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遠鏡
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是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一架視場為5度,橫臥於南北方向的天文望遠鏡,安放在河北省承德市興隆觀測站。
它由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大小為5.72米×4.40米,24塊對角線長1.1米,厚度為25毫米的六角形平面子鏡組成)、球面主鏡MB(大小為6.67米×6.05米,37塊對角線長為1.1米,厚度為75毫米的六角形球面子鏡組成)和焦面構成。應用薄鏡面主動光學加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在曝光1.5小時內可以觀測到暗達20.5等的天體,是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的地位[1]。
目錄
科學意義
宇宙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宇宙中數百億個星系是如何分布和演化的?銀河系——我們自己的星系——包含有一千億顆恆星,他又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這些基本而又深奧的問題始終激勵着人們對自然界進行不斷的探索。
天體在光學波段的光譜包含豐富的物理信息。星系的光譜可以給出他們的距離、構成、分布和運動信息。恆星的光譜可以確定它們的分布和運動、光度、溫度、化學組成等物理狀態。從大量天體的光譜觀測中還會發現其一的天體和天文現象,將導致人類對宇宙天體的新認識。 近年來,國際上大樣本光譜巡天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特別是英澳天文台的2dF和美國的SDSS計劃的成功實施,獲得了空前豐富的星系和恆星光譜資料,推動了天文學各個分支的蓬勃發展。 光學光譜包含着遙遠天體豐富的物理信息,大量天體光學光譜的獲取是涉及天文和天體物理學諸多前沿問題的大視場、大樣本天文學研究的關鍵。
迄今由成像巡天記錄下來的數以百億計的各類天體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約萬分之一)進行過光譜觀測。LAMOST作為天體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將突破天文研究中光譜觀測的這一「瓶頸」,成為最具威力的光譜巡天望遠鏡,是進行大視場、大樣本天文學研究的有力工具[2]。LAMOST在口徑、視場和光纖數目三者結合上超過了國際上目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中的大視場多天體光譜巡天計劃,其科學目標集中在河外星系的觀測,銀河繫結構和演化,以及多波段目標證人三個方面。它對近千萬個星系、類星體等河外天體的光譜觀測,將在宇宙學模型、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形成和演化等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對大量恆星的光譜巡天將在銀河繫結構與演化及橫行物理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結合紅外、射電、X射線、伽馬射線巡天的大量天體的光譜觀測將在各類天體多波段交叉證認上作出重大貢獻。
視頻
郭守敬望遠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燕山深處「郭守敬」的驚天發現,承德日報,2020-4-21
- ↑ 天文望遠鏡位移促動器控制系統的的研究,豆丁網,201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