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
靖远县是甘肃省白银市的下辖县,素有“塞上江南”“陇上名邑”“黄河明珠”之美誉。
该县地处甘青宁蒙经济长廊中心地段和“兰白核心经济区”开发重点区域,是历史上有名的丝路重镇,境内有灵秀靖远古八景、苍翠挺拔乌兰山等景点,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
目录
大事记
基本概况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历史沿革
历史建制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
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
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
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市建置年代久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辖域多有变迁,隶属称谓频易。战国以前,靖远境内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据,战国末期,秦于公元前271年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始划入秦国版图。
秦代靖远仍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远境内始置祖厉(今靖远)、鹑阴(今白银市平川区)二县,属安定郡(汉时从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为靖远县级行政建制之开端。
新莽时期,改祖厉县为乡礼县。
东汉时期,祖厉县治南迁,鹑阴县改为鹯阴县,属武威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武威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西秦属苑川郡(今甘肃榆中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鹯阴县属之。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北周改会州为会宁防。
隋朝时期,会宁防改为会宁镇,后改为会宁县,属平凉郡。
唐代初期,改会宁县为西会州,后复为会宁县,属关内道。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会州为粟州,当年复为会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置乌兰、会宁二县属之。广德年间以后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时期,西夏国曾两度攻陷靖远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筑会州城,置敷川县。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敷文县,属泾原路。
南宋时期,先后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
元代,仍为会州,属陕西行省巩昌府。
明代初期,裁会州,于迭烈逊(今白银市平川区)设巡检司戍守。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逊巡检司,置靖虏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司。
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属巩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远卫并入陇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远卫为靖远县,属巩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远县改属兰州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甘肃省设七道,靖远县属兰山道。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61年,隶属定西地区。
1961—1963年,划归白银市管辖。1964—1985年,复属定西地区。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靖远县复归白银市管辖。
1996年,靖远县面积5677平方千米,人口44.3万人。辖1个镇、20个乡:城关镇、兴隆乡、东湾乡、糜滩乡、乌兰乡、北湾乡、中堡乡、平堡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双龙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大芦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曹岘乡、三滩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63076人,其中:城关镇38817人,平堡乡18580人,北湾乡31793人,中堡乡10678人,糜滩乡23350人,三滩乡20974人,乌兰乡32304人,东湾乡43001人,大芦乡20383人,兴隆乡13504人,双龙乡14817人,石门乡17407人,刘川乡20245人,高湾乡26112人,靖安乡13830人,五合乡30326人,东升乡21283人,北滩乡35461人,永新乡11719人,若笠乡9771人,曹岘乡8721人。
2002年,北湾、东湾2乡撤乡建镇。2005年1月,乌兰乡与城关镇合并为乌兰镇;撤销曹岘乡并入若笠乡;撤销中堡乡,将其所辖中堡、营坪2个村并入北湾镇,营防、贾口、上滩3个村并入乌兰镇。
2007年末,全县辖乌兰、东湾、北湾3个镇和平堡、糜滩、三滩、刘川、若笠、大芦、高湾、兴隆、双龙、石门、永新、靖安、五合、东升、北滩15个乡,共有9个社区、175个行政村,60个居民小组、1125个村民小组。
2008年末,全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175个行政村,1125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9.49万户44.10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靖远县常住人口454925人。
2012年,靖远县下辖3镇15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北滩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1]
地理位置
靖远市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4°13′至105°15′,北纬36°至37°15′。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东西间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国道109线、省道靖(远)天(水)公路、铁路白(银)宝(积)线从境内通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从县城西至白银60公里,西南距离省会兰州130公里。
气候特点
行政区划
基本区划
