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氏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和流派,原為陳家溝拳術,集長拳、炮拳及紅拳之術,有關陳氏太極拳的起源說法不一,而陳氏則堅持「陳氏太極拳」是當今各家太極拳的始祖。

根據武術史家唐豪考證,陳家溝拳術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約1600年-1680年),此後世代相傳,有傳子不傳女之說。故而,外人不得窺其貌,更難知其髓。一直到陳長興(1771-1853)傳拳與河北廣平府(今邯鄲永年)楊露禪(1799年-1872年)後,「陳家溝拳術」才被世人所見。唐豪進一步推斷,「陳家溝拳術」漸次衍變為當今之「陳氏太極拳」。但據楊氏、吳氏等其他太極名門的歷史傳承記載,陳長興的太極拳實乃蔣發所傳,但這些記載均無確切根據。

陳式太極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擊作用及獨特的演練風格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目錄

陳氏太極之拳械

陳氏太極拳有大、小架之分,亦有新、老架之別。其它套路還包括器械和對練等等。

陳氏太極拳老架

此二套路屬大架系列,為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在家傳的拳架中所總結與編排的。老架以纏絲為軸心,貫穿於整個套路。古樸而無花架勢。一路拳以柔為主。主要練習並建立起陳氏太極拳的功底。因此也有人稱一路拳為基礎拳,練功拳。有了一定的一路拳功底,再近一步學習二路拳。二路拳,亦稱炮捶,以剛為主。尤其突出太極八門勁的四隅勁:采、列、肘、靠。有了一路拳的松,二路拳的松活彈抖就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陳氏太極拳小架

此套路原被稱為新架。在陳發科所編之套路流傳之後,此套路逐稱為小架。小架為陳氏十四世陳有本所創。此套路除去勁發於外的動作,把勁路涵於套路當中,蓄而待發。整套拳打起來溫文爾雅,有儒者之風範。

陳氏太極拳新架

此二套路屬大架系列,為陳氏十七世陳發科由老架編排而成,經其子陳照奎定型為新架。新架尤其突出纏絲螺旋的動作。在套路上以松活彈抖,節節貫穿,胸腰運化,轉關摺疊等特點獨樹一幟[1]

陳氏太極也包含了許多器械套路,主要包括:單、雙劍、單刀、雙刀、雙鐧、槍、大刀、杆等等。

陳氏太極劍

陳氏太極劍實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陳氏太極拳的基本技術原理,對陳氏太極劍也同樣試用。

陳氏太極劍的的傳統套路共五十八個動作,劍法多樣,有劈、刺、撩、掛;點、崩、雲、架;穿、提、掃、抹;帶、斬、截、托等。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間,以身帶劍,靈活多變;運動路線纏綿曲折,風格別致,有很高的強身健體的價值。

套路與推手之關係

陳氏太極拳除了套路演練之外,還有陳氏太極拳推手。套路與推手互為體用。習練套路是束身行為(約束身肢)與意識修為,通過推手能夠檢驗束身水平與意識修為的正確與否。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通俗的說,練套路如同生產,練推手如同質檢,找出問題所在與不足之處,然後再生產,再質檢,如此循環往復,一生無有窮盡,不斷提高追求,情趣盡在其中,不亦樂乎。

風格與特點

陳氏太極拳的演練風格與特點是:纏繞摺疊,松活彈抖,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如濤濤江河奔騰不息,氣勢恢弘,又似游怡然自得。其核心就在於「自纏」。身纏、手纏、足纏、臂纏、腿纏,周身纏。故有陳氏太極拳乃「纏」法也之說[2]

陳氏太極拳之發展

現在社會上練的太極拳,各有程度不同的差異,但都有其相似之處。這是因為都是由陳氏一脈相傳的緣故。楊式太極拳就是指楊露蟬教授的太極拳。楊在陳家溝學拳一住七年,晝夜無間,待拳學成後到北京傳授太極拳,徒眾甚多,就自立一派――名為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是北京吳鑒泉,他是旗人,後來以吳為姓,其父名全佑,跟楊露蟬的兒子楊班侯學的太極拳,吳鑒泉是跟其父學的,吳鑒泉於1930年在上海教太極拳,徒眾很多,就自立一派――吳式太極拳。孫祿堂是孫式太極拳,原學形意拳,後來跟郝如真學了一套太極拳,郝如真跟武禹襄學的太極拳,武跟河南溫縣趙堡街陳清平學的太極拳,陳清平是陳家十五世祖,於道光年間遷到趙堡街的,距陳溝村五華里。

視頻

陳氏太極拳 相關視頻

趙文卓展示陳氏太極拳56式
首屆太極拳世錦賽冠軍比賽—陳氏太極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