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花
陸錦花(Lu Jinhua) 越劇小生演員
陸錦花(越劇小生演員) | |
---|---|
越劇小生演員 | |
出生 | 1927年2月25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學名柯紋祺,小名柯秀珍 |
職業 | 越劇小生演員 |
知名作品 |
《珍珠塔》 《彩樓記》 《情探》 《盤夫索夫》 《禮拜天》。 |
陸錦花(1927年2月25日——2018年1月10日)越劇小生演員。上海少壯越劇團創建者,為該團團長。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為上海越劇院主要小生演員之一。國家一級演員,開創小生流派「陸派」。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3年退休後旅居美國。 2018年1月10日晚,陸錦花因病在美國逝世,享年91歲。
目錄
人物生平
陸錦花,女,演員。學名柯紋祺,小名柯秀珍。祖籍福建,寄籍浙江餘姚,1927年2月25日生於上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陸錦花13歲進越劇四季班學藝,改用母姓為陸,拜男班演員張福奎為師。四季班解散後,到金門大戲院唱三肩小生。1942年進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唱二肩小生,因身材瘦小,多演童生戲。1946年與邢竹琴合作演出。1947年秋與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壯越劇團任團長,演於皇后大戲院。演過《禮拜天》、《天倫之樂》、《金蟬記》、《女伶受辱記》等不少時裝戲。之後曾與張茵、許金彩、張雲霞、筱月英等搭檔。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同年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扮演《盤夫索夫》中的曾榮,獲表演二等獎。其唱腔是在馬樟花[四工調]的基礎上加以豐富提高,特點是音色明亮純淨、行腔舒展鬆弛、吐字清晰入耳,自具特色,被稱為「陸派」。
1947年1月,袁雪芬因舊病復發等多種原因,在梅龍鎮酒家與雪聲劇團全體人員舉行話別會。陸錦花聽完後,心裡沉甸甸的。她預感到越劇姐妹將面臨重新組合了。1947年1月12日演完《洛神》,雪聲劇團暫告解散,范瑞娟和傅全香組合,成立了東山越藝社。陸錦花停演了一段時間後,於同年五月在「龍門」大戲院與邢竹琴合作,演出了《新月夜歸人》、《黑暗天堂》、《金玉良言》等劇目。其中尤其以新編時裝劇《黑暗天堂》轟動越壇,成為陸錦花的成名作。她所飾演的大學生有一段「悲切切,淚淋淋,坐起半身」的十八句弦下腔十字調組成的唱段,一時風靡上海越劇觀眾。陸派唱腔在這時已見雛形。
歇夏時,金雅樓、蔣瑞香等住在陸錦花家裡,她們都支持陸錦花組團。第一樁事是物色合作的頭肩花旦,大家分頭奔赴各劇場看戲、選人,最後在同孚劇院看中了王文娟。陸錦花、沈益濤等親自上門,熱情邀請王文娟加盟。王文娟感到盛情難卻,欣然答應與陸錦花一起組建一個新劇團。陸錦花聘請了一批主要演員加盟後,還組建「劇務部」。劇務部由仲美負責,基本和長期特約的編導有錢英郁、弘英、於吟、陳鵬、司徒陽、鄭傳鑒等。當時,陸錦花自己組團的基本想法有三:在大來、雪聲劇團期間,她學得很多,袁雪芬、范瑞娟兩位大姐對她很器重,使她藝術上大有長進,但現在她要挑大樑,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其次,她想在小生這個行當,再創出一個新的流派,闖出一條新路;三是她覺得成立一個新劇團,可以解決一些姐妹的吃飯問題。當時家境貧寒的女孩不少,她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為口飯,落個難」的情景。
陸錦花自己組班領銜演出《禮拜六》,這是她藝術生涯中的分水嶺和突破口。當時劇團的演出劇目和演出時間,基本上是老闆說了算。陸錦花與王文娟的演出,看戲的不但有基本觀眾,還招來了一批青年學生。由此老闆對她們刮目相看,演什麼戲,定什麼新劇目,均與她們共同商定。這一時期,陸錦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少壯」編演了家庭倫理悲喜劇《天倫之樂》、海上實事《女伶受辱記》、社會實事大悲劇《人難做》、家庭大悲劇《青春誤》、社會醒世劇《人之初》等。是年《黑暗天堂》、《禮拜六》、《義》等劇由大中華、百代、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發行了唱片,陸派唱腔脫穎而出。
