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右門
介紹
長安右門原址在天安門前西側,今中山公園(社稷壇)南門前的西南方,與長安左門東西相對,是皇城通往內城西部的通道之一。長安街即因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花信,左青龍,右白虎——皇城城門之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中華民居(上旬版)2012年10期[1]。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規格相同,均是三闕、券門、漢白玉門檻、黃琉璃瓦單層歇山頂、紅牆,基礎是漢白玉須彌座。明清時期,每年秋季,皇帝詔令三法司會同王侯、大學士、九卿等,在天安門前的西千步廊旁邊「秋審」;每年霜降前,又在這裡舉行「朝審」。「秋審」是自東至西橫列數十張大八仙桌,桌子鋪紅毯,判官面北端坐,審理囚犯判文,呈給皇帝,皇帝用紅筆一勾,該犯即被判死刑。「朝審」是委派兵丁,將刑部監獄裡的死囚提押到長安右門下車,從長安右門的南門洞走入,一字形跪在「朝審」公案桌前聽候審訊。每年冬至清早,所有死刑犯被押入囚車赴刑場砍頭。明朝是押送到西四牌樓,清朝則是押送到菜市口。所以,囚犯一旦被押入長安右門就如同進入「虎口」,凶多吉少。人們乃將長安右門稱為「虎門」,或稱「白虎門」,以附「左青龍、右白虎」之意,而長安左門則被稱為「龍門」。
明清時期,在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外各立有一塊下馬碑,一人多高,碑上刻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八個字,並有禁軍站崗。文武百官上朝時,均須在門外下馬下轎,步行進長安左門、長安右門,經天街(即天安門前、長安左右門之間的長安街),過金水橋,進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即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入午門,到紫禁城內上朝。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的形制與大清門(後更名中華門)略同,此二門南各與千步廊東西兩端相接,構成封閉的「T」形廣場,禁民通行。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便利通行,1912年12月將長安左、右門的漢白玉門檻拆除;1913年1月1日長安街正式通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8月,長安左、右門被全部拆除。
參考文獻
- ↑ 老北京的"龍門"在哪?明清時指太廟前長安左門. 中國新聞網. 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