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
貫休(832-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今浙江金華)蘭溪登高里人. 姜氏亦為蘭溪大族,代有名人出焉。七歲出家和安寺,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唐天復間入蜀,為前蜀王建賜紫衣,號「禪月大師」。他善詩,詩名高節,宇內咸知。嘗有句云:「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時稱「得得和尚」。亦擅繪畫,尤其羅漢。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存世《十六羅漢圖》,為其代表作。[1]
貫休 | |
---|---|
出生 |
832年 婺州蘭溪今浙江金華 |
逝世 | 912年(79-80歲) |
國籍 | 中國唐朝 |
職業 | 畫家 |
知名於 | 善詩,善書,尤善畫。 |
知名作品 | 《十六羅漢像》 |
目錄
生平簡介
貫休禪師「幼而穎悟」,嘗從其父研習儒典,受孔孟儒家思想觀念的薰陶,很早便養成一種坦蕩剛直的個性氣質。七歲之時,便歸覺路於和安寺,請圓貞長老和尚為師。 貫休從小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詩才。「先師為童子時,鄰院有童子法號處默,皆年十餘歲,時同發心念經,每於精修之暇,更相唱和。 漸至十五六歲,詩名益著,遠近皆聞。 」(曇域《禪月集後序》)出家為侍童時,與同學處默鄰院而居,於發心念經之餘,每隔籬論詩互吟。受具足戒後,詩名漸揚,曾往豫章(今南昌)弘傳《法華經》、《起信論》,悉盡奧義。 在唐會昌五年(845)即他十六歲那年,因朝廷強迫僧尼還俗,拆除寺院,銷毀經像,即所謂「會昌法難」,和安寺亦奉敕遭到拆毀,不得已貫休隨師入山潛修。此後,經常隨乃師過著一種隱居式的修行生活。唐懿宗咸通四、五年(863-864 )中,已過而立之年的貫休來到鐘陵( 南昌) ,又過了數年「 數聲清磬是非外,一個閒人天地間」 (《禪月集》卷二三《山居詩》)的與世無爭的桃源生活,並在此作《山居詩》二十四章。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 )六月,黃巢起義軍攻陷睦州、婺州,為避戰亂,貫休不得不再次離開家鄉,他先是流浪江浙一帶,後來又隱居江西廬山。 「 廣明中,避巢蔻,入廬山折桂峰……平常與貫休、處默、修睦為詩道之遊,沈顏、曹松、張凝、陳昌符皆處士也,為唱酬之友。」山居隱修生活是釋門弟子修身養性,悟道參禪的重要方式。 貫休一生雲遊四方,交結極廣。因而其生平充滿傳奇色彩,身事多秩聞。他與當時的詩僧齊已結識,與當時的名詩人陳陶、劉得仁、方乾、張為、韋莊等亦有交往。還與名詩人、內翰吳融友善,吳融因此為《禪月集》作序,稱「貫休機神穎秀,雅善詩歌」,二人之間「商榷二雅,酬唱循環,越三日不相往來,恨疏。」 梁·乾化二年(912)圓寂所居,時年八十一。蜀主王衍為貫休行官葬,塔號「白蓮」。
藝術成就
1、羅漢畫: 貫休是以藝僧而著稱。綜觀其一生詩、書、畫成就卓然,堪稱一代藝術大師。元辛文房曾盛讚貫休:「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意,昔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貫休的十六羅漢畫﹐創造了「胡貌梵相﹐形骨古怪」的外形﹐是變了樣的僧侶外貌﹐但是簡素的背景仍然未變﹐卻增添了出塵的逸趣﹐遂使後來的畫家們爭相仿效。貫休既是野逸派羅漢畫的創始者,卻也是傳統簡素畫風的繼承人。據編撰於北宋、對五代作品的描述較為可信的《宣和畫譜》卷三記載:貫休的羅漢像是「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項,黝然若夷獠異類」。元· 夏文彥的《圖繪寶鑑》等畫史著作也多描述為「古野之貌,不類世間所傳」。 貫休所畫的羅漢形貌怪誕,誇張變形大異常人,故世稱貫休乃「出世間羅漢畫」之鼻祖和代表人物(而南宋李公麟則為「世態相羅漢畫」的代表),從而對中國後來的羅漢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貫休羅漢畫的造型獨特鮮明,以怪異著稱,按照他自已的說法,「自謂得之夢中,疑其托是以神之,殆立意絕俗耳」。貫休每畫一尊必祈夢得其真貌,故所畫者與一般羅漢像大異其趣。據《高僧傳》記載,「嘗睹貫休真相,肥而矬」。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貫休為何要將羅漢畫得如此怪異,令人「見之殊駭」了。