陸錦花當初從藝,特別鍾愛馬樟花的小生藝術。在她學藝的第一年,為了看戲、「偷戲」,跟着師傅跑遍演越劇的各家戲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曾與袁雪芬、傅全香合作的女小生馬樟花。她那圓潤流暢的唱腔,瀟灑優美的颱風特別吸引陸錦花。因此陸錦花就留心多看她的戲,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反覆學習,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4年,她進入上海越劇院後,隨着環境的變化,悉心專攻儒生、窮生戲。她力求同類不同型,一戲一個樣。她不以花俏悅人,而以洗鍊取勝。分別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形象。如先後與傅全香、呂瑞英合演的《珍珠塔》是一出傳統骨子戲,唯獨她所塑造的方卿,廣擷博採,奇峰突起;《情探》中的王魁是概念定型的反面角色,唯獨她賦予王魁特有的血肉靈魂,又別出一番風光,作者田漢觀後興奮地說:「你是我筆下的王魁」;《彩樓記》(與金採風合演)中的呂蒙正,亦被同行讚美,觀眾叫「絕」。再如她所塑造的《劈山救母》中的劉彥昌、《盤夫索夫》中的曾榮、《孟麗君》中的元成帝、《送花樓會》中的文必正等藝術形象,亦成功非凡,從行家到觀眾都有口皆碑。
1958年,《情探》拍成電影。「陸派」藝術更為大家熟悉和喜愛。「陸派」唱腔藝術,是從「閃電小生」馬樟花的唱腔中衍變、發展、創造出來的,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她的演唱擅用中音區,飄逸自如,舒展流暢,顯得異常鬆弛自然;其吐詞清晰,咬字准、送音遠,講究「字正腔園」;運腔轉調,清麗優美;運氣潤腔,剛柔調和。唱腔着眼於塑造人物,「在平穩中傳情」,「在平淡中出奇」,做到字字送聽,聲聲入耳。其中大量精彩唱段至今在海內外傳唱不絕。 1983年,她客居美國。
藝術特色
陸錦花最擅演窮生戲,演「鞋皮生」和「破巾生」堪稱一絕。她表演瀟灑儒雅,含蓄大方,動作簡練傳神;她的嗓音清亮,音質純淨,音調樸實流暢,行腔鬆弛舒展,尤其講究吐字清爽,聲聲送聽,聽她的唱猶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人的心田,清新柔美,耐人尋味。譬如《珍珠塔》這齣戲,田漢曾稱讚她把方卿演活了,該劇「前見姑」中的「君子受刑不受辱」唱段,通過多種板式的轉換和細膩多變的唱法處理,細緻而有層次地唱出方卿遭姑母奚落後的複雜心理,是陸派代表作之一。唱段開頭六句先以平緩含蓄的[尺調腔·散板]起唱,隨着心情的激動轉入緊打散唱的[囂板],轉入[中清板]。雖然短短六句,但陸錦花運用三種不同板式和精心的唱法處理,把方卿的感情變化表達得十分細緻。接着唱腔轉入[中清板],陸錦花憑藉熟練的吐字噴口技巧及特有的善用後鼻音共鳴的潤腔方法,把對窮困家境的回憶,表現得扣人心弦。末句「不忘姑娘栽培恩」的甩腔音調起伏回落,氣宇軒昂,感情真切飽滿,韻味濃郁,富有陸派特色。
陸錦花的唱腔由於是在馬樟花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她演唱[尺調腔]時仍保留着不少[四工腔]的因素,因此聽起來別有風味。如《送花樓會》,是根據骨子老戲《雙珠鳳》中的一折改編的,從男班到女班經常演出。陸錦花演唱的改編本,唱腔在繼承的基礎上有很大創新,賦予[尺調腔]以活躍、清新的新意。象「興沖沖奉命把花送」等唱段,在觀眾中就廣泛傳唱。
陸錦花的唱腔有鮮明特色,但她不是僅僅從形式、技巧上着眼,而是始終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行腔、潤腔都是為了深刻揭示人物內心世界。陸錦花在《情探》中塑造了王魁這一人物,陸錦花在該劇中的唱腔,體現了她風格的進一步成熟。如劇中的一段淨場獨唱的「說不盡水晶簾下脂粉媚」,開始時用[尺調腔·慢板]十字句起唱,前兩句輕鬆得意,柔情似水人物思緒沉醉在溫柔富貴鄉中,第四句由眼前梧桐勾起對往日情景的回憶,人物情緒突變,接下來轉入[中板],回憶起當年與敫桂英心心相印的生活,纏綿沉穩,感情色彩卻冷漠、呆滯;從「譙樓上,初更起」轉入[慢清板],運腔中多次採用小氣口處理,使曲調若斷若續,揭示王魁恐懼、不安、心虛的精神狀態,最後一句甩腔中夾入說白,情緒又回到前面的得意。這段唱把王魁這個負心漢內心深處的矛盾與冷酷的性格揭示得相當充分。