靖远县共有18个乡镇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乡、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北滩乡、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两个乡镇被合并了,所以现在是没有了。城关和乌兰合并为乌兰镇,曹岘和若笠合并为若笠乡。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成立,实行市管县体制,靖远县由原定西地区划归白银市管辖。同年,将原靖远县所属中部的复兴、种田、共和、宝积、水泉等乡及宝积镇共五乡一镇分出,设立白银市平川区。1986年,北湾乡分为平堡、北湾、中堡三乡。1989年,糜滩乡分为糜滩、三滩两乡。2002年,东湾、北湾两乡撤乡建镇。
2004年乡镇撤并后,靖远县现辖平堡、糜滩、三滩、大芦、兴隆、双龙、石门、刘川、高湾、靖安、五合、东升、北滩、永新、若笠乡及乌兰、北湾、东湾镇,共15个乡3个镇,下设174个村(居)民委员会,1111个村(居)民小组。乌兰镇为县行政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016年,靖远县下辖5镇13乡:乌兰镇、东湾镇、北湾镇、刘川镇、糜滩乡、平堡乡、若笠乡、三滩乡、大芦乡、高湾乡、北滩镇、东升乡、靖安乡、石门乡、双龙乡、五合乡、兴隆乡、永新乡。[3]
人口状况
靖远境内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出土大量彩陶、素陶、石器等文物,证明早在5000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生存。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民族融合、人口迁徙,逐渐形成了现以汉族为主体的居住人群,当地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回、藏、满、蒙古、东乡等,回族人数最多,明朝以前,靖远县境无人口数量的确切记录,从一些史书中有关郡治人口数量的记载推算,此前的人口约在1—2万人之间。明朝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靖虏卫,始有人口确切记录。据康熙《靖远志》载,正统二年建靖虏卫时有官户和军户共4787户,人口约2万。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共7183户,按当时户均人口推算,人数应在3万人左右。万历以后,靖虏卫有军民户计17784户,6万余人。由此可知,明朝初期,靖虏卫原有人口很少,后来人口迅速增加,主要为人口迁徙流入所致。在迁移人口中,或因服军役而来,或移民实边而来,或宦游经商而来,这是境内规模较大的一次人口迁入。
清朝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实行“摊丁入地”,靖远卫有2497丁,人口不足2万人。经“康乾盛世”时期的休养生息,人口迅速增长。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有36395户,248203人,为设卫改县以来靖远户口最繁盛时期。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西北回民反清起义,靖远遭遇兵燹,造成人口锐减,全县户不过千,仅五六千人。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有7550户,约4.7万余人。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靖远全县有9978户,46077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海原大地震,靖远损失人口3万余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因大旱饥荒,或饿死或出逃,人口大幅度减少。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靖远人口为7万余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靖远县统计人口总户数21791户,总人口13.24万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37684户,总人口226068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74344户,总人口452395人。1985年,白银市恢复成立,从靖远县划出部分乡镇设立平川区,人数减少,全县总户数61847户,总人口35.55万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75758户,总人口395966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户数97342户,总人口463076人。
2018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03622人,年末总户数为139340户。总人口按性别分:男260319人,占总人口的51.69%;女243303人,占总人口的48.31%,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99;按年龄分:0-17岁人口102662人,占总人口的20.38%;18-34岁人口151040人,占总人口的29.99%;35-59岁人口171617人,占总人口的34.08%;60岁及以上人口78303人,占总人口的15.55%。常住人口为46.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
地形地貌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06公里,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间。
自然资源
靖远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能源开发潜力巨大。靖远是甘肃重要的矿产能源基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重晶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14种,最新勘探发现的10亿吨特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前列。水力、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黄河水电资源300多万千瓦。装机容量14万千瓦的乌金峡水电站已并网发电,靖南峡、靖北峡、黑山峡梯级水电站及核电站正在积极争取。北滩、东升一带风力资源可开发面积80-100平方公里,可规划建设装机容量50-100万KW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场。“十二五”期间,我县将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规划建设刘川工业集中区、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杜寨柯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区三大工业园区和精细化工、冶金焦化、煤炭能源、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刘川工业集中区已被列入“兰白都市经济圈”产业规划建设范围,白银市把刘川工业集中区作为“十二五”规划和“一园三区三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工业基础薄弱,
土地资源
2012年,靖远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4.95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等。
矿产资源
2012年,靖远县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铁、锰等10多种,非金属矿藏有煤、石灰石、坡缕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种,近年来最新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坡缕石储量10亿吨,品位及储量均居世界第一。
