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
趙毅衡[1] 漢族,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今,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現為四川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及符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1與虹影結婚,2003年離婚,2007年與西南大學教授陸正蘭博士結為伉儷,定居成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1988年起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符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符號與傳媒》主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
趙毅衡 | |
---|---|
出生 |
1943年 廣西桂林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 |
知名於 | 任職於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終身聘資深講席 |
知名作品 |
《新批評》 《符號學導論》 《苦惱的敘述者》 |
趙毅衡一直關注傳媒的發展和傳播學研究前沿,將符號學和敘述學研究視野拓展到傳媒與傳播學。他認為「我們正在面對人類傳媒第三次突變,這次突變可以與5萬年前言語符號的發明,5千年前文字的發明相提並論。面對傳媒的數字技術突變,符號學必須重新定義自身」。趙毅衡認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符號學就是意義學」。「符號學在許多領域(文學理論,文化理論,語言學、人類學等等),只是可用的方法論之一。但是在一個學科中,符號學是不言而喻的(by default)方法論,這個學科就是傳媒學(Media Studies)」。
目錄
簡介
趙毅衡[2],男,194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早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文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卞之琳先生,是莎學專家卞之琳的第一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獲文學理論碩士學位(1981)。80年代中期,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自1988年至今為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席。1991年與虹影結婚。2002年正式離婚。2007年逾西南大學教授陸正蘭博士結為伉儷。 符號學看「泛藝術化」:從當代文化的必由之路[3]
中文著作
《新批評》(1984),《符號學導論》(1990),《苦惱的敘述者》(1991),《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1997),《必要的孤獨——形式文化學論集》(1998),《建立一種現代禪劇: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1998),《禮教下延之後:中國文化批判諸問題》(2001),《對岸的誘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2002);《詩神遠遊——中國如何改變了美國現代詩》(2003);《有個半島叫歐洲》(2007),《對岸的誘惑)(增訂本,2007),《重訪新批評》(2009),《意不盡言》(2009)。
英文著作
Chinese American Poet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hi Wang, Asian Voice Press, 1993; 「The Triumph of Re-Semantization: On Yu Hua」, World Literature Today, Summer 1994; 「Ma Yuan: The Chinese Fabricator」, World Literature Today, Winter 1995; The Uneasy Narrator: Chinese Fi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st-Isms and Chinese New Conservatism」, New Literature History, Summer 1997; The Lost Boat, Avant-Garde Fiction from China, The Wellsweep Press, 1995; 「The end of History in China」, In Memoriam for Hulmut Martin, University of Bochum Press, 2001; 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 SOAS Publications, 2001等共10種。
文學創作
《居士林的阿遼沙》(中篇,1994),《沙漠與沙》(長篇,1995);散文集有《豌豆三笑》,《西出洋關》,《倫敦浪了起來》,《握過元首的手的手的手》。
主要著作
趙毅衡:《哲學符號學:意義世界的形成》,四川大出版社,2017年;
趙毅衡:《形式之謎》,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趙毅衡:《斷無不可解之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趙毅衡:《趣味符號學》,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毅衡:《廣義敘述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
趙毅衡:《趙毅衡文集》,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
胡易容,趙毅衡:《符號學-傳媒學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毅衡:《有個半島叫歐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毅衡:《對岸的誘惑》,知識出版社,2003年;
趙毅衡:《禮教下延之後》,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毅衡:《遠遊的詩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趙毅衡:《美國現代詩選》,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
期刊論文
(2017-2018年代表成果)