流派傳人
早期上海的有:陸偉華、陸偉芳、陸偉英(少壯越劇團)、程鎮華(青山越劇團)、陸依萍、張琪英(少壯越劇團)、沈明華(雲華越劇團)。
解放後上海的有:曹銀娣、許傑、沈偉、陳東文、黃慧(上海越劇院)、徐標新、張宇峰(上海越劇院)。
外省市的有:王梨芳(香港)、夏賽麗(南京)、廖琪英(浙江越劇團)、裘巧芳(浙江)等。
其中,以黃慧、夏賽麗、許傑、廖琪英、徐標新最具代表性。
名人近況
陸錦花是曾蜚聲劇壇的陸派藝術創始人,於1983年退休後旅居美國十餘年。她經常回國小住,目睹上海萬象更新,戀鄉之情益濃。在2006年返滬探親的日子裡,她欣然與戲迷們會晤,為剛出版的記敘她藝術人生的新書《海外遊子陸錦花》簽名,還真切地關注着陸派傳人的成長……
陸錦花自洛杉磯飛抵申城後,越劇迷在個人網站上發布了喜訊。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陸派小生夏賽麗更是喜上眉梢,她熱誠邀請陸錦花老師赴南京,出席「賽麗越迷俱樂部」成立8周年活動。來自大江南北的300多名越劇迷也聞風而至。最開心的莫過於夏賽麗,埋藏心中20年的拜師夢想實現了,她向陸老師鞠躬獻花,師徒相擁合影。正在經商的夏賽麗,表示要復出演戲。
越劇名家傅全香與陸錦花是情同手足的舞台姐妹,經典名劇《情探》就是這對黃金搭檔的傳世傑作,1958年拍成電影,影響深遠。陸錦花這次回滬,兩人再度相聚。傅全香回憶往事動情地說:「我是『陸迷』啊!記得有一次演《情探》,阿妹在『伴讀』時唱一段『黃卷青燈兩年以上』尺調腔,聲聲入耳,非常好聽,我聽得如痴如醉,等她唱完,我竟忘了自己要接唱兩句,只得讓樂隊伴奏糊過去了。」傅全香拿到新書《海外遊子陸錦花》,當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通宵看完了,隔天早上就興奮地打電話告訴陸錦花:「這本書寫得很真實很好看。」
活動年表
1940年13歲進越劇四季班學藝,改用母姓為陸,拜男班演員張福奎為師。四季班解散後,到金門大戲院唱三肩小生。
1942年,進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唱二肩小生,因身材瘦小,多演童生戲。
1942年10月28日,農曆壬午年九月十九日:袁雪芬開始越劇改革,合作者有演員張桂蓮、王銀鳳、張桂鳳、陸錦花、梅月樓、沈月鳳等,首次成立的「劇務部」中的編導、舞美人員有於吟、韓義、藍明、白濤等。此劇幕外戲尚用幕表,幕內戲則全部用完整的劇本。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后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李艷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賈靈鳳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陳琳與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鐲》;王杏花、竺素娥的《販馬記》;施銀花、屠杏花的《化緣認妻》;余彩琴、張桂蓮、陸錦花、戚雅仙、徐天紅、吳小樓的《明末遺恨》。
1946年與邢竹琴合作演出。
1947年秋,與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壯越劇團,任團長,演於皇后大戲院。演過《禮拜天》、《天倫之樂》、《金蟬記》、《女伶受辱記》等不少時裝戲。之後曾與張茵、許金彩、張雲霞、筱月英等搭檔。
1947年8月16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一日:以陸錦花為首的少壯劇團成立於上海皇后大戲院,頭肩旦是王文娟,主要演員還有周瑤姬、陳金蓮、屠笑飛等。首演時裝戲《禮拜六》。
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
1954年2月,陸錦花加入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一團。
1954年,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扮演《盤夫索夫》中的曾榮,獲表演二等獎。
1957年7月與呂瑞英主演《孟麗君》中飾元成帝。