生物资源
2012年,靖远县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农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6.7万亩左右,总产4.75万吨,分布于靖远县各乡镇;玉米播种面积15.3万亩左右,总产6.27万吨,分布于靖远县各乡镇;水稻播种面积3.25万亩左右,总产1.4万吨,主要分布于平堡、北湾、糜滩、三滩、东湾、双龙等乡镇。
经济
综合
201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5651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628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89923万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307960万元,增长4.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355元(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34.5:24.7:40.8调整为34.2:25.1:40.7。
第一产业
201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6418万元,同比增长6.2%。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1.84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9.6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5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4.44万亩(不包括薯类),其中日光温室蔬菜面积达到6.4万亩;瓜类种植面积20.77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6.58万亩。
2018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84万亩,当年苗木产量3064万株, 本年出售树苗2294万株。
2018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6070.28吨;禽蛋9079.95吨;全年水产品产量813吨。
2018年末全县化肥施用折纯量1.84万吨;农村用电量19540.13万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78万亩;水平梯田43.63万亩。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5472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1223万元(含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73380万元,完成增加值22987万元,增长6.3%;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1344万元,完成增加值26510万元,增长0.0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6388万元,增长26.37%,产销率为96.55%。
2018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8700万元,同比增长2.1%。年末共纳入统计的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8家,实现产值123949万元,竣工房屋面积10.9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72万平方米。[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393万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918万元,下降16.1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475万元,增长205.48%。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507万元,下降78.76%;第二产业投资47366万元,下降18.08%;第三产业投资192520万元,增长5.42%。按经济类型划分,公有经济完成投资183097万元,同比下降20.77%;非公经济完成58296万元,同比下降39.24%。全县实施固定资产项目个数124个,其中本年新建项目64个,续建项目60个。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县新签约招商合同项目5项,签约资金总额5.55亿元。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4项,到位资金27.58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1个,续建项目33个。
2018年末,全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6家,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31.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12%;竣工面积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6.7万平方米,下降45.26%,销售额37434万元,下降37.51%。
商业
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939万元,同比增长6.36%,其中:限额以上完成76490万元,限额以下完成196448.9万元。城镇零售额142495万元,同比增长5.36%.乡村零售额130444万元,同比增长7.49%。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167万元,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11732.9万元,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88万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851万元。2018年年末全县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34家,其中:批发业:4家,零售业28家,餐饮业2家。批零住餐个体户共3家。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8年全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74724万元,同比增长30.5%,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686万元,增长19.07%,其中税收收入22516万元,增长37.6%,非税收入15170万元,下降0.7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0580万元,增长9.03%。