1、趙毅衡:《論意義順序:對象先於符號,還是符號先於對象?》,《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2、趙毅衡:《皮爾斯「真知目的論」與維納「反饋目的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3、趙毅衡:《從符號學定義藝術:重返功能主義》,《當代文壇》,2018年第1期;
4、趙毅衡:《冷感情?無風格?零修辭?——關於巴爾特「零度寫作」的符號學論證》,《內蒙古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5、趙毅衡:《認知差:意義活動的基本動力》,《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
6、趙毅衡:《「表徵」還是「再現」?一個不能再「姑且」下去的重要概念區分》,《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8期;
7、趙毅衡:《指示性是符號的第一性》,《上海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8、趙毅衡:《實踐意義世界是如何從物世界生成的》,《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9、趙毅衡:《論元符號》,《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0、趙毅衡:《範疇與籌劃:思維對意義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文雜誌》,2017年第7期;
11、趙毅衡:《意義世界的複數性與複合性》,《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12、趙毅衡:《雙義合解的四種方式:取捨,協同,反諷,漩渦》,《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13、趙毅衡:《組合元語言與解釋漩渦的普遍性》,《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主要譯作
相關作品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現當代詩歌產生影響的著作。 1981年作者去美國研究,潛心翻讀圖書館檔案,尋找「第一手」材料。1983年寫出《遠遊的詩神》一書,為中國新時代比較文學研究中第一本具有紮實影響的著作,得到中國比較文學協會頒發的比較文學研究一等獎。但原書印數極少,已成學界罕見珍藏。作者在二十年來的教學研究中,不斷收集材料,全力重寫,把考察時段上溯十九世紀,下及當代,細繪出「未來-變化-變後之變」三階段大場面,並且以這個大規模考察作背景,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中國的詩學,哲學,宗教,是美國詩現代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影響。這本《詩神遠遊》,遠非二十年前舊作的擴編改寫。作者盡畢生心血,在中國詩學和美學傳統中尋找現代性因素。本書大膽命題,小心求證,是作者研究風格的一個範例。
獲獎情況
曾獲 Fulbright Grant for Research in USA;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優秀成果獎;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優秀研究獎;Berkeley Alumni Comparative Literature Gra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gents Fellowship;1990、1993、1997、2000 British Academy Research Grant;1992、1996、1999 University of London Research Grant;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Grant;《中央日報》微型小說獎;《創世紀》四十年詩歌獎。
趙毅衡:短篇小說是散文當中的詩 偵探小說變化無窮
客廳的兩座大型書架被劃分為符號學與敘述學、比較文學、現象學、心理分析、存在哲學幾個區域。
趙毅衡的住處可以俯視連日暴雨後的錦江,以及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赭白相間的教學樓。2010 年回國後,他在這所高校任符號學與敘述學教授至今。朗澈的住宅,除臥室和不常使用的開放式廚房,其餘空間均設有書架。客廳的兩座大型書架被劃分為符號學與敘述學、比較文學、現象學、心理分析、存在哲學幾個區域。其餘一些書則是以前認為重要現在不再珍貴的百科全書、百科辭典和已完全用不上的傳記辭典,它們被趙毅衡稱作「史前時代的遺物」。書架一角,也有他為博士生開闢的一片領地,用於收放白皮本論文。他也是個勤勉的專欄作者,整齊列放着的圖書、電影或音樂碟片,多是由專欄稿酬換來。
茶几一端擺放着《萬象》和《讀書》,趙毅衡是這兩種人文期刊的長期撰稿人。最近幾年,他卻不得不重新考慮年事已高的事實,全力將重心轉向學術,為窮盡一生的研究做總結。自然,給報刊寫文章的這件「十分享受」的事情需要再緩緩。站在今天的角度,他同樣懊悔過去為翻譯《美國現代詩選》,寫作《詩神遠遊》、《高行健與中國實驗戲劇:建立一種現代禪劇》放縱了大把光陰。這些作品在趙毅衡的學術生涯中無疑構成了岔路的風景,而他又是一個「興趣廣泛、缺乏拒絕走彎路毅力的人」。
無法逆轉的時代趨勢,曾讓這位南京大學英語系高材生在煤礦熬度7 年。那時,每天不得不學習的毛澤東相關著作,竟成為他埋頭苦讀的材料。趙毅衡一邊盯着領袖文集,一面把書上的漢字逐個「心譯」成英文。1978 年恢復高考後的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得以啟動,趙毅衡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新文化運動代表詩人卞之琳,成為卞的首個莎士比亞研究生。然而,不過數月卞之琳即發現他更適宜做理論,繼而建議改變方向——從新批評入手,研究整個形式文論。後來的 1981 年,趙赴美遊學,考取了伯克利加州大學漢學家西利爾·白之的比較文學博士。
伯克利求學、倫敦教書多年,一直帶着的書不多,馬恩選集、魯迅全集他倒是一直留着,「馬克思實在是位了不起的哲學家,年輕時讀過到現在還覺得有用。」這期間,趙毅衡購買了不少圖書館低價售賣的二手書,這些經歷被記入一篇名為《英國人如何讀書》的隨筆中。為方便研究和購書,他在國外選擇住所時的標準之一就是鄰近圖書館。當然,通過書店途徑購買的全價外文書也有,他甚至意欲在重要研究工作完結後,翻譯他於 1982 年在洛杉磯入手的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小說《1914 年 8 月》。
音樂和電影是趙毅衡的生活調劑品。 《外灘畫報》:請談談近期的閱讀書目和研究課題。
趙毅衡:最近讀得比較多的是《存在符號學》。在學術上,我對之前的工作還不夠滿足,所以近幾年需要我對自己的學術生涯進行總結。最新要出版的一本書是《廣義敘述學》,已經修改到第四稿了,為此也已經工作了三年。廣義敘述學涵蓋種類很多,譬如做夢或者一次法庭宣判、一場比賽,好像我們只是看客,人們通常都沒有把它們當作故事來講,所以我想把這些東西總結在一個體系當中。老年人容易守舊,但我需要的是完全新的體系。
《外灘畫報》:最初走上形式論研究道路受到卞之琳先生怎樣的影響?
