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神社
歷史背景
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人占領青島,大量日本僑民遷入青島,至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時,已達24551人,占全市人口的1/10,他們除了把60多條主要街道名稱改為日本名外,還將毛奇山改為若鶴山,並於1915年開始修建「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日本侵占青島期間陣亡的官兵,建成時為日本在海外的最大神社,青島神社主要建築在抗戰勝利後被陸續拆除,兩側的櫻花樹也被伐除,改種雪松。當年的青島神社至今尚存櫻花路兩側的小型石燈籠的底座,108級石台階,二鳥居的柱礎以及神社派出所舊址。原址又建設了兒童樂園和老年大學,但其面積僅為當年神社占地的四分之一。
建築詳情
青島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設在若鶴二丁目(今遼寧路)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鳥居」(據說來源於古代動物崇拜雞的棲木),兩柱間寬10米許,高近15米。它的上面一根橫椽叫做「笠」,兩端翹起,下面一根橫椽叫做「貫」,起固定兩根柱子的作用;中間有一塊豎匾,上書「青島神社」四個字。鳥居兩側有一對巨大的日式石燈籠,形狀類似中國的寶塔,系用大塊花崗石堆砌而成,共分三層。底層為底座,中層為中柱,上層為燈室。燈室四面鑲玻璃,上覆四面石檐蓋,頂端雕有一顆石珠。山門前還立有木柵和「車馬止」字樣的告示牌。進入山門後是一條筆直而漫長的山路,直達山頂,路兩旁栽種着從日本移來的櫻花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軍人的象徵。走上108級石階,正面又有一架較小的第二鳥居,鳥居兩側也有一對小型石燈籠,穿過鳥居即來到廟堂前。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築格局,廟堂分為三個殿,全部是木建築。前殿為拜殿,殿前立有一杆日本國旗,側面有一個蓄滿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長柄木勺,香客須洗手漱口「淨身後」方能入內。拜殿坐落在有4級台階和低矮護欄的台基上,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所在,一般都在這裡參拜。整個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沒有牆壁,顯得十分空闊,而山牆也有屋檐,周邊覆蓋嚴密。它的正面有象徵王室的16瓣菊花徽記,通常垂掛帷幔,殿前還設有香客投放錢幣的「奉納所」(香資箱)。日本人參拜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兩個揖,再拍兩次手(意為提醒神明聽取參拜者的禱告),最後再作一個大揖(深鞠躬)。
中殿為本殿,雖較拜殿規模稍小,但卻是供奉神靈的重要處所。後殿供奉神器和鎮廟之寶,造型取木樓式,底部懸空;屋脊排列多根橫木,呈魚脊骨形;下面以網狀籬笆圍牆與本殿連接,按例不開放。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東側還建有兩座配殿。同時,又劃出一個若鶴公園,豢養着一些珍禽異獸,山上廣栽櫻樹和松柏,專供日本人玩樂,實際上把整座山變成了一個大神社。
視頻
日本旅遊_快來感受一下青島神社 九州島宮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