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元九
陸元九(1920年1月9日- ), 陀螺及慣性導航專家。出生於安徽滁州,籍貫安徽來安。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
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研究員、總工程師、科技委員會常委。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
主要從事慣性器件及慣性導航研究,其成果已應用於多種運載火箭、衛星等空間飛行器中。主要代表作有《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慣性器件》等。
目錄
國際第一位慣導博士
為祖國奉獻永遠的摯愛
20世紀80年代,那些在出國潮中到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的年輕人得知:曾有一位中國人在這裡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他讓美國同行刮目相看。
陸元九的父親作為中學數學教員,家庭給了陸元九良好的薰陶,他5歲入小學,11歲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學讀初中。初中畢業後,陸元九考取了有名的江蘇省立南京中學。
30年代的中國國力羸弱。1931年,日寇侵佔東北三省,上初中的陸元九也上街參加學生宣傳活動。到南京讀高中時,日寇更是把軍艦橫在長江江面上炫耀武力。陸元九目睹這一切,參加了多次遊行請願。1937年,陸元九剛剛報名參加高考,就傳出了北平發生「七七」事變的消息。8月份他赴上海參加完高考,很快又發生了「八一三」事變,日軍的飛機將上海轟炸為一片斷壁殘垣。
當時陸元九報考的志願是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央大學。上海淪陷使交通大學開學成為泡影。此時,從南京遷往重慶的中央大學向陸元九發來了開學通知書。在炮火中,陸元九逆江而上,經由武漢、宜昌到達大後方重慶。陸元九初到重慶,在山頂上搭建的平房裡上課。不僅如此,為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們有時還在防空洞中學習。陸元九和他的同學作為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是中國本土第一批系統學習航空技術的大學生。在大學四年中,陸元九學習了發動機專業的必修課,自學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設計等課程,為日後深造打下了基礎。畢業後,陸元九留校任助教,他廣泛接觸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這對提高一個科研人員的理論基礎有著重要意義[3]。
40年代中期,公費出國留學考試將舉行的消息傳來,陸元九不願失去這次機會。他白天工作,晚上努力學習,最終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當時,太平洋水雷密布,他隻有選擇印度洋和大西洋航線,從重慶飛到昆明,再從昆明飛到印度加爾各答候船,等船就等了兩個月。環繞半個地球的航行自然少不了磨難,但與陸元九執著理想的胸懷相比,這些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陸元九聰明刻苦,被分配進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再加上他扎實的功底,成績相當突出。在兩年內,他一直是這門學科唯一的博士生,導師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十分喜愛。從1945年到1949年間,陸元九埋頭學習,並擔任助教,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1949年,大洋彼岸的陸元九迎來了兩樁喜事:一是獲得博士學位,二是與留美碩士安徽同鄉王煥葆喜結良緣。獲得博士學位後,29歲的他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副研究員、研究工程師,在導師的科研小組中繼續從事研究工作。這時,新生的祖國百廢待興。陸元九知道,到了為祖國貢獻本領的時候了。他一邊工作,一邊參加了進步組織,為回國作準備。
這回國的路看似平常,可他竟走了11年!回想在國外沒有身份、受人欺侮的經歷,他無比暢快,真想大喊一聲:「祖國,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