趙毅衡:進社科院後,卞老很快就發現我喜歡做抽象理論,對他個人來說,也總覺得在理論上欠了一筆債。上世紀三十年代,「新批評」理論創始人之一瑞恰慈在北大和清華教書。以及後來到中國就趕上抗戰的燕卜蓀,他在西南聯大教課,所以當時曹葆華、卞之琳、楊周翰等一批人很早就直接接觸到西方形式論,他們也把這些東西傳到下一代,後來中斷了。卞老對此覺得很愧疚,認為應當有人做起來,所以他給我布置了這個任務。從 1979 年到現在,我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完成老師的囑咐。
《外灘畫報》:當時國內可供閱讀的相應資料多嗎?
趙毅衡:形式論的第一篇播種性論文是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這是形式論最早的兩篇文章之一。這篇東西最早是由葉公超讓卞之琳譯成中文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經刊登。直到 1964 年學界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書,叫做《西方資產階級文藝思想批判》。對於三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知識分子,必須在批判的名義下才可以介紹這些信息。這本書十分珍貴,卞之琳、楊周翰、李賦寧這一代受西方形式論影響的人全部參與了翻譯,它也是我們重新開始研究形式論讀到的第一本書。
視頻
敘述學視頻教程 趙毅衡 全34講 四川大學
《外灘畫報》:回國任教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
趙毅衡:學生需要學術,對學術的饑渴對我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來了滿滿一堂的學生,總得讓他們聽點東西,不能總談一些感想。中國文學乃至外國文學批評相當明顯的一個特點是,批評家只是一個能說會道的讀者而已,說的都是讀後感。那麼說讀後感誰不會呢?頂多學生嘴笨一點,你筆頭快一點,這不能算學術。中國思想往往喜歡大而化之,國人喜歡做宏大的思考,不喜歡做分析,所以我認為符號學如果能夠興起成功,會是中國思想對自己的一個反思。
《外灘畫報》:先前讀過你寫的關於學術實用與無用的辨析文章,實用似乎快變得讓人抓狂了。
趙毅衡:是這樣的苦惱。符號學受到的最大的批評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可是有這種想法的人沒有深入讀下去,恰恰符號學最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現在老在問幸福感,幸福感就是一個符號感覺一種符號認知。幸福感跟物質有多大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它是一種意義解讀。國際鬥爭也是符號問題,我們老在說文化帝國主義,它表現在具體的符號上,是很實際的名人占有率問題。中國人記住美國名人,美國人不記中國名人,為什麼?這就是我們符號學研究的對象。前面的觀點我說給那些審批學術項目的人聽,沒用。蕭規曹隨,他們認為以前怎麼說現在繼續怎麼說就不會錯。所以我們只能儘量多做功課多解釋。 過於實用只能適用於一個小範圍,不能擴大、覆蓋整個意義表達的領域。
伯克利求學、倫敦教書多年,趙毅衡購買了不少圖書館低價售賣的二手書。
《外灘畫報》:短篇小說的衰亡,也是你曾提到過的一個話題。對於這個現象應該如何看待?
趙毅衡:短篇小說就是散文當中的詩,它需要動腦子。如果短篇小說把問題點出來就沒意思了,它不像長篇小說把事情從頭到尾說清楚滿足讀者的需要。現在都說人們沒時間所以要淺閱讀,可他們同時又在讀幾百萬字的網絡長篇。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個看不起網絡,因為最後任何一個體裁都要走向消亡。從符號學上講,任何一個表意方式都不可能永遠持久,就像古代西方的史詩完了,中國古詩也走完了。哪怕說電影,現在看上去似乎牢不可破,但沒這回事。你可能要說這樣的總結有點怕人對吧?實際上是這樣的,沒有哪個體裁可以千秋萬代。
《外灘畫報》:你是怎麼迷上偵探小說的?
趙毅衡:我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大道之作。我很喜歡偵探小說和偵探電影,偵探題材是一種模式化的東西,雖然邏輯是編造的,但這裡面可以變化無窮,寫得好的話就是一本符號學教科書。偵探小說的事件推進就是一個符號學的過程,符號學奠基人皮爾斯、發揚者西比奧克狂迷偵探小說。
《外灘畫報》:音樂和電影的偏好類型是什麼?
趙毅衡:最喜歡的一種音樂碟片是 Soundtrack(電影原聲),現在最好的音樂都放在了電影裡,但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往往忽略音樂只注意到情節。工作的時候我很喜歡播放這類碟片,如果背景老是輕音樂的話會很單調。影碟傾向於看 《外灘畫報》《外灘畫報》C 紀錄片,它們發音很標準也很好聽。
視頻
趙毅衡老師關於符號學及治學建議的訪談
視頻
符號學視頻教程 趙毅衡 全24講 四川大學 {#ev:youku|XMzI3MTQ1NDQ5Ng|alignment=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