2018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8875万元,同比增长0.5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47348万元,增长4.73%;非金融企业余额116824万元,下降18%;广义政府存款余额94678万元,下降3.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9941万元,增长4.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39675万元,增长24.99%;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380717万元,下降23.76%。
2018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16家,网点达到21个。其中:财产保险公司9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4544万元。全年理赔支出5220万元。
旅游业
2018年,全县旅游总收入7.8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25.02万人次,增长22%。[2]
交通运输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靖远地处省委、 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拉近了靖远与白银、兰州、银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距白银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距银川3小时,并逐渐融入兰州1小时经济圈。京呼银兰光缆贯穿全境,已建成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现代化信息通信网络,交通通讯十分便捷。
2018年,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共完成增加值39298万元,同比增长3.8%。客运量188.2617万人,客运周转量14119.627万人公里,货运量901.4665万吨,货运周转量117190.64万吨公里。
社会事业
邮政电信
2018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1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125亿元,比上年增长8.13%,电信业务总量1.88亿元。本地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5.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31.72万户;互联网年末用户达到8.38万户。
科技教育
2018年全年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546万元。全县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项,其中省列项目1项,市列项目1项。全县共申请专利219件,授权专利115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8件,万人口拥有量达到0.61件。
2018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24所,其中:普通小学113所,小学教学点70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独立初中24所,高级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全县共有幼儿园9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0所,民办幼儿园56所。在校学生人数55411人,其中:小学生30852人,初中生12975人,高中生8964人,职业中学生2620人。全县教师总数6594人,其中:小学教师3005人,初中教师1923人,高中教师1037人,职中教师233人,幼儿园教师381人,特殊学校教师15人。2018年全县大中专院校录取人数5204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二本上线总人数1856人。
文化体育
2018年年末全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公司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转播站13座,档案馆1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60%和99.9%,有线电视用户达16971户。
2018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练员13人,少儿业余体校在校学生500人。
卫生事业
2018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2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计生服务机构各1家,民营专科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19家,乡镇计生服务机构18家,村卫生室176所,个体诊所390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532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为3.06张。全县卫生计生机构共有在职职工2077人,共有卫技人员1648人。
人民生活
201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2元,比上年增长7.36%,其中:工资性收入17763元,增长7.71%,经营净收入2642元,增长8.91%,财产净收入1867元,增长2.43%,转移净收入2940元,增长7.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08元,增长3.27%。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5元,增长8.8%,其中:工资性收入3443元,增长7.98%,经营净收入5315元,增长10.19%,财产净收入114元,增长1.4%,转移净收入683元,增长3.8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2元,增长17.6%。
2018年,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减少5018户、2117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9.53%,较2017年降低5.0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2018年年末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3092人,人均年劳动报酬56698元,增长5.16%;年内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10人,共有2162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组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8万人,创劳务收入16.75亿元。
