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車騎將軍 (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

車騎將軍 (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車騎將軍(chē qí jiāng jūn),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漢制,金印紫綬,位僅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是戰車部隊的統帥。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唐朝之後廢除。

目錄

歷任將軍

據文獻記載,西漢一代車騎將軍共見二十二人,楚漢戰爭時漢高祖時灌嬰、靳歙,文帝時薄昭、中大夫令免、張武,景帝時周亞夫,武帝時程不識、衛青、公孫賀,昭帝時金日磾、上官安,宣帝時張安世韓增許延壽史高,元帝時王接許嘉,成帝時王音,哀帝時韋賞王舜,平帝時王巡,孺子時王惲。 考察歷任車騎將軍的身份:有功臣,如灌嬰、靳歙皆為高帝功臣;功臣元老之後,如周亞夫為周勃之後,張安世為張湯之後;有幸臣,如金日磾為武帝幸臣;有帝師,如韋賞;有外戚,如帝後父上官安,帝舅王音,帝後弟衛青,外戚許延壽、史高、王接等。西漢二十二車騎將軍之中,明確為外戚的有十人之多,如果平帝時王巡,孺子時王惲也是王氏外戚的話,外戚占了近60%,可見西漢時期,車騎將軍一職主要由外戚擔任。

歷史沿革

「將軍」之稱 ,始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文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但此時尚未成為正式職官名稱。在春秋戰國時期,將軍為統兵作戰時主帥,為了區別地位的高低、責任的主次和輕重,有正副上下之分,這時的將軍還不是固定官職,沒有固定的爵位和等級,直到西漢才正式定為官名,並有一定的爵位和等級。 「車騎將軍」最早見於《史記·灌嬰傳》,文曰:「(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後灌嬰又「以車騎將軍從擊破燕王臧荼」、「以車騎將軍從擊反韓王信於代」、「黥布反,以車騎將軍先出,攻布別將於相,破之」,此時的「車騎將軍」,應是戰時臨時受命的軍隊將領,還不能說是固定官職。 「車騎將軍」正式以固定官職出現,應在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史記·文帝紀》載孝文元年十月「壬子,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文獻通考》曰:「車騎將軍,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後來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一重號將軍——驃騎將軍,位次大將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僕漢王三年初從,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東漢時位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下,在衛將軍上,位比公,秩萬石。《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冬十二月丁酉,以馬防為車騎將軍。」又《孝和帝紀》:「冬十月乙亥,以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北伐匈奴。」 《後漢書·百官一·將軍》:「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後漢書·董卓傳》:「(李傕)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其後,魏晉南北朝多沿置,隋車騎將軍屬驃騎府,唐廢。

西漢時期 車騎將軍是西漢時期重要的武官之一,執掌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出使宣詔、薦舉官吏、重要的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等。武帝時主要以功臣與親信擔任,此後主要以外戚擔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後期皇權旁落外戚的事實。 西漢車騎將軍的設置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漢高祖時期,這一時期車騎將軍是戰時領軍打仗的將帥,不是固定官職,沒有幕府,這一階段的車騎將軍主要以功臣為之。第二階段為文景武時期,這一時期車騎將軍成為固定官職,有幕府,其功能與執掌主要四夷屯警、征伐背叛、京師兵衛,迎來送往等禮制性活動。這一時期的車騎將軍主要是親信之臣,如漢文帝時曾任代國郎中令的張武,漢武帝時奇襲龍城的衛青。 漢昭帝之後,「(初即位)大將軍光秉政,領尚書事,車騎將軍金日磾」 ,此時驃騎、車騎將軍均可冠大司馬之號。第三階段,漢宣帝後的車騎將軍多以外戚任之,史高、許延壽、許嘉等為外戚;如王音、王舜、王接等為元帝王皇后外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後期皇權旁落外戚的事實。

東漢時期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以上將軍均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將軍以本號領軍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謂雜號將軍,臨事設置,事畢即撤。唯度遼將軍因南匈奴所部時有內亂,自永平八年(65年)後常設。 漢靈帝設西園八校尉,統率洛陽駐防軍隊,以宦官主之,這是後世宦官領兵的開端。 李傕:líjué·字稚然(?-198),東漢初平三年(192)九月,以李傕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 董承(?─200年),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岳父,董貴人的父親,官拜車騎將軍。 桓帝延熹五、六年(162——163),馮煥之子馮緄被朝廷拜為車騎將軍後,帶兵十萬,赴南郡鎮壓「長沙蠻」「零陵蠻」與「武陵蠻」起事,斬首萬餘級,俘獲十餘萬人。次年,皇帝恩准馮緄回巴郡宕渠縣故里省親。其間,馮緄目睹宕渠縣城池(古賨國都城)破爛不堪,於是募款修葺古賨城,故又稱其城為「車騎城」或「宕渠城」。 [2]

