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膀鴨Mareca strepera),俗稱漈鳧,是一種廣泛分佈的中型,體長44-55厘米,體重0.7-1千克。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狀細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白二色翼鏡,飛翔時尤為明顯。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紋,翼鏡白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

牠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描述。

目錄

外形特徵

赤膀鴨長約46-56厘米,翼展78-90厘米。繁殖期的雄鴨呈灰色,形成一種圖案,尾巴黑色,翼斑毛呈白色。非繁殖期時的雄鴨則像雌鴨[1]

雌鴨呈淺褐色,像雌性綠頭鴨。不過牠們的喙邊呈深橙色,體型較為細小,而且沒有明顯的翼斑毛。

分布範圍

赤膀鴨在歐洲亞洲北部及北美洲中部繁殖。分佈地擴展至北美洲東部。牠們是一種候鳥,遷往南方過冬。

赤膀鴨原在很少會在英國出現,但近年開始有增加的趨勢。估計是因牠們入侵當地,及在蘇格蘭等地繁殖。

棲息環境

赤膀鴨生活在開放的塘地,如大草原沙地、潮濕的草原沼澤。牠們會將頭潛入水中吃植物。牠們在地上築巢,有時甚至會遠離海邊。牠們並非如其他鑽水鴨般群居,傾向小群生活。牠們較為寂靜,雄鴨的叫聲沙啞,雌鴨會發出像綠頭鴨的嘎嘎聲。雛鴨最初是吃昆蟲的,成鴨在繁殖期則有時會吃軟體動物及昆蟲。牠們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下受保護的物種之一。

生活習性

103-11-29 赤膀鴨

遷徙

春季於3月中旬至3月末見於華北地區,3月末至4月中旬見於東北地區,其中部分留在當地繁殖,其餘繼續北遷。秋季於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見於東北地區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遷至華北地區。11月中下旬大量到達南方越冬地。遷徙時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徙。

習性

常成小群活動,也喜歡與其他野鴨混群。性膽小而機警,有危險時立刻從水草中衝出。飛行極快,兩翅扇動快速而有力。

食性

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覓食時間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開闊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農田地中覓食青草、草子、漿果和穀粒。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己成對。營巢於水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很隱蔽,有時也在離水域較遠的地方營巢。巢域面積較大,但在一些營巢條件好的小島上,有時巢也很密集。每窩產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鳥承擔,但在孵卵前期,雄鳥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後來則離開雌鳥到僻靜地方換羽,孵化期26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不久,雌鳥即領着雛鳥到更深的沼澤或大的水域邊緣地帶活動,50-60天後雛鳥才能飛翔。

參考文獻

  1. 赤膀鴨的描述,臺灣生命大百科,2013-05-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