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廷
人物生平
家族由来
陈王廷系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第九世孙。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即今晋城)东土河村,后迁山西洪洞县。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又被迫迁至怀庆府一带。他和其他移民一道,清除了腐尸烂骨,割去了荆棘野草,筑土为墙,结草为舍,住了下来。因陈卜为人忠厚,又略精拳械,深为邻近乡民敬重,故将其新立的新村,呼为“陈卜庄”(即今温县北冷乡的陈卜庄)。过了两年,陈卜因嫌这一带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又将全家迁到清风岭上的常阳村。时间长了,陈氏人丁繁衍,又以家传武术出名,村中又有一条南北向大沟,所以常阳村便逐渐易名为陈家沟。
陈家武术
陈家拳械武术传至陈王廷时,得到了发扬光大,其祖父和父亲均为明朝下级官吏。其弟兄四人,排行老二。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于武功一项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以致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1]。
个人经历
出身地主家庭,年轻时,曾走镖于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声播齐鲁,匪寇闻名丧胆。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二关公”。可惜生不逢时,明朝末年,仅为武庠生,被县擢为乡兵守备。崇祯年间,有一次应试考武举,因武艺超群,箭法精湛,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赢得了满场喝彩,但是,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却只擂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闻鼓声,即以中三箭论之。于是,陈王廷大怒,驰马掣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2]。
拳法发展
他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汇集诸长,加以继承和创新,常年乐此不疲。他的这些活动,使他成为继我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之一。从他研究、整理民间武术的活动,以及后来所写的《拳经总歌》中,都能明显看出其受戚氏影响很大,戚氏所编《拳经》为三十二势。通过比较,取《拳经》中的二十九势汇入他所创编的陈式太极拳中。同时其所编的长拳,也汇集了诸多不同姿势。可见,其研究、吸收其他拳种之多。陈王廷在搜集、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化于武术之中。从而,他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既有实战功能,又能强身健体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多以弧形、曲线为基础。此拳,由于结合了导引、吐纳,加强了柔化刚发的力量;由于结合了经络学说,具有了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由于采用了阴阳学说,才有了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因此,陈王廷将此拳定名为太极拳,即后人所称的陈式太极拳。
新创陈式太极拳,共分五路和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势长拳及双人推手等。他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方法,是他的独创性成就。它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其本原则,成为前无古人的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难题。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清初,隐居乡间,以《黄庭》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决心造拳遗世。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视频
陈王廷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怀川人物】太极宗师陈王廷 ,搜狐, 2019-7-19
- ↑ 陈氏太极拳重要传人,太极网,20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