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7月1日,原名鄭州市文物陳列室。1965年更名為鄭州市博物館,郭沫若題寫館名。1999年12月28日在嵩山南路168號的新館落成開放,並更名為鄭州博物館。它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於一體。
目錄
簡介
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它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功 能於一體,配備有先進電腦網絡系統、多媒體觸摸屏系統、數碼式語音導覽系統,及同聲翻譯的多功能廳,可接待多層次的學術會議和多語種的參觀團體。
館舍介紹
原名鄭州市文物陳列館,1962年經過鄭州市文化局批准。是河南省內建立最早的市級博物館,館址設在鄭州市建設東路碧沙崗公園內。鄭州市博物館館址原為北伐軍陣亡將士墓地的烈士祠,為1928年8月馮玉祥所建。
鄭州市博物館是鄭州市地區的文物標本收藏、陳列、展出、宣傳教育與科學研究機構。該館文物藏品相當豐富,共收藏各類文物兩萬餘件。其中有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古象等動物化石;有大河村、點軍台等遺址出土的能代表一種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生產、生活用具;有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精美古樸的青銅器、玉器、原始瓷器等;有鄭州地區出土的各種紋樣的漢代畫像磚;有藝術價值頗高的魏、唐、宋石刻造像;有蘇軾草書《醉翁亭記》石刻[1];有絢麗多彩的瓷器、明清及近代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1萬多種。藏品曾多次到日本、法國等國展覽,取得較好效果。
鄭州市博物館隨着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變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鄭州市政府決定選址新建。博物館新館於1997年12月18日奠基,1999年12月28日竣工開放,占地14.8畝,建築面積14206平方米。主展館建築面積8337平方米,高23.3米,總投資3000萬元。其建設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融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於一體,獨具特色。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它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等多功能於一體,配備有先進電腦網絡系統、多媒體觸摸屏系統、數碼式語音導覽系統,及同聲翻譯的多功能廳,可接待多層次的學術會議和多語種的參觀團體。
歷史沿革
鄭州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7月1日,原名鄭州市文物陳列室,它位於碧沙崗公園內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陣亡將士墓地烈土祠堂,為1928年8月馮玉祥所建,館舍占地4330平方米,前後兩進院,磚木仿古代建築。
1965年更名為鄭州市博物館,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館名。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後,鄭州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九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規劃中決定建設鄭州市博物館新館,1997年12月18日奠墓興建。經過兩年建設,1999年12月18日落成開放。新館占地14.8畝,主展館建築面積8337平方米,總投資近4000萬元。主展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2]為造型的原始基礎,寓意鼎立中原、強本固基,整體建築風格取鼎器粗獷與精美相統一的神韻,並賦予其鮮明的時代感。建築上方的圓形碟狀屋頂,出檐深遠,隱喻着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
整座建築造型沉穩、凝重,取鼎之意,而超越簡單的形似,既令人感受到歷史文化名城綿延悠久歷史的博大精深,又具有時代建築的獨特形象和嶄新魅力,將成為鄭州市的標誌性建築的重要成果。館內陳列展覽廳配備有現代化的電腦網絡系統,觸摸屏參與系統、數媽語音導覽系統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報告廳。這使新館具備有完善的陳列展覽、收藏保管、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化休閒、外事接持、信息交流、標誌性文化建築等多種功能。
視頻
鄭州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蘇軾草書《醉翁亭記》石刻拓片千年後重歸故里,搜狐,2019-07-05
- ↑ 河南出土的除了司母戊鼎,還有一種著名的商代方鼎你聽說過嗎?,看點快報,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