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目録序
原文
始,思廉父察,梁陳之史官也,録二代之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書,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將死,屬思廉以繼其業。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逸,乃詔論次,而思廉遂受詔爲《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於秘書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觀察等之爲此書,曆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齊、梁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月始詔校讐,使可鏤版,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爲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特各疏於篇末。其書舊無目録,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爲目録一篇,使覽者得詳焉。
夫陳之爲陳,蓋偷爲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紀禮義風俗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尚計,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爲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其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皆學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當時之士,爭奪詐僞,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爲世戒,而況於壞亂之中,倉皇之際,士之安貧樂義,取捨去就,不爲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絕於其間。若此人者,可謂篤於善矣。蓋古人之所思見而不可得,《風雨》之詩所爲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
蓋此書成之既難,其後又久不顯,及宋興已百年,古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者,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陳書目録序》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散文成就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堂該校點,詩賦文21卷。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崑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視頻
陳書目録序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唐宋八大家,國學夢
- ↑ 古時候說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搜狐,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