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隐孢虫科

隐孢虫科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拉丁学名:Cryptosporidium

parvum

界:原生生物界

门:顶复门

纲:类锥体纲

亚 纲:球虫亚纲

目:真球虫目

科:隐胞子虫科

属:隐胞子虫属

种:小隐孢子虫

分布区域:亚洲

欧洲美洲

隐孢虫科:引起隐孢子虫病,是动物胃肠炎的常见原因,感染多种哺乳动物、鸟和爬行动物。寄生于人体的种主要是微小隐孢子虫,该虫是机会致病原虫,也是一种重要的腹泻病原。 [1]

目录

隐孢虫科病原学

隐孢子虫生活史简单,无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生活史全过程,其生活史包括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称为内生阶段,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卵囊具有感染性。

隐孢子虫的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6um,成熟卵囊内包含4个裸露的子孢子和有颗粒状物质组成的残留体,子孢子呈月牙形。粪便中的卵囊若不经染色,难以辨认。通过改良抗酸染色方法处理的粪便标本中,卵囊为玫瑰红色,背景为蓝绿色,对比性很强。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囊内子孢子排列不规则,呈多态性,残留体为棕黑色颗粒状。

人、牛和其他易感动物通过饮食和饮水吞入成熟卵囊后,子孢子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自囊内逸出,先附着于肠上皮细胞,再进入细胞,在胞膜下胞质外形成纳虫空泡,虫体即在泡内进行无性繁殖,先发育成为滋养体,经三次核分裂后发育为工型裂殖体,成熟的工型裂殖体含有8个裂殖子。

裂殖子被释放出后侵入其他肠上皮细胞,发育成为第二代滋养体;第二代滋养体经二次核分裂发育为Ⅱ型裂殖体。成熟的Ⅱ型裂殖体包含4个裂殖子,这种裂殖子释放出后发育成为雌配子体或雄配子体,然后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雌配子体进一步发育成为雌配子,雄配子体产生16个雄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即进入孢子生殖阶段。合子发育为卵囊,成熟卵囊含有4个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按其囊壁的厚薄可分为薄壁卵囊和厚壁卵囊两种类型。

其中薄壁卵囊约占20%,仅有一层单位膜,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其宿主的肠上皮细胞,继续无性繁殖,使宿主体内发生重复感染;厚壁卵囊约占80%,在宿主细胞和肠腔内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孢子化的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有感染性。整个生活史约需5~11天完成。

隐孢虫科流行病学

(一)流行情况 隐孢子虫感染呈世界分布,从热带至温带迄今已有6大洲74个国家,至少300个地区都发现了隐孢子虫病。很多报道认为隐孢子虫病的发病率与当地的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率相近。发达地区的感染率一般较低,占感染性腹泻的2.8%~4.1%,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较高,约占感染性腹泻的4%~11%。

(二)人群分布 一般认为隐孢子虫病多发生在2岁或5岁以下的婴幼儿,男女间无明显差异。有学者曾在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对7岁以下儿童的调查结果表明隐孢子虫检出率为2.17%,男女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1月~6岁的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3和6岁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09%、3.26%。Glavel等在西班牙进行的连续六年的观察发现14岁以下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93%,其中1—3岁儿童感染率最高达6.20%。

参考来源

  1. 隐孢虫科, 动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