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陸巷村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下轄的一個村,西面瀕臨太湖,東邊是莫厘峰,村中保存有懷德堂、懷古堂、粹和堂、會老堂、寶儉堂、陸氏宗祠、陸蘇九宅第等30餘處明清建築[1]和明代石板古街、會元、解元、探花三座牌樓,以及明代首輔王鏊的故居惠和堂。

陸巷出產紅橘、楊梅枇杷和碧螺春茶葉。

陸巷村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並是《橘子紅了》、《紅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影視作品的外景地。

目錄

村情概況

東山鎮陸巷村擁有31個村民小組,1510戶,現有人口4710人,現有幹部12人,黨員130名,現有水稻面積/余畝,養殖面積1300餘畝,綠化面積1500餘畝,果樹3800畝,農業承包戶30戶,工業企業落戶4家,擁有村固定資產450萬元,三業淨上交100多萬元。

2008年12月,陸巷村被評為蘇州十大美麗鄉村。

建築風格

古村建築順應地形,隨高就低,交錯穿插,極具歷史藝術價值。民宅外觀簡潔而造型精巧,廳堂色調雅素明淨,門樓磚雕精美,窗戶梁架等彩畫秀美,雕刻細膩,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築風格。陸巷民宅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縱軸線為準繩,自外而內次第安排照牆、門廳、轎廳、大廳、樓廳、界牆。軸線上的房屋,陸巷人謂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條縱軸線,往右為書房雜屋,左為女廳廚房。左右兩邊的房屋,陸巷人謂之「邊落」。正落與邊落間,用備弄連接。這類大型住宅,前後四進,每進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廳後面的庫門,是內宅和外宅的分界線。大廳是住宅的主要建築,樓廳是住宅的最高建築,大廳和樓廳是內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蘇派建築風格。

名字由來

南宋南遷時途經太湖,見東山雄峙湖中,風光秀麗,戰火又不易涉及,大批官兵家眷在後山太湖邊定居下來,並在村中築有六條直通湖畔的巷弄,因而起名陸巷。

另一種說法是明代王鏊母親姓陸,其村得名陸王村[2],後訛傳為陸巷村。至今,陸巷仍完整保留着王鏊的故居惠和堂。這占地2000平方米的巨宅是標準的明代官宦宅第的代表。

著名人物

王鏊祠堂王鏊(1450~1524年),字濟之,明代吳縣東山陸巷人。成化間鄉試、會試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5)一甲三名進士及第。弘治初,任侍講學士。充講官時,中貴李廣導帝游西苑,鍪講文王不敢盤於游畋,反覆規勸,帝為之動容。正德元年(1506),升任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土。

因秉性耿介,遭權臣嫉忌和讒言誹謗,漸被冷落。鏊博學有識鑒,文章爾雅,議論明暢,使弘治、正德間文體為之一變。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卒於家鄉,追封太子太傅,諡號「文恪」。其墓在今東山樑家山。

王鏊的門人中最著名的有唐寅、沈周、文徵明等,民間杜撰的「唐伯虎點秋香」就是發生在這裡。

名勝古蹟

現存有陸氏宗祠、衡南陸公祠、惠軒書室、陸蘇九宅第、石板道、白沙碼頭、水井等7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點。陸氏宗祠坐落在村口,坐西北向東南,面寬23.4米,進深26.6米。是目前市普查隊開展文物普查工作以來發現保存最完好、占地面積最大的宗祠。衡南陸公祠在陸氏宗祠右後側,建於1894年(光緒甲午仲秋穀旦),比陸氏宗祠晚建十年,坐西向東,面寬11.4米,進深23.5米。

惠軒書室坐落在村中心靠村尾位置,坐西南向東北,面寬11.52米,進深13.5米,是目前四會市普查隊開展文物普查工作以來發現保存最完好的書室。陸蘇九(清末民初本地富商)宅第位於村中心,坐西南向東北,面寬11米,進深11.7米,雖為磚木結構,但建築用料和工藝非常考究,牆體的水磨青磚四角分明、橫豎磚線平直,牌樓式橫門,粗大勻稱的排凜,密排雙層瓦,室內木雕裝飾精美。

因為古村就山近水,所以物產特別豐富。紅橘、楊梅、枇杷名聞遐邇,碧螺春茶葉享譽海內外,太湖三寶早已蜚聲國際。

電視劇《橘子紅了》的拍攝,招徠了眾多的遊人,村邊上、太湖旁,有不少農家旅館,這裡還拍過《紅粉》、《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如果從東山鎮徒步到陸巷的話,途中可欣賞到楊梅林、碧螺春茶園、枇杷林、桔子林,間或有三兩青點綴其中。

視頻

陸巷村 相關視頻

蘇州 陸巷村
這是你的吳中 王鏊故居陸巷古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