曹魏 車胄,曹操置車騎將軍、徐州刺史。太祖滅呂布,後來任命車胄為車騎將軍、徐州刺史。建安五年(200年),左將軍(蜀漢先主,昭烈皇帝)劉備因胄傲慢而襲殺胄,據小沛以背太祖。

張郃:字儁乂,河間鄚人。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

程昱: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220年去世後被曹丕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

黃權:字公衡,239年,黃權升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郭淮:字伯濟,250年,郭淮升為車騎將軍,並升為陽曲侯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正始二年,東吳大將全琮率數萬大軍進攻芍陂,王凌率諸軍迎戰,奮戰數日,吳軍退走,進封南鄉侯,不久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戶。

蜀漢 張飛,字益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桓侯。

吳懿,字子遠,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雍州刺史,濟陽侯。

張翼,字伯恭,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都亭侯。

廖化,字元儉,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中鄉侯。 夏侯霸,字仲權,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武將,夏侯淵次子。本為曹魏武將,後因司馬懿誅曹爽一族,夏侯霸身為曹氏宗室而心懷不安,遂投降蜀漢。後隨蜀將姜維伐魏,官至車騎將軍。

其他 袁譚,字顯思,自領車騎將軍,領青州刺史

職責

「車騎將軍」的執掌,《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漢書·百官表》「前後左右將軍」下有「皆掌兵馬及四夷」的記載。《後漢書·百官志》曰:「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劉昭補註引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可見車騎將軍的執掌主要應為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此外,據史書記載,車騎將軍的執掌還應有重要的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出使宣詔、薦舉官吏等。

四夷屯警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卬,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人,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 ;後「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 ;文帝末「令中尉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為復土將軍」 。《衛青傳》曰:「元光六年(前129年)拜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令青將三萬騎出高闕,衛尉蘇建為游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 《漢書·宣帝紀》地節三年(前67年)詔曰:「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京師兵衛 廢昌邑王時「(霍)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詔獄」。

征伐背叛 《馮奉世傳》永光二年(前42年)「秋,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入議」;《王莽傳》平帝時翟義反,王莽派「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車騎將軍王巡、左隊大夫王吳亟進所部州郡兵凡十萬眾,迫措前隊醜虜」。 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文帝元年冬,「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 ;《張湯傳》「昭帝崩,未葬,大將軍(霍)光白太后,徙安世為車騎將軍,與共徵立昌邑王」;《漢書·平帝紀》曰:「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秋七月,遣車騎將軍王舜、大鴻臚左咸使持節迎中山王。」 《霍光傳》曰:「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驂乘,天子從容肆體,甚安近焉。」

出使宣詔 《匈奴傳下》曰:「有詔:『勿議罷邊塞事。』使車騎將軍口諭單于曰:『……故使大司馬車騎將軍嘉曉單于』。」 《西域傳下》云:「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

薦舉官吏 《甘延壽傳》曰:「車騎將軍許嘉薦延壽為郎中諫大夫,使西域都護騎都尉,與副校尉陳湯共誅斬郅支單于,封義成侯。」《揚雄傳》曰:「初,雄年四十餘,自蜀來至游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

