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于丹移家洺州
《送于丹移家洺州》是唐朝诗人王建诗。
王建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其乐府诗[1],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2],塑造人物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王建善于通过人物自白刻画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新乐府诗中很有特色;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3]。
“ |
忆昔门馆前,君当童子年。今来见成长,俱过远所传。 诗礼不外学,兄弟相攻研。如彼贩海翁,岂种溪中田。 四方尚尔文,独我敬尔贤。但爱金玉声,不贵金玉坚。 孤遗一室中,寝食不相捐。饱如肠胃同,疾苦肤体连。 耕者求沃土,沤者求深源。彼邦君子居,一日可徂迁。 念此居处近,各为衣食牵。从今不见面,犹胜异山川。 既乖欢会期,郁郁两难宣。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他皆缓别日,我愿促行轩。送人莫长歌,长歌离恨延。 羸马不知去,过门常盘旋。会当为尔邻,有地容一泉。 |
” |
— [唐]王建 |
目录
作者简介
王建[4](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司马集》行世。
他是大历进士[5]。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年),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821年),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
其著作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6]。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卷,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卷,明汲古阁刻本等。
视频
送于丹移家洺州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乐府诗是什么 ,高三网,2020-02-14
-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个人图书馆,2015-09-19
- ↑ 王建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入幕时期诗歌为例 ,道客巴巴,2016-10-24
- ↑ 唐朝诗人王建 ,学习啦,2015-12-23
- ↑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吾爱诗经网,2019-06-10
- ↑ 唐代文学名家王建简介及主要作品 ,搜狐,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