1957年10月28日,由上海越劇院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田漢、安娥編劇,陳鵬導演的《情探》,首演於大眾劇場。
1958年4月20日,年與傅全香主演的《情探》開拍,由江南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電影。
1959年4月9日,上海越劇院邀請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觀看由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的《情探》和學館學員張國華等演出的《碧血揚州》選場,觀後到後台與演員見面,對《情探》的劇本、導演、表演、舞台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意見。
1960年4月20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改建成北京越劇團。
1961年1月18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北京越劇團,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調回上海,仍屬上海越劇院原編制(一團)。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應金日成首相邀請,[[上海越劇院]二團以「中國上海越劇團」名義,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朱光任團長,袁雪芬任副團長,章力揮任秘書長。演出劇目有《紅樓夢》、《西廂記》、《春香傳》、《打金枝》、《盤夫索夫》、《擋馬》等。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等。《紅樓夢》特為慶祝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黨政領導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以科茲洛夫為首的蘇共中央代表團,觀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中國上海越劇團訪朝演出歸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全團人員,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等。又偕同齊燕銘、王崑崙,陪同劇團同志參觀北京清朝恭王府遺址。劉少奇、周恩來總理均看了匯報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合影留念。
1983年,陸錦花老師旅居美國。
2002年,越劇名家陸錦花,近日回國探親在滬上露面。她雙目炯炯有神,思維敏捷,顯現出飽經風霜的老藝術家風采,與親友交談,一口純正的上海話,聽來格外親切。[2]
人物逝世
2018年1月10日晚,陸錦花因病在美國逝世,享年91歲。
2019年1月29日,「恰是故人來」——紀念陸錦花系列演出在上海圓滿舉行。
作品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樓記》中呂蒙正、《情探》中王魁、《盤夫索夫》中曾榮等。
在20世紀40年代,大中華、百代、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發行了有其演唱的《一縷麻》、《孝女心》、《香妃》、《黑暗天堂》、《禮拜六》、《義》等劇唱片多張。
建國後,中國唱片社灌制發行了有其演唱的《盤夫索夫》、《情探》、《劈山救母》等劇唱片多張。
音樂作品
專輯
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語言 |
送花樓會 | 2000-06-25 | 其他 |
參考資料
- ↑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陸錦花病逝. 上觀網 [ 2018-01-11]
- ↑ 越劇名家陸錦花近況--錦上添花故土行(附圖) . 新浪網 [200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