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过渡带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过渡带

又 名;"过渡层"或F层

厚 度;约140km

位 置;外地核与内地核之间

过渡带,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释义,主要有降雨量过渡带等等。

例如,生态过渡带是指是外地核与内地核之间的区域,厚约140km,又称“过渡层”或F层。过渡带是莱曼(Lehmann)于1936年分析欧洲和新西兰的地震资料得出的,当时被称为莱曼不连续面。[1]

目录

降水量过渡带

受海陆位置、水汽来源、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按照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的大小,可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带:

多雨——丰水带;

湿润——多水带;

半湿润——过渡带;

半干旱——少水带;

干旱——干涸带。

其中湿润——过渡带的年降水量为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

核幔过渡带

核幔过渡带(core-mantle transitional zone)是指古登堡间断面两侧,地核与地幔过渡部位。最近发现,地幔底部靠近地核的200千米或300千米层(称为D″)在化学成分上不同于地幔其余部分,它可能代表地核中分解的物质,或通过地幔沉积而不能沉入地核的较致密物质。该层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3%,并具横向不均匀性。核幔过渡带上下圈层运动速度相差极大,易形成旋涡,是地磁场形成与磁极反转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超级地幔羽的起源。

油水过渡带

实际上,油水界面、油气界面都不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面,而是一个介于纯产油部分和纯产水部分之间的一个过渡带,带内油、自由水和束缚水共存。从油水界面向上,含油饱和度逐渐增大,而含水饱和度逐渐降低,直至纯含油带。在过渡带上部以产油为主,而向下逐渐以产水为主。在过渡带底界开始100%产水的界面,为油水接触面,油相对渗透率为零。再往下出现100%含水的界面称之为自由水面。

油水过渡带的厚度取决于储集层的物性和流体性质。随储层渗透率的增大,过渡带变薄。即:物性好,过渡带薄;反之则厚。

生态过渡带

生态过渡带(ecotone)是两个或者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又称为生态过渡区、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区或群落交错区,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软海底与硬海底的两个海洋群落之间存在过渡带;两个不同森林类型或两个不同草本群落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沿河两岸、河口三角洲、近海区域等的水陆生态交错区。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变化很突然,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被称为断裂状边缘;有些群落却没有明显的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表现为逐渐地过渡,两个甚至多个群落相互交错形成镶嵌状,被称为镶嵌状边缘。

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垂直带、断崖上下的植被、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交界处,如池塘、湖泊、岛屿等。

后者见于环境梯度连续缓慢变化的情形,大范围的变化,如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草原和荒漠的过渡带等;小范围的变化,如沿一缓坡而渐次出现的群落替代等。但两栖类如青蛙常常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之间移动,使原来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复杂。群落的边缘有些是持久性的,这由环境条件的持久特征所决定,如地形上的区别、冰河的沉积土地的水系土壤类型等;另一些则是暂时性的,如水灾、火灾、砍伐、土地管理等所引起的群落边缘的改变。

参考来源

TED:过渡带 - 阳光照射不到的那片海洋里藏着什么?

参考资料

  1. 同心圆模式中的过渡带是什么意思, 作业帮, 2016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