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簡介
北京天壇醫院初建於1930年代,前身是國民黨陸軍第三十一後方醫院。1949年2月,由中央軍委衛生部接管,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第二後方醫院,同年4月改為華北行政委員會人民醫院,同年10月劃歸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領導,更名華北人民醫院。1953年1月改為衛生部中央直屬機關第一醫院。1956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交給北京市公共衛生局管轄,更名為北京天壇醫院。「文革」期間,1970年2月天壇醫院奉命全部遷往甘肅省。1970年7月,原天壇醫院留守人員和崇文區前門醫院部分人員,在天壇醫院原址成立了北京市崇文區崇文醫院。1975年9月,北京市衛生局將該院劃歸該局直接領導,改為北京崇文醫院。1978年9月,北京市衛生局將該院交給北京第二醫學院,成為北京第二醫學院附屬崇文醫院。1982年1月7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第二醫學院附屬崇文醫院更名為北京天壇醫院。1982年4月1日起,恢復原北京天壇醫院名稱[1]。1982年4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和神經外科醫護人員75名自宣武醫院遷至北京天壇醫院。
1956年8月23日,在北京市黨政領導關懷下,王忠誠等神經外科專家在北京同仁醫院建立了神經外科專科。1982年,由宣武醫院遷至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由此成為中國神經外科醫療、教學、研究、預防的頂尖機構。北京天壇醫院此後也以1956年8月23日作為建院日。早在1975年,為解決顱腦患者住院難、手術難的問題,國家計委和北京市共同決定,將宣武醫院院長兼神經外科主任王忠誠及其領導的神經外科從宣武醫院分出,利用北京崇文醫院的基礎,建一所有300張病床的顱腦外科專科醫院,國家計委為此批下120萬元人民幣的專項經費。但到1980年仍未開工建設,國家計委要把專項經費收回。為此,中共北京市委衛生體育部部長兼北京市衛生局黨組書記和局長的張青季派石金祥去當該醫院黨委書記,抓緊籌建該醫院。醫院首任院長為王忠誠。經過調研,石金祥等院領導決定不建專科醫院,而要建綜合性醫院,石金祥徵得北京市人民政府負責衛生工作的副市長白介夫同意後,又找國家計委副主任房維中,房維中表示因國家缺線,三年前批給該院的120萬元還要減去20萬,只能給該院100萬元。1983年房維中鑑於國家經濟形勢有所好轉,表示國家計委可以下撥更多的施工經費。1983年該院列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工程。1985年衛生部部長崔月犁來院視察。該院的籌建是邊基建施工,邊開院醫療,邊報批設計,邊申請經費。從1980年開始施工到1988年竣工,號稱有800張病床,實際上共建成840張病床,其中40張用於急救。1982年該院開始接收顱腦外科患者,1989年試運行一年,1990年正式運營。1988年落成時,國家計委副主任房維中、北京市政協主席白介夫一起來院查看工程質量。籌建初期,該院一直使用「北京市崇文區崇文醫院」名稱,1981年3月2日在白介夫主持的市長辦公會上,石金祥提出院名問題,白介夫提議定名天壇醫院。院名後來由院長王忠誠題寫。
1985年之後,該醫院更名首都醫學院附屬北京天壇醫院。1994年更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該院還是首都醫科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1997年,該院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北京市衛生局共建成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天壇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北京天壇醫院和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是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是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教學基地和世界衛生組織在中國的神經科學培訓合作中心。1996年11月被衛生部命名為全國十所文明服務示範醫院之一。
截至2016年,該醫院有學科52個,床位1167張,職工2752人,年門急診量140多萬人次;神經學科有2個實驗研究中心、19個基礎研究室、5個臨床研究室、2個防治研究室等科研基礎設施;擁有突出貢獻專家1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名,正高級專家211名,醫生827名,護士1050名。1978年至2015年,該醫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08項,省部級科技獎208項,國家科技獎22項,發表SCI論文1543篇、中文論文7355篇,著書218部。王忠誠院士四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9月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08年12月獲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2]。趙繼宗院士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視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天壇醫院曾經歷5次改名…副院長講述不為人知的故事,北京日報客戶端,2019-07-22
- ↑ 王忠誠徐光憲獲2008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環球網,200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