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顛茄
野顛茄 |
中文學名:野顛茄 別 稱:紅顛茄、假茄子、刺天茄、顛茄、 山馬鈴、丁茄、大丁茄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茄科 屬:茄屬 種:刺茄 |
野顛茄,別名:顛茄、山馬鈴、大丁茄、小顛茄、天茄子、假茄子、紅顛茄、黃貢茄、鬼茄、竻丁茄、紅果丁茄、丁茄、地茄、狗桔、刺茄、洋海茄、刺天茄
為茄科植物牛茄子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S.aculeatissimum Jacq.;S.ciliatum Lam.]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1]
目錄
形態特徵
牛茄子,多年生直立草本至灌木,高30-60cm。植物體除莖、枝外各部均被具節的纖毛,莖及小枝具淡黃色細直刺。葉單生或成對互生;葉柄精壯,長2-5cm;
葉片寬卵形,長5-14cm,寬4-12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5-7裂或中裂,裂片三角形或近卵形,脈上有直刺。
聚傘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花梗纖細,被直刺及纖毛;萼杯狀,有刺,5裂;花冠白色,5裂,裂片披針形,端尖;雄蕊5,着生於花冠喉上,花葯頂裂;子房球形,2室,胚珠多數。
漿果扁球形,直徑約3.5cm,初綠白色,成熟後橙紅色,基部有帶細刺的宿存萼,果柄長2-2.5cm,具細直刺;種子干後扁而薄,邊緣翅狀,直徑約4mm。花、果期1-11月。
生境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根近圓柱形,分枝而扭曲,頂端有時附具細直皮刺的殘莖,莖枝無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徑5-15mm。表面灰黃色,刮去栓皮後呈白色。體輕、質松,斷面黃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綠色。氣特異味苦、辛。
以大小均勻、不帶地上莖者為佳。
化學成份
漿果中含有澳洲茄鹼(Solasonine),澳洲茄邊鹼(β-solamargine)和刺茄鹼(Soiasurine)。
性味
味苦;辛;性微溫;有毒[2]
野顛茄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0.3-0.9g。[3]
外用:適量,搗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跌打腫痛,癰瘡腫毒:鮮癲茄根搗敷;或用癲茄莖葉曬乾煅存性為末,調茶油敷患處。(《廣東中草藥》)
②治扭挫傷:丁茄、薑黃、韭菜根,共搗爛外敷。(《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③治小兒口腔炎:癲茄莖葉,煅存性研未,加冰片少許,塗患處。(《廣東中草藥》)
④治凍瘡:丁茄,煎水熏洗患處。(《廣西實用中草藥》)
⑤治小兒疳積:鮮癲茄果一至二枚,切開。加豬肝蒸熟,去癲茄取豬肝吃。(《廣東中草藥》)
⑥治肝硬化腹水:癲茄種子,炒黃研未服。(《廣東中草藥》)
⑦治胃痛:天茄子根,曬乾研細粉,痛時服一克,兒童酌減。(《全展選編·外科》)
⑧治牙痛:天茄子種子,置燒紅之瓦片上,用竹管吸煙熏之。(《全展選編·外科》)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全株:治胃痛,損傷,蛇咬傷,感冒,瘧疾,瘰癧。
2.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止痛,鎮咳平喘。治風濕性腰腿痛,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鮮葉搗敷跌打損傷。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抗菌,活血散瘀,麻醉鎮痛。治跌打損傷,凍瘡,寒性膿瘍,慢性骨髓炎,淋巴結結核,腳癬。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