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全称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是由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创办于1928年10月的一所历史名校。九十余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践行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在办学中提出了“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办学目标,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明确了帮助师生“做中得幸福”的办学方向和策略,学校因此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声誉。
学校原名为工部局北区小学。1956年学校改称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2016年4月1日,因原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正式更名为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
目录
办学历史
1928年9月,陈鹤琴在上海华人纳税会的华董以及华人教育委员们的推荐下出任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刚一上任,陈鹤琴便向企业家聂云台租下位于汇山路(后改称霍山路)150号的聂家花园,筹创工部局东区小学(后称汇山路小学),并将华人教育处的办公处和自己的家也暂时安在了这里。另租闸北火车站附近老靶子路(现武进路)228号房屋三间,筹创工部局北区小学(现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工部局设立华人教育处,由华人教育家来公共租界为华人子弟办教育,这是上海华人多年斗争的结果,是当时轰动上海滩的大事件。
10月1日,华人教育处正式开始办公;10月8日,在汇山路150号举行了工部局小学开办仪式,中外来宾、媒体记者云集。在此之前,公共租界从未有过由华人创办、管理的公办华人小学。10月8日,工部局北区小学、东区小学同时开学。
工部局北区小学开办第一年,只有学生78人,位于老靶子路的校舍能容纳300余名学生,但是教室整体偏小,也几乎没有室外运动场地,属于临时办学性质。1930年9月,位于学校现址的华童公学(现晋元高级中学)迁到了赫司克而路(现中州路),留下的校舍(建于1903年)由北区小学迁入使用,当年共招收学生412人。
1928年10月8日:工部局北区小学;
1930年9月:迁至现校址,仍称工部局北区小学,也称克能海路小学;
1945年:上海市第十五区中心国民学校;
1951年:上海市北站区第一中心小学;
1956年: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1969年:停办,校址改为北站中学;
1978年:复校,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同年经市教育局批准为区属重点小学;
2016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8667平方米。
办学规模
学校有21个教学班,750余名学生。
师资力量
学校有78名教职员工,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名,小学高级教师49名,区学科带头人3名,市区骨干占专职教师的30%。
创始人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1928年10月,陈鹤琴在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时,创办了工部局北区小学,即现今的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北区小学是陈鹤琴在上海创办最早的两所小学之一。
历任领导
1928年—1949年历任校长:张祖培、吴祖荫、葛鲤庭、章印丹、郑宝谦、潘恒寿。
1949年—1969年历任校长、书记:林荣、徐新德、李春树、诸幼琴、王同庆、施南峰。
1978年至今历任校长、书记:施南峰、王同庆、曹静芝、林翠珍、杨江丁、屠月华、徐静、黄勤霞、赵强、蔡喆炯。
文化传统
办学宗旨:发展儿童的身体与心智。
办学理念:一切为儿童。
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儿童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家长满意放心的童心学校。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变革,来回应社会发展对学校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成为一所具有自我发展动力与能力的创新型学校。
培养目标:通过五年的学习,使学生能成为明辨是非、独立思考、文明礼貌、诚信宽容、世界眼光、身心健康的幸福好少年。
办学历程
1978年,学校复校,打造市区高质量学校
历经文革10年的动荡,1978年,学校复校。当时在原闸北区各校抽调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汇集到一中心,政府下决心要把一中心办成原闸北区、乃至上海市最好的学校。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学校工作的前进方向也进一步明确,那就是既快又好地使学校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因此复校之后,学校较早开展“在常态儿童中培养质优生”的研究,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市、区前茅。学校也经由当时的市教育局认定为原闸北区重点小学。
80年代起,开展以“自主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针对学校教育中盛行着的“被动授受式”“保姆式”教育,在系统总结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对如何深化小学教育改革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以“自主教育”为主题进行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自主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教育的影响,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育过程,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人。“自主教学”第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优秀教师逐渐脱颖而出,学生活动与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少先队活动“争乘2000次儿童列车”引起了校内外强烈反响,并受到了团中央的嘉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学校首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的殊荣。
世纪之交,深化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创办“童心学校”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各国都从提高综合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加快了本国课程改革的力度。1997年,我国拉开建国以后第8次课改序幕,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学校自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与第8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学校自1999年启动了“自主教育”第二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正式提出了创办“童心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传承陈鹤琴先生儿童教育的思想,在对学生生存状态的研究中,确立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校教育工作规律的“童心学校”发展内涵;明确了小学教育儿童化的基本特征,即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价值取向;具体落实在学校教育上要构建充满童趣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的理念支撑下,学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各方面发展良好的学生,学校整体办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市二期课改实验的先进单位,社会声誉也越来越高。
学校紧紧抓住“尊重童心,促进发展”的总课题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教育整体改革,获得显著的发展。近10年的时间,学校不断深化对“童心学校”的认识,丰富它的内涵,建构了本校的“童心文化”。“童心文化”的内涵,就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幸福,“理解童心”“呵护童心”。“童心文化”的内核就是“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从“童心课程”“童心教学”“童心评价”“童心教师”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以追求儿童幸福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尊重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律,将学校建设成为“生动活泼、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乐园。这段时期,学校再次回归创始人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使“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这一办学理想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神圣使命。
建设新五指课程,持续推进“童心学校”建设
在总结前一阶段办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出了未来办学的新思路,即激励学生“争做幸福儿童”,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确定了“公民与礼仪”“学科与拓展”“健康与生活”“艺术与人文”和“探究与创新”五个课程板块,帮助学生“做中得幸福”。学校以“尊重童心、促进发展”为核心思想,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以“儿童幸福感研究”为抓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鼓舞其天性与兴趣的自由发展。还孩子们更多锻炼、游戏、活动、交往的时空,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自由而广阔的天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元化平台,使学生通过五年在校学习,成长为具有健康的体魄、世界的眼光,“亮清笑美巧”的幸福好少年。
所获荣誉
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教育部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示范学校;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育创新学校;
首批上海市文明校园;
连续十四届上海市文明单位;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市级文明单位;
上海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
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
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
上海市少先队红旗大队;
上海市外语类及外语特色校联盟单位;
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学校;
上海市红十字工作示范学校[1];
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合作学校;
上海市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特色学校;
上海学生合唱联盟单位;
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
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
首批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后勤管理与服务先进集体;
参考文献
- ↑ 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基本要求,上海外教网,2017-09-28
- ↑ 创建文明校园“六个好”标准,搜狐,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