2018年,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464人,征缴养老保险费 1080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0069人,征缴失业保险费545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 21758人,征缴职工医疗保险费 627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7863人,征缴工伤保险费77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4346人,征缴生育保险费43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县核定应参保人数为244000人,已参保 234700人,参保率96.19%,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000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9万人,参合率达到97 %,征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6881万元。
2018年全年全县共有2028户、4893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2785.34万元;共有13066户、46248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8096.38万元。
资源环境
2018年年末全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8400公顷,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771.79公顷。全县有生活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垃圾填埋厂1个,垃圾中转站3个,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4.08%。全县能源消费总量87.36万吨标准煤,增长32.87%,其中工业能源消费45.55万吨标准煤,增长74.45%,单位GDP能耗为1.2149吨标准煤/万元,增长26.95%。
应急管理
2018年全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3起,死亡14人,受伤18人。其中:工贸行业坠落事故2起,死亡2人;十二类车辆道路交通事故21起,死亡12人,受伤18人;其他行业领域无事故发生。
气象灾害
2018年全县年总降水量287.2毫米,年相对湿度55%,年平均气温10.5℃,年最高气温35.5℃,年最低气温-17.4℃,年平均地面温度13.5℃,年无霜期198天,年日照时间2606.1小时。
2018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0.369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7.1426万亩,成灾面积中洪涝灾达8.3454万亩,风雹灾害达1.1035万亩,低温冷冻灾害达17.6937万亩。受灾人口达到22.8309万人。
旅游资源
靖远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靖远是闻名陇上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有名的文化大县,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置县,有着2100多年的县级行政建置历史,汇集了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9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北城滩明长城)、省级文保单位6处(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钟鼓楼、黑城子古城堡、潘育龙将军墓、北城滩古城遗址),旅游资源极富特色。中国百大名寺法泉寺同陕西法门寺一脉相承,其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极为相似,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154公里黄河风情线上,高山、峡谷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黄河风情、名胜古迹、人文遗址、科技园区、森林公园、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以黄河石林-坝滩-哈思山为主的黄河风景游,以虎豹口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法泉寺为主的寺庙古迹游,以农家乐、特色农业为主的乡村休闲游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大浪天险
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八十里之乌金峡,丹崖石峡,中流黄河,地势天险,惟通舟筏。传说,大禹治水时,开山劈石,引黄入峡,在数十里峡底,尽是先民掏金后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阶,凶恶巨大的河水倾泻而下,跨阶奔腾,汹涌澎湃,大浪滔天,吼声如雷,故称“大浪天险”。古人有诗为证:
天然大浪与云齐,扼险崔巍关以西;
万里尘氛清塞外,诗留石壁几人题。
“大浪天险”闻名古今,兰、皋、榆、靖一带传为胜景,自古迄今,河水汹涌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终不消。
哈思风姿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中国农民第一桥
九曲黄河,在即将进入靖远的时候,突然转头,从南向北经乌金峡滚滚而来,出口处一桥飞架东西,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桥”的平堡黄河吊桥。平堡黄河吊桥位于靖远县平堡乡乌金峡口西端黄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兴建,依靠国家支持和附近厂矿企业的帮助,于1970年3月21日建成通车,是黄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桥。
桥身全长192.4米,两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壮的钢绳形成弧形,主桥为加劲式钢桁架结构,主桥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桥3孔,桥面净宽4米,两边是0.8米宽的人行道。平堡吊桥连接黄河两岸,可谓天堑一架变通途,抬眼望去,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中流砥柱
出靖远县城西行,过黄河大桥,进入靖北公路不远,一巨大独石赫然入目。此石屹立农田之中,形似纺锤,高约20米,围大约40米,系一完整红砂岩构成,陡削高耸,不易攀登。据史料记载:“卫西北五里黄河中,石峰突出,丹壁岿然,屹立千仞,峻峭方正,形如圭玉。江波巨涛,激触分流,喷珠嗽玉,雷鸣鼓噪,真奇观也……”。独石原立于黄河之心,水流湍急,惊涛拍石,汹涌澎湃,甚为壮观。岁月流逝,河道变窄,弃独石于沉积沼滩之中。而今,当年“喷珠嗽玉,雷鸣鼓噪”壮美景观虽已尽失,但寻幽访古,毋需驾舟涉险,便可立于巨石脚下,领略当年“砥柱中流”的“庐山真面目”,想象其“洪波巨涛,激触分流”的风采。
石之北侧有宋代张俊垂直榜书阴刻“西来鳌柱”四字,字大一米见方,系飞白双线刻就,今虽布满苔藓,字迹不易辩认,但“西来鳌柱”的传说经久不衰。据《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于是女娲炼五色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独石即指女娲断以立四极的四个鳌足居西的一柱,这是历史赋予“西来鳌柱”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无限灵气。巨石正东明万历参将李崇义题“中流砥柱”已荡然无存。正南“黄流在中”横书,传为唐将敬德所书,周雕龙凤花纹,煞是精致,仅存一角。乡举房梓、马腾远、贠从龙合书“静涛”尚存。然而,慕名参观考察、拍摄者仍络绎不绝。
《甘肃通志》和地方史书对“独石头”之景均有记载。明朝邢玠诗曰:
