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費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建議此條目或章節與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合併。(討論) |
阿爾費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nuobeier)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
阿爾費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 |
---|---|
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 | |
出生 | 1833年10月21日 |
國籍 | 瑞典 |
別名 | Alfred Bernhard Nobel |
職業 | 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及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 |
知名於 | 諾貝爾獎創始人、矽藻土炸藥 |
知名作品 |
《發明硝化甘油炸藥》 《發明無煙炸藥》 《發明雷管》 《創立獎項》 。 |
諾貝爾(全名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0.21-1896.12.10),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 他曾擁有Bofors(卜福斯)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公司多項產品曾授權多國生產,並受軍隊廣泛好評。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的聖雷莫因病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即諾貝爾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 外文名 | Alfred Bernhard Nobel |
別名 | 諾貝爾 | 國籍 | 瑞典 |
性別 | 男 | 職業 | 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 |
出生地 | 斯德哥爾摩 | 出生日期 | 1833年10月21日(癸巳年) |
墓地 | 斯德哥爾摩城市北郊的北墓 | 逝世日期 | 1896年12月10日(丙申年) |
發明 | 炸藥等 | 主要成就 | 諾貝爾獎創始人、矽藻土炸藥、瑞典科學研究院亞斯特獎 |
主要作品 | 《兄弟與姐妹》《復仇的女神》 | 主要作品 | 《報應》《最快樂的非洲》《專利的病毒》 |
貝爾獎項來歷
諾貝爾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1](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 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在他的遺囑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立下遺囑
諾貝爾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曾先後立下過3份內容非常相似的遺囑。第一份立於1889年,第二份立於1893年,第3份則立於1895年,最後存放在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也就是要以它為準的最後遺囑。
這份遺囑取消了分贈親友的部分,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用於設立獎勵基金,於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於眾:
簽名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經過成熟的考慮之後,就此宣布關於我身後可能留下的財產的最後遺囑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本由我的執行者投資於安全的證券方面,並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裡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將被平分為5份,其分配辦法如下:一份給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給作出過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給在生理和醫學領域作出過最重要發現的人;一份給在文學方面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一份給曾為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和平會議作出過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物理和化學獎金,將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生理學和醫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授予;文學獎金由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文學院授予;和平獎金由挪威議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來授予。我的明確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的時候,對於授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只要他值得,就應該授予獎金。
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理的遺囑,一概作廢。
阿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
1895年11月27日」
獎項設立
諾貝爾獎是按照諾貝爾最後的遺囑訂定的,分成下列的六項:
(1)物理獎: 由瑞典科學研究院決定,對於物理方面有重要發明和發現的人。
(2)化學獎: 由瑞典科學研究院決定,在化學有重要發現和改良的人。
(3)醫學獎: 由斯德哥爾摩的加羅林學會決定,在生理學或醫學上,有重要發現的人。
(4)文學獎: 由斯德哥爾摩學術院決定,對文學思想有啟發引導作用的人。
(5)和平獎: 由挪威議會組成的五人委員會決定。為促進國際的友好關係,且為和平會議的設立和普及竭盡心力,在軍備的廢除和縮減上有重要貢獻的人。
(6) 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
諾貝爾簡介
阿爾弗里德·伯恩納德·諾貝爾[2](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896)
瑞典的化學家、產業家、甘油炸藥的發明者,他用其巨額遺產創立了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
1833年10月21日: 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1841年至1842年: 在斯德哥爾摩聖雅可比教會學校學習。
1843年至1850年: 在俄國首都彼得堡跟俄羅斯和瑞士籍家庭教師學習。
1850年至1852年: 先後到歐美諸國進行廣泛的旅遊、學習,增長知識,開拓視野,年僅16歲已精通英語、德語、法語、瑞士語、瑞典語和俄語。
1863年10月: 獲得炸藥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 「諾貝爾引燃器」。
1865年: 在斯德哥爾摩建立諾貝爾硝化甘油有限公司 ----世界上第一家生產危險性較小的硝化甘油的工廠。在液體硝化甘油的生產過程中,諾貝爾多次實驗,反覆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藥的專利。
1888年: 發明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藥的無煙炸藥,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藥。諾貝爾不僅在炸藥方面做出了貢獻,而且在電化學、光學、生物學、生理學和文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
1895年11月27日: 簽署了他死後遺留下來的所有可變賣財產的遺囑:將全部財產作為設立諾貝爾獎金的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醫學和生理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1896年12月10日: 因心臟病突然發作,搶救無效,在意大利聖雷莫與世長辭,終年63歲。
諾貝爾全稱: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獎金的創立人。
早年經歷
[3]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母親是以發現淋巴管(約1653年)而著名的瑞典博物學家O·魯德貝克的後裔。他從父親I·諾貝爾那裡學習了工程學基礎,也象父親一樣具有發明才能。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同當時正在聖彼得堡的父親團聚。諾貝爾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就成為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語言。
