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爾布雷特·丟勒

阿爾布雷特·丟勒原圖鏈接來自北方網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於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被認為是德國最偉大的藝術家,其地位獨特,在當今看來可以等同於三位意大利藝術領域的名家:16世紀的米開朗基羅、18到19世紀的拉斐爾列奧納多·達·芬奇。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這些作品表現出他獨特的德國北部風格微妙、精緻和細膩的高超技藝。[1]主要作品有《啟示錄》、《基督大難》、《小受難》、《祈禱之手》、《男人浴室》、《海怪》、《浪蕩子》、《偉大的命運》、《亞當與夏娃》和《騎士、死神與魔鬼》等。[2]

目錄

簡介

德國人利用造紙革命引進活字,意大利人卻利用自己的藝術才能和製造奢侈品的本事迎頭趕上,奪回主導權。丟勒何其幸運,恭逢其盛,得以發揮才華。少年時曾追隨父親習藝,他對繪畫表現出特殊的才能,13歲時就能逼真的畫自己的肖像,19歲時為父親所畫的肖像已充分顯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與達·芬奇遙相呼應。後來在畫家沃格穆特(Michaaeel Wolgemut)處工作三年。沃格穆特的大工作坊也為丟勒的教父、印刷商兼出版家安東·柯貝爾格(Anton Koberger)製作木刻插畫。在當時,這家最大的廠子,對丟勒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在兒童時代初次接觸到銅技巧,這個經久不滅的印象,對他後來在版畫藝術方面創造性地發揮起了決定作用。[3]

師滿後,年輕的畫家走出畫室沿着萊茵河遊歷德國主要工業城市,到過法蘭克福,訪問過科隆和巴塞爾。4年間的旅行學習考察對畫家的世界觀形成和藝術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23歲的丟勒已是一位有影響的藝術家,在這一年裡,他與故鄉的一位音樂家的女兒阿格列薩·弗湟伊結了婚,此後丟勒作為首飾匠和畫家開始了獨立工作。

1486年,丟勒15歲時進入了紐倫堡畫家沃格姆特( Michael Wolgemut,1434-1519)的畫室習畫。在那兒的三年時間,丟勒學習了從佛蘭德斯傳來的精細的描繪法,之後丟勒便在萊茵地區開始了他的旅行生活。1494年,丟勒23歲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第一次訪問了威尼斯,在這兒丟勒發現了文藝復興美術的成就,便盡全力加以研究。在此三年間,丟勒研究了解剖學並且臨摹了曼特尼亞(Mantegna)和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兄弟的作品,掌握了豐富的藝術技巧。1497年丟勒回到故鄉紐倫堡,自己開設了畫室,希望把從意大利帶回來的影響融入到自己的風格中去。1505年丟勒34歲時,又來到了威尼斯,這時丟勒的作品已令喬凡尼·貝利尼等人刮目相看了。15世紀的肖像畫,如楊·凡·艾克的《披紅巾的男子》(Man in Red Turban)等,大多是人物的圖解式說明,丟勒的肖像畫卻是一種對人物性格的闡釋,丟勒筆下的男人形象大多精力充沛而又性格冷傲。《霍爾茨舒爾像》中的霍爾茨舒爾長着方形的下巴,略顯禿頂,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直接逼視着觀者,這立即給觀者造成一種緊張感。高度寫實的藝術技巧及對人物性格的揭示馬上使觀者和畫中人建立起一種神奇的心理聯繫。霍爾茨舒爾是丟勒的一個朋友,是紐倫堡城的一名地方議員,他曾多次在外敵人侵的情況下保衛了這座城池。畫面背景除了一段銘文和丟勒的簽名外空無一物,這有力地強化了《霍爾茨舒爾像》中人物堅毅、傲慢的性格。

丟勒的油畫屬於尼德蘭油畫技法系統,這個系統既包括尼德蘭的楊·凡·艾克兄弟,也包括佛蘭德斯的勃魯蓋爾魯本斯荷爾拜因法國曼姆里克、瓦托及荷蘭的雷斯達爾、霍貝瑪等人。尼德蘭派的畫家之所以一定要用透明色是為了儘量利用白底色的反射效果。在畫受光部分時,採用一種或簡單幾種顏色加調白粉來表現層次,待畫面徹底干透才用透明的油畫顏料一層層罩染,直至達到所需要的色彩效果。

丟勒的《霍爾茨舒爾像》,每一部分都畫得非常細緻,力求表現出對象在特定空間中的受光效果。油畫中霍爾茨舒爾身上的那件棕色皮毛大衣質感非常強,頭上閃光的金髮打着捲兒一綹綹地垂下來,它的厚度與高光點,以及它在空間中的位置都表現得非常精確,這裡充滿了科學的分析與試驗。[4]

祈禱之手

德國藝術大師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urer)有一幅名畫「祈禱之手」,丟勒於1507年至 1511年與馬蒂亞斯(Matthias)聯合為位於法蘭克福的多米尼加教堂海勒祭壇創作的三聯畫所繪製的草圖,這雙手是三聯畫中中中間一幅右下角門徒綠衣門徒的雙手,而這雙手的藍本正是畫家丟勒本人,因為這雙手多次出現在丟勒的畫作上,這幅三聯畫因火災毀壞於1729年。

藝術成就

丟勒這位天才少年準備好要獨自一人將現代文化引進德國。只是,他那充滿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於意大利文藝復興對於人與人的世界的欣喜觀看,也不同於荷蘭文藝復興對於外部世界的執拗關注,德國的文藝復興將略帶苦澀地凝視人自身。而這將使他成為一個充滿矛盾的獨行者和先鋒派。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丟勒相信藝術家必須要深入觀察自然和竭力發現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現美。但與此同時,他又堅持其半中世紀的信念,認為藝術家連同其藝術應是上帝的工具。當米開朗基羅以大衛雕像展現人的完美和新生時,丟勒以同樣高超的技法創作了蝕版畫《聖尤斯塔斯》,將這位殉教者與神跡相遇的景象表現的如人間樂園。不過,他在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則是稍早一點創作的《啟示錄》木刻組畫,其在內容和表現風格上更明顯帶有哥特式教誨性小型畫像的特徵。

同達芬奇一樣,丟勒也具有科學的頭腦,因而曾深研數學和透視學並寫下了大量筆記和論著,在透視法和人體解剖學方面,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繪畫作品。他同時還研究建築學,發明了一種建築學體系。丟勒還是位美術理論家,著有《繪畫概論》和《人體解剖學原理》。他使德國藝術擺脫哥特式藝術的影響和束縛,走向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現實主義藝術道路。他把當時幼稚的版畫藝術推向完美的新階段。他支持當時的宗教改革運動,同情農民戰爭,曾主動為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的宣傳冊子繪製版畫插圖,並以農民戰爭紀念碑的設計來終結自己的創作道路。 其畫的動植物素描之精確完全可以同達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時他又對《啟示錄》中記載的各種怪獸的存在深信不疑。因此丟勒不僅是畫家,而且是數學家、機械師、建築學家,他曾創立了築城學理論。

丟勒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着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發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彬彬。有人見過他的手指,長得秀美如蔥白,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他幾乎通曉天文地理、哲學美學,不僅懂得,還會口述出來。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這一歷史時代的那段著名論述中,把丟勒看作是和達芬奇一樣的傑出人物之一。他說「阿爾布萊希特是畫家、銅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築家,此外還發明了一種築城學體系」。[5]

阿爾布雷特.丟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