屹立中流几万年,嶙峋怎肯受秦鞭;
娲皇留此非无意,为挽狂澜不补天。
靖远古迹
黑城子古城遗址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大芦乡,北城墙为祖厉河所冲毁。现存城郭残址东墙长160米,西墙长116米,南墙长250米。城墙残高2—6米,城外有护城河遗址。城内现开辟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及砖块、瓷片等,经专家考证,此为宋元符年间所置新泉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监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允许会州法泉寺容纳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创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堂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诗及《仙堤赋》等诗文。近代有张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绪、张云锦等文化名人寻访古寺并留下墨宝。张大千曾题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临洮何裕题有“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州”,均已木刻悬挂寺内洞窟门上。现今珍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内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视为修行善地,证道胜境,誉称“法泉地灵”,是靖远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开始,政府号召,社会捐助,对法泉寺文物古迹重点保护,修复石窟,再建楼阁,恢复旧制,引水上山,植树绿化,使其面貌焕然一新,昔日雄刹,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创建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独特的红岩景观,成为陇上黄河风情线一处重要的旅游观光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钟鼓楼始建的年代是明朝正统二年,即公元一四三七年。当时为了防御北元蒙古人的南下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同意了大臣的奏报,令置靖虏卫,时任汉中守备的安徽庐州府人房贵,率领一对人马,奉旨来到西北边陲黄河上游的这块风水宝地,在废弃的古会州旧址上建起一座新的城池,这便是靖远方志所载房贵“相地筑城”的来历。明代新筑的这座城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虏卫城。数百年来,她经历了无数的劫难,坚强的城市终于保存了下来,犹如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样,一代又一代顽强地生存着。就是这座城楼,也在战争和地震中被毁多次,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修缮,但是原貌被完好地继承了下了,坚如磐石一般,高高地耸立在县城中心位置,成为靖远悠久历史的象征。
四合院
靖远县现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筑物之一。位于双龙乡仁和村发裕堡内,距离县城约130公里。始建于清代中叶,房屋为砖土木结构,北堂屋三间,屋檐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间,东西房各六间,均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结构绣楼两层六间,大门影壁为砖雕,刻工精细,清静淡雅,古朴厚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节庆活动
七夕节
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评审公示
2016年5月24日,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通知》和《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商务厅 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2016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竞争性选择的通知》(甘财经一〔2016〕50号),通过市州推荐上报,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联合组织专家评审,现将评审结果公示如下:景泰县、靖远县、礼县、山丹县、灵台县、宕昌县、静宁县、临泽县、武山县、玉门市、合水县、临潭县、永登县、永昌县、夏河县、古浪县、镇原县、渭源县、和政县、广河县。公示期为2016年5月22日-5月26日。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及时向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扶贫办反映。
地方特产
小口大枣
枣树在中国栽培有300多年历史。《诗·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千百年来,红枣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枣学名(Zigyphussp),是靖远特产之一,主要产地在石门乡小口、安韦、茨滩、坝滩、石门5村,枣园面积3000亩,挂果枣树达5.1万多株,年产大枣约70万公斤,产值达280多万元。小口大枣具有个头大,肉质厚,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味美香甜等特点,系食用、药用及滋补佳品。平均单果重15.2克,最大单果重25克,鲜枣含糖26.2%,总酸0.6%,维C484.6毫克/100克,出干率42%以上,宜制干。1991年在石家庄全国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金奖,专家评审鉴定评语为“甘肃保产,小口大枣,红胶粘土,泉水浇灌,日照长,个大肉厚,驰名中外”;1997年在甘肃省林果产品展销会上获银奖;1998年被评为白银市优质农产品;2002年被农业部评定为“绿色食品”。石门乡被白银市列为大枣基地。小口枣是人们公认的“活维生素丸”,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同时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有“滋补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润肺”之功效,为百病之引。
灯笼辣椒
学名(Yargrossumbaily),地方名大辣子、圆辣子、甜椒,为靖远优质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开张,叶片厚大,生长势强,要求光照、通风条件良好。果实扁园,纵沟较多,色泽鲜艳美观,一般亩产6000斤左右,中心产区在糜滩、东湾、乌兰等乡镇,沿河其它乡镇也有零星栽培。一般八月上市,十月底摘完。产品远销宁夏、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各地。
哈思梨
