐鄉。縣政府駐馬白鎮。

地處滇東南喀斯特山原。石灰岩山地與峽谷相間,群山連綿,地表破碎,溪河縱橫。主要河流有盤龍河、那麼果河、晌水河、小白河,均為紅河水系。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水充沛,年降水量1345毫米。年均溫16.9℃。交通以公路為主,昆河鐵路經縣境西南邊緣。有老君山自然保護區[1]和古林箐自然保護區。古蹟有明代建阿雅城遺蹟,有清代抗法戰爭時所築石碉堡。

目錄

歷史沿革

馬關縣因縣境內有馬白關而得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馬關屬牂牁郡進桑縣。東漢屬益州牂牁郡進乘縣。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屬益州興古郡進乘縣。西晉永嘉四年(310),屬寧州梁水郡新豐縣。北周時,屬西爨(白蠻)地。隋代屬南寧州總管府昆州。唐初馬關屬南寧州都督府郎州地,唐南詔時屬通海都督僚子部。宋代大理國前期,屬通海都督矣部,後期屬最寧府矣尼迦部。元至元八年(1271),屬南路總管府阿僰萬戶舍資千戶。至元十三年(1276)屬臨安路矣尼迦部。明代先屬八寨長官司,直隸雲南布政使司,後屬臨安府阿迷州教化三部長官司。

康熙五年(1666)8月,臨安府析置開化府,今馬關屬開化府地。雍正六年(1728)九月設「馬白關」。雍正七年(1730)12月,開化府置文山縣,今馬關屬文山縣地。雍正八年(1730)7月,置迤東道,開化府屬之。同年設馬白同知專理對外事務。嘉慶二十四年(1819)6月,置安平廳,改馬白同知為安平撫彝同知。安平廳署設於開化(今文山)與知府衙門同城。道光二年(1822)3月,析文山縣屬東安、逢春、永平三地入安平廳。

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結束後,中國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越南變成了法國殖民地。光緒十三年(1887),中法兩國互派官員至中越邊境勘定邊界,都龍等地回歸中國,取名歸仁里,為安平廳管轄。同年10月,置臨安開廣道,開化府改屬臨安開廣道。光緒卅二年(1906)9月26日,安平廳衙門由開化移至馬白,治理逢春、東安、永平、歸仁4里。

民國二年(1913)4月,改安平廳為安平縣,屬蒙自道。民國三年(1914)1月,因其與貴州安平縣同名,安平縣改為馬關縣。民國18年(1929),廢道後直屬省。同年11月,由馬關析置設西疇縣。民國31年(1942),隸第二行政督察區(駐文山縣)。民國33年(1944)6月,馬關縣為一等縣,總面積2782平方千米,總戶數15472戶,總人口104191人,其中男性52347人、女性51844人。全縣轄1鎮、9鄉;112保、1604甲。民國37年(1948),隸第四行政督察區(駐硯山縣)。

1950年3月,馬關縣屬文山專區。1957年5月2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9次會議決定設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覆: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屬文山州。1996年,馬關縣面積2676平方千米,人口約33.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16.3萬人。轄8個鎮、7個鄉:馬白鎮、八寨鎮、仁和鎮、木廠鎮、夾寒箐鎮、小壩子鎮、都龍鎮、金廠鎮、山車鄉、南撈鄉、坡腳鄉、大栗樹鄉、浪橋鄉、蔑廠鄉、古林箐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馬關縣常住總人口350002人,其中:馬白鎮60859人,八寨鎮25816人,仁和鎮31759人,木廠鎮25059人,夾寒箐鎮36635人,小壩子鎮14151人,都龍鎮32400人,金廠鎮8440人,南撈鄉12927人,山車鄉11378人,坡腳鄉12162人,大栗樹鄉31288人,浪橋鄉15812人,篾廠鄉17377人,古林箐鄉13939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馬關縣常住總人口367507人,其中:馬白鎮79534人,八寨鎮43755人,仁和鎮30290人,木廠鎮24158人,夾寒筲鎮36947人,小壩子鎮13453人,都龍鎮36961人,金廠鎮8589人,坡腳鎮21953人,南撈鄉12939人,大栗樹鄉30273人,篾廠鄉16729人,古林箐鄉11926人。

2014年,八寨鎮、都龍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視頻

馬關縣 相關視頻

《一眼馬關, 發現幸福》馬關縣形象宣傳片
馬關縣家鄉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