1850年離開俄國赴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後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聖彼得堡後,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直到1859年該工廠破產為止。重返瑞典以後,諾貝爾開始製造液體炸藥硝化甘油。在這種炸藥投產後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於危險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只好在湖面的一支船上進行實驗,尋求減小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硝化甘油可以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以安全運輸。上述發現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藥和必要的雷管。黃色炸藥在英國(1867)和美國(1868)取得專利之後,諾貝爾進而實驗並研製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於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後,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他曾要求彈道炸藥的專利權要包括柯達炸藥,但遭到法庭否決
諾貝爾在全世界都有炸藥製造業的股份,加上他在俄國巴庫油田的產權,所擁有的財富是巨大的,他因此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奔波。諾貝爾本質上是一位和平主義者,希望他發明的破壞性炸藥有助於消滅戰爭,但他對人類和國家的看法是悲觀主義的。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在他的整個一生中,他身體虛弱、健康不佳,但他卻能夠在工作中建樹驚人的功績。早年的貧困與憂慮,使得他喜愛偏遠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儘管作為一個炸藥和武器方面的發明家和工業家,他卻厭惡暴力與戰爭,並且是一名忠誠的和平之友。他變成一位從早年起就把整個世界作為自己工作場所的徹底世界主義者。
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的桑利瑪去世,終年63歲。
諾貝爾的墓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灰色尖頂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幾個金字和諾貝爾的生卒年月,墓碑兩側刻有諾貝爾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側的地上,插着編號牌:170/1678。周圍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樹。碑上沒有諾貝爾的肖像(據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沒有浮華的雕飾,沒有隻字關於他在人類歷史上寫下的輝煌!每一個知道諾貝爾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會感到這種樸素帶給人的心靈震撼。
個人生活
愛好文學
諾貝爾對文學有長期的愛好,在青年時代曾用英文寫過一些詩。後人還在他的遺稿中發現他寫的一部小說的開端。他對各種人道主義和科學的慈善事業捐款十分慷慨,把大部分財產都交付給了信託,設立了後來成為國際最高榮譽的獎金——諾貝爾獎金,即和平、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共5項諾貝爾獎金(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是瑞典國家銀行在1968年提供資金增設的)。
鮮為人知的是諾貝爾同時也是一位劇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時候,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複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誹謗滋事、褻瀆神明」,一迨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倖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語外,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包括英語。
詩人夢想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成年之後,儘管由於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餘時間很少,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
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於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這部悲劇在巴黎出版時,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他的家族成員們認為:「像這麼一部可憐的劇作,不能給一位偉人帶來榮譽的紀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餘的全部銷毀。這個家族的決定也許是對的,因為,諾貝爾在年輕時表現出來詩人的氣質,已經在漫長的發明家和大企業主的一點兒也不浪漫的歲月中消失了。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準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家庭家族
諾貝爾從小主要受家庭教師的教育,16歲就成為很有能力的化學家,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的語言。1850年離開俄國赴往巴黎學習化學,一年後又赴美國在J.埃里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返回聖彼得堡後,在他父親的工廠里工作,直到1859年該工廠破產了為止。
他出生在一個技師家庭 1833年10月21日,一個瘦弱的嬰兒在這個家庭誕生,他就是後來的炸藥大王諾貝爾。諾貝爾從小體弱多病,意志頑強,不甘落後。 諾貝爾的父親很關心小諾貝爾的興趣愛好,常常講科學家的故事給他聽,鼓勵他長大做一個有用的人。諾貝爾的母親卡羅萊曼,是一位有文化教養的婦女,講求實際,樂觀豁達,謙虛有禮。她對孩子既嚴格又慈愛,經常帶着諾貝爾做一些澆花、鋤草、清除垃圾的勞動。
人物愛情
在諾貝爾生前與身後,人們對他常有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之說。他一生沒有妻室兒女,也沒有固定住所。他曾說過:「我在哪裡工作,哪裡就是我的家。」曾有3位女性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無緣,一個無知而負心,諾貝爾的愛情是悲劇。青年時代的那次歐美之旅,諾貝爾曾在巴黎與一位法國姑娘有過短暫的熱戀,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諾貝爾43歲時,奧地利大元帥弗蘭茲·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應聘做他的秘書,諾貝爾對她一見傾心,無奈伯莎心已屬人,這兩人雖無緣結為連理,卻結成了永恆的友誼,伯莎後來成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運動先驅之一。
1876年秋,諾貝爾去奧地利進行商業旅行時,在維也納的一家花店裡結識了賣花女索菲。此後諾貝爾與索菲維持了近15年的關係(一說18年)。諾貝爾一度希望索菲成為他的伴侶,為她在療養地買了一幢漂亮的別墅,在巴黎富人區購置了一座華麗的公館,但由於索菲沒有文化,缺乏教養,又不聽諾貝爾的勸導,只知揮霍放蕩,使諾貝爾感到憂傷與失望。
1891年春天,她來信告訴諾貝爾說,她就要生下一個父親是一位匈牙利軍官的孩子來,諾貝爾看到這個消息後,徹底失望了,他還是寫信去安慰和勸告她。諾貝爾從此決定不再與她來往,並通過一位律師為她提供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
科研成就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發明的專利權。
1866年,製造出固體的安全猛烈炸藥「達那馬特」,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
1867年,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隨後又相繼發明威力更大的炸藥多種。他畢生共有各類炸藥及人造絲等近400項發明,獲85項專利。
個人榮譽
1867年,獲得瑞典科學研究院的亞斯特獎。
1884年,被推薦為倫敦皇家協會、巴黎技術協會、瑞典皇家科學協會的會員。
1893年,成為瑞典蕪普撒勒大學的榮譽教授,講授哲學。
2011年6月8日,人造元素鍩(Nobelium)以諾貝爾為命名。
諾貝爾被國際蘇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介紹,列入課文,題為《諾貝爾》。
諾貝爾被北師大版語文第十二冊(六年級下冊)介紹,列入拓展閱讀,題為《炸藥工業之父----諾貝爾》。
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不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貢獻給了科學事業,而且還在身後留下遺囑,把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科學的事業,用以獎掖後人,向科學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他的名字和人類在科學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遠地留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史冊上。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名言
人類從新發現中得到的好處總要比壞處多。
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
我看不出我應得到任何榮譽,我對此也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