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锦州市萧军纪念馆

锦州市萧军纪念馆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现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282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凌海市萧军纪念馆是一座蕴含浓厚文学气息的标志性建筑,集展览、收藏、学术研讨、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是全面展示着名作家萧军人生轨迹和创作道路、思想风格的一座主题性纪念馆。

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现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23件,三级文物282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凌海市萧军纪念馆是一座蕴含浓厚文学气息的标志性建筑,集展览、收藏、学术研讨、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是全面展示着名作家萧军人生轨迹和创作道路、思想风格的一座主题性纪念馆。

目录

馆舍简介

凌海市萧军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我国第一位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逝后改称“萧军纪念馆”,彭真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萧军纪念馆新馆经1995年和2006年两次改建,现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展厅面积2800平方米,新馆设计新颖、建筑独特、设施齐全,设有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音像资料厅等十多个展厅。萧军纪念馆是最早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馆,并被辽宁省列为第一批省级红色之旅建设工程。

萧军纪念馆设计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纪念馆设计理念,将现代化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术相结合。馆内设有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多功能展厅、东北作家群展厅、音像资料厅等十多个展厅,并在生平厅安装了由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制作的萧军创作《八月的乡村》的幻影成像;鲁迅、萧军、萧红在上海的情景蜡像;延安宝塔山的场景复原;萧军故乡的半景画;先进的电子图表等高科技设备,文物展厅主要展示了萧军捐赠的古字画、古籍以及大量的珍贵手稿。展馆内还设有全楼报警设备、配备温度、湿度调控设备,为方便到馆参观游客,馆内还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游客购物中心、游客参观指南、医务室等。

萧军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锦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渤海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渤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实践基地”、“辽宁科技大学德育教育基地”、“锦州市文明单位[2]”、 “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锦州市‘三八’红旗集体”、“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博物馆学会文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萧军研究会研究基地” 、“武警八六一 一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凌海市第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馆藏品

萧军纪念馆总面积440平方米。由展厅、库房、接待室、办公室等几部分组成。展厅面积120平方米。

展览内容供两个部分:《我的文学生涯》和《游子故乡情》。

库房收藏萧军作品手迹33件;生前录像带4本;录音带10本;线装古书260套;明清时代的书画253幅;现代名人书画21幅;有关萧军的各种资料200余件;日本友人赠送的木刀等实物25件。另有碑刻拓片、书籍、杂志若干。

萧军故居

萧军(1907—1988),我国现当代着名作家,“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跋涉》(与萧红合着),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等。

萧军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区东北部的鸦儿胡同6号。鸦儿胡同就在什刹海北边,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甘露胡同,这一带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群之一。

鸦儿胡同6号并不好找,因为故居的院门没有开在胡同中,它开在了后海北沿上。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萧军的卧室和书房就在二楼,萧军晚年的很多文章都注明是写于“银锭桥西海北楼”,指的就是这儿,“海北楼”是萧军书房的名字。

解放前这里是一位国民党将军的官邸,1951年萧军来北京工作后就搬到这里居住,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及书信集《鲁迅书简注释》、《萧红书简注释》等几百万字的作品。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37年直到去世。

“文革”期间萧军受到了迫害,他的家居被红卫兵挤占,只给他留下一间不足两平方米的储藏室作为写作室,乐观的萧军以“有窝就下蛋,有水就行船”自勉,又把这里戏称为“蜗蜗居”。

小楼周围的民房大多已经拆迁,而小楼本身也非常残破了,这里早已没有了居民,只有院子里的古树还在品味着过去的沧桑。故宅依旧,只是时光已经流转了。

视频

锦州市萧军纪念馆 相关视频

锦州分行《走进萧军纪念馆》
鲁迅对萧红的高度评价,让萧军不能忍受,他开始渐渐疏远萧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