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神社
历史背景
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人占领青岛,大量日本侨民迁入青岛,至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时,已达24551人,占全市人口的1/10,他们除了把60多条主要街道名称改为日本名外,还将毛奇山改为若鹤山,并于1915年开始修建“青岛神社”,以纪念在日本侵占青岛期间阵亡的官兵,建成时为日本在海外的最大神社,青岛神社主要建筑在抗战胜利后被陆续拆除,两侧的樱花树也被伐除,改种雪松。当年的青岛神社至今尚存樱花路两侧的小型石灯笼的底座,108级石台阶,二鸟居的柱础以及神社派出所旧址。原址又建设了儿童乐园和老年大学,但其面积仅为当年神社占地的四分之一。
建筑详情
青岛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国内的神社一样。设在若鹤二丁目(今辽宁路)的山门是一个“开”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鸟居”(据说来源于古代动物崇拜鸡的栖木),两柱间宽10米许,高近15米。它的上面一根横椽叫做“笠”,两端翘起,下面一根横椽叫做“贯”,起固定两根柱子的作用;中间有一块竖匾,上书“青岛神社”四个字。鸟居两侧有一对巨大的日式石灯笼,形状类似中国的宝塔,系用大块花岗石堆砌而成,共分三层。底层为底座,中层为中柱,上层为灯室。灯室四面镶玻璃,上覆四面石檐盖,顶端雕有一颗石珠。山门前还立有木栅和“车马止”字样的告示牌。进入山门后是一条笔直而漫长的山路,直达山顶,路两旁栽种着从日本移来的樱花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军人的象征。走上108级石阶,正面又有一架较小的第二鸟居,鸟居两侧也有一对小型石灯笼,穿过鸟居即来到庙堂前。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筑格局,庙堂分为三个殿,全部是木建筑。前殿为拜殿,殿前立有一杆日本国旗,侧面有一个蓄满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长柄木勺,香客须洗手漱口“净身后”方能入内。拜殿坐落在有4级台阶和低矮护栏的台基上,它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所在,一般都在这里参拜。整个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没有墙壁,显得十分空阔,而山墙也有屋檐,周边覆盖严密。它的正面有象征王室的16瓣菊花徽记,通常垂挂帷幔,殿前还设有香客投放钱币的“奉纳所”(香资箱)。日本人参拜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两个揖,再拍两次手(意为提醒神明听取参拜者的祷告),最后再作一个大揖(深鞠躬)。
中殿为本殿,虽较拜殿规模稍小,但却是供奉神灵的重要处所。后殿供奉神器和镇庙之宝,造型取木楼式,底部悬空;屋脊排列多根横木,呈鱼脊骨形;下面以网状篱笆围墙与本殿连接,按例不开放。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东侧还建有两座配殿。同时,又划出一个若鹤公园,豢养着一些珍禽异兽,山上广栽樱树和松柏,专供日本人玩乐,实际上把整座山变成了一个大神社。
视频
日本旅游_快来感受一下青岛神社 九州岛宫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