哈思梨(Pgrussp)属稀有珍品。因产于靖远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鸡蛋,质细味甜,香味浓郁,核小个头均匀,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变其色味,异于他果而著称,历史上曾是靖远县进贡品之一。梨木面积极小,易地栽植不佳。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哈思街崖头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调查共有老树11株,树龄高达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树30多株,年产1500公斤左右,株产150公斤,多为礼品使用,市场销售极少,故而“以稀为贵”。尚存不多,仅有28株。
鸽子鱼
学名北方铜鱼(Coreiusseptentronalis),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地方俗名鸽子鱼。因其形似鸽子而得名,体扁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体背古铜色。头小,口小呈马蹄形,具长须一对,头长为口宽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齿末端斜切,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肉质细嫩鲜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被视为珍馐佳品。是黄河中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以味美肉肥著称,主要分布在靖远至中卫一带的200公里的黄河河段。它鳞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网后,隆起的脊背高悬,较大的胸鳍宛若鸽翅,远望犹如一只鸽子栖之网上,据志书《彩鱼》载:“山岩之上鸽子最多,涉入黄河即变鱼。味最美。”鸽子变鱼不堪信,但鸽子鱼肉,细腻白嫩,具有提气补虚,滋阳补肾的功能,是老弱病残者的滋补佳品,曾是历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贡品”。据史料载,“民国33年,靖远输出鸽子鱼3000只,每只价高300元”。古往今来,鸽子鱼成为靖远首屈一指的名优特产。在靖远无数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中,“鸽子鱼”的传说闻名遐迩。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滩羔羊一月龄左右宰剥加工而成,皮板轻薄,柔韧细密,毛股紧密,花穗美观,成明显大波浪弯曲,俗称“九道湾”,美观大方,驰名中外。
靖远是中国重要的滩羊、中卫山羊主产区,全县羊只存栏41.9万只。靖远二毛裘皮、沙毛裘皮,特别是五合、北滩、高湾等地出产的二毛裘皮,细密柔软、毛股长而弯曲,其中有“孔道环”之称者为上品。靖远裘皮加工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远先民就开始用羊皮缝制裘皮大衣(俗称“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毡等生产生活用品。早期的皮革加工企业是靖远县白皮厂,后改名为靖远县裘皮厂,所生产的皮褥子深受外商欢迎。创建于1984年的白银腾飞裘皮综合制品厂,2002年引进国际先进裘皮加工工艺,大胆进行技术改造,裘皮加工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现拥有固定资产265.9万元,年加工裘皮10万多张,已开发生产二毛裘皮褥子、染色皮褥、领条、围巾、毛皮包、裘皮服装等10多个品种,年产值1300万元,实现利税39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冬果梨
学名(pgrusserotinarehd),地方名大果子,在靖远栽培历史长分布范围广,较耐旱、抗寒、适应性强,宜具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轻土壤上栽植。产量高,品质优,果肉细脆,果汁味甜酸适度可口,耐贮耐运,越冬性强,是靖远县果类的名优新产品,远销宁夏、内蒙等地。
据历史记载,早在明代黄河两岸的农民就以“园圊为业者”并形成一定规模。《甘肃通志》云“梨花靖远最多”。“康熙志”亦有“梨有鹅梨(冬果梨)、乳梨(牛奶头)、云梨、木梨、消梨、赤梨(红冬果)”等描述。
冬果梨生、熟吃皆可,具有生吃生津解渴,熟食润肺止咳之功效。中心产区在乌兰、北湾、平堡、兴隆、石门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量3000吨。
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是一种独特的地方风味美食。其特色在于独特的滩羊品种,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加工方法,独特的药膳滋补价值。靖远县属黄河冲击盆地,黄河流径 154公里,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环境。境内屈吴山、哈思山、云台山水草丰茂,气候凉爽,生长着柴胡、麻黄、益母、蒲公英、黄苓、桔梗、薄荷、干草等数十种草药,山中水流潺潺,矿物富集,羊羔日食药草,夜饮矿泉,从而使羊肉细胞成分改变,造就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靖远羊羔肉。 “靖远羊羔肉”经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测试中心、甘农大食品工程系、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等单位检测分析和研究证明:
选料独到,安全无污染。选用 30~45日龄左右滩羊奶羔,母乳育肥,各个生产环节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生物学效价高,符合 FAO/WHO提出的人体氨基酸需要量的平衡模式;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B1、PP、C、D、叶酸等多种营养性元素;属低脂型肉品,且大理石纹良好,胆固醇含量低;营养素配比合理,是集营养、滋补、保健于一体的优质肉食品。
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肌肉纤维细,交联少,嫩度高;低级脂肪酸、氨基酸、含氮浸出物含量丰富,膻味轻微,香味浓郁,感官品质优异。
加工性能良好,工艺独特。
羊羔肉产业已成为靖远县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羊只饲养量发展到78万只,年出栏羔羊28余万只,产肉量213万公斤,实现养羊产值8000多万元,已基本形成一有龙头企业,二有协会,三有基地,四有餐饮业和毛皮加工业,五有营销组织,六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靖远羊羔肉作为一道名菜流行于甘肃、青海等地,制作过程辅以10多种中药材为佐料,加入特质的黄色粗粉条,失水率低,系水力强,熟肉率高,汁液丰富,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营养丰富。
建国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民族都融合居住在一起,现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分布。
历史名人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 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
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靖远县
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荣誉记录
2019年1月25日,靖远县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相关视频
靖远县2016大拜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