地位

西漢車騎將軍的地位與級別,《史記》和《漢書》均未有明確記載。只能從散見各書有關將軍記錄中考證,《漢書·百官表》有一段有關將軍記載:「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馬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似有脫文,惜無從考證。但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一點推斷的依據,下面幾段引文亦提供了一些重要左證: 《後漢書·百官志》曰:「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劉昭補註引蔡質《漢儀》:「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清人張尚瑗在《左傳折諸·卷二十四》中亦說:「西漢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 從上面引文可以得到下面結論:車騎將軍在西漢諸將軍中位列第三,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金印紫綬,位次上卿。「位次」不應理解為「之下」,而應為「地位相當」之意,也就是地位與三公相當,可見車騎將軍的地位非常顯赫。 「金印紫綬」,金是印的質地為金。西漢時期印章的等級制度已經相當完備,皇帝之印曰「璽」,「璽皆白玉螭虎鈕」,「王、公、侯金,兩千石銀,千石以下銅印」,在印的質地上體現了嚴密的等級制度與觀念。印的鈕式也有嚴格的等級觀念,如:「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者),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在印的鈕式上體現了「君」與「臣」地位的尊卑主僕關係。所謂「綬」就是用來系印的絲帶或稱綬帶,「綬者,有所承受也。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闊三丈(或為三尺),法天地人。舊用赤葦,是不忘古也。秦漢易之以絲,今綬如此」。不同級別地位的官員所用綬帶的顏色、長短、質量也有嚴格等級區分,「乘輿綬,黃地白羽,青絳綠,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諸侯王,四采,絳地白羽,青黃綠赤圭,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三采,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九卿、中二千石,青綬,青白紅,純青圭,一丈七尺,一百 (二十)首」等等。從上面引文看紫綬是僅次於諸侯王「青黃綠赤圭」的印綬,與三公相當,足見車騎將軍的地位之高。 西漢的「車騎將軍」雖然在武職體系中位列第三,由於大將軍與驃騎將軍不常置,據《漢書·百官表》載,整個西漢王朝擔任大將軍一職的人只有六人,高帝時大將軍韓信,景帝時大將軍竇嬰,武帝時大將軍衛青、霍光,元成之際的大將軍王鳳,哀帝時的大將軍王商。據《漢書·百官表》載,元延元年(前12年)王根以光祿勛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丁明以大司馬衛將軍更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元壽二年即免。大將軍、驃騎將軍與車騎將軍往往不同時置,從《漢書》記載來看,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同時置,只在武帝時期存在過一段時期。大將軍與車騎將軍同時存在的時間也很短,只在昭帝時期短暫存在三年。驃騎將軍與車騎將軍亦絕少同時設置。因此,儘管史書記載車騎將軍位在大將軍和驃騎之下,但在不設置大將軍與驃騎將軍的情況下,車騎將軍的地位是可以想象的尊貴與顯赫。在昭帝之後可加大司馬之號,為掌管京師乃至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官。 《漢書·谷永傳》曰:「是則車騎將軍秉政雍容於內,而至戚賢舅執管鑰於外也。」 《漢書·孝成許皇后傳》杜欽說(王)鳳曰:「車騎將軍至貴,將軍宜尊重之敬之,無失其意。」《漢書·孫寶傳》的「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內領尚書,外典兵馬」。這些記載無不說明車騎將軍在西漢時期的重要地位。[1]

官署與屬吏

將軍之府稱幕府,《史記·李牧列傳》曰:「市租皆輸入莫府」,《集解》引如淳曰:「將軍征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莫』,大也。」《索引》引崔浩曰:「古者出征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簾(上部為戀字上部,下部為「巾」)為府署,故曰幕府,則莫當作幕字之誤也。」這種「以幕簾為府署」的幕府,在西漢將軍稱號成為定製之後,成了將軍府的稱號。新任命將軍,「幕府新開,廣延群俊」 。車騎將軍亦有幕府,《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中有明確記載:「鴻嘉二年(前19年)三月,博士行大射禮,有飛雉集於庭,歷階登堂而雊。後雉又集太常、宗正、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車騎將軍之府。」 車騎將軍幕府屬吏,《史記》、《漢書》未見詳細記載,《漢書·百官表》「將軍」下僅曰「有長史,秩千石」。而《後漢書·百官志》有將軍署官的記載:「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註: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應劭《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據史書記載,比較明確的車騎將軍屬官有以下六種:車騎將軍長史,《趙充國傳》曰:「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為虜所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陣,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西域傳下》曰:「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 車騎將軍軍市令,《丙吉傳》曰:「後吉為車騎將軍軍市令,遷大將軍長史,霍光甚重之,入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從事中郎,《毋將隆傳》曰:「母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也,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內領尚書,外典兵馬,踵故,選置從事中郎。」師古曰:「踵,猶躡也,言承躡故事也。」車騎將軍千人,《王莽傳》曰:「是歲廣饒侯劉京、車騎將軍千人扈雲、保屬臧鴻奏符命。」營軍司馬,《谷永傳》車騎將軍音「奏請永補營軍司馬」;車騎將軍掾,《云敞傳》曰:「(雲)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車騎將軍王舜髙其志節,比之欒布表,奏以為掾,薦為中郎諌大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