日本宮內廳藏《十六羅漢圖》 現存世貫休名下的《羅漢圖》不少,但幾無可靠真跡,所傳作品以日本宮內廳和高台寺所藏《十六羅漢圖》最為知名。 日本宮內廳藏《十六羅漢圖》據說是日本鎌倉時期(1192-1338)留華學生帶回去的。此卷原跡罕現於世,據《繪畫總合圖錄》第三卷知此套為絹本,各縱92.2厘米,橫45.4厘米,其中第十四羅漢像左下有篆書貫休款。從一些影印資料來看,這套羅漢圖是較為典型的「梵相」,日本學者認為可能是宋初的臨本。 [2]
2、詩詞 貫休既是畫僧,也可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詩僧。他七歲出家,在誦經之餘,又喜歡作詩。到了十五六歲,就已經有了詩名。其詩集原名為《西嶽集》,後來其弟子曇域禪師更名為《禪月集》,輯錄貫休詩作約一千首。而《全唐詩》亦存其詩十二卷,收錄貫休名下作品五百餘首。 雖然貫休畫的羅漢是「出世羅漢」,但作為禪門高僧,他卻是以入世為出世的。作為禪僧,他在寫有很多的禪詩的同時,其很多詩作中也同時反映了大唐時代的文化與社會的實際面貌。像所有其它唐代詩人一樣,貫休既有「陰風吼大漠,火號出不得」 ,「 戰血染黃沙,風吹映天赤」 之類的邊塞詩;也有《公子行》、《題某公宅》、《酷吏詞》等諷喻詩,故贊寧在《宋高僧傳》說他「 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存於教化」 。這是其詩歌中的最為突出的成就。不過,因為從小就出家的緣故,貫休作為僧人,沒有唐人習見的思婦閨怨類的詩作,大量的是僧俗間的送別贈答詩。
在貫休的詩詞中,較有特色的是他在與當時的文士及權貴顯宦們交往中留下的詩作,頗能反映其個性和思想。貫休入前蜀時,貫休亦以詩投前蜀主王建,詩曰:「河北河南處處災,惟聞全蜀少塵埃。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秦苑幽棲多勝景,巴歈陳貢愧非才。自慚林藪龍鍾者,亦得親登郭隗台。」(《禪月集》卷二十《陳情獻蜀皇帝》 )詩中則不乏溢美之辭,同時王建也對貫休甚為器重。貫休因得蜀主王建的優厚待遇,也曾為作頌詩《山呼萬歲》(見《禪月集》卷十八)。他雖與權貴時有往來,然與那些志在仕途的一般文人不同的是,貫休率性而為,不曉時事,往往詆訐朝賢。一次,蜀王王建率眾遊龍華禪院,請貫休誦其近詩,當時王公貴戚高朋滿坐,貫休旁若無人地吟出了《少年行》(又作「公子行」,見《禪月集》卷一)。
總而言之,貫休的詩歌藝術成就巨大,在唐詩領域內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代高僧,其詩除了表達個人的修持、理想,記錄其遊歷過程之外還「歌吟諷刺,微隱存乎教化」,表達了其對驕橫跋扈的統治階層的蔑視,和對下層廣大民眾的同情。
貫休的詩歌繼承了聶夷中一派的傳統,與賈島、齊已等只歌詠山水與空苦生活的詩風大異其趣,特別是他的諷刺詩備受世人的推崇。《重刻禪月集序》云:「貫休一方外耳,而乃以悲憤蒼涼之思,寫清新俊逸之辭,忽而虎嘯,忽而鸞吟,忽而夷猶清曠,神鋒四出,又如千金駿足,飛騰飄瞥……噫!貫休亦奇矣哉,若夫證圓通於水月,參妙諦於煙雲。一字一言,無非棒喝。」
另外,貫休還擅長書法藝術。因為貫休俗姓姜,故時人稱其書法為「姜體」。宋《宣和畫譜》稱其「作字尤奇拙,至草書益勝」,他尤精於草書,可與智永、懷素比肩。有草書《千文帖》留傳,今不存。貫休本人也對釋懷素的狂草推崇之至。他曾寫有長詩《觀懷素草書歌》(見《禪月集》卷六),淋漓盡致表達了他觀摹懷素草書的藝術感受 [3]
著作
其詩文等被弟子曇域禪師彙編《禪月集》,原為三十卷。然其文集五卷已佚,余詩集二十五卷。另有補遺一卷,乃明代毛晉所撰。
詩詞
《山茶花·山茶花》詠山茶花詩鑑賞
【原文】 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謬。
今朝一朵墮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
【註釋】 風裁日染:風和日麗 開仙囿:即佳圃,園圃。 色死猩血:充溢著悲涼辛酸。 墮:掉下來,墜落。 怨:怨恨,隱晦地折射出百姓的怨聲載道。 孫秀:即「新秀」,指怨恨,可見怨之深。
【譯文】 風和日麗,暈染花圃,百花今已凋謝,山茶花也不例外,有一朵掉落在階前,就像當年美麗的綠珠墜樓一般,而綠珠的死應怨孫秀無理要求,而今山茶花的墜落該怨誰哪?
【賞析】 這首關於山茶花的詩大約是貫休到成都龍華禪院後寫的,表面上是描寫的是一種植物,其實在了解完詩句後發現山茶花只是一個借代,貫休想表達的是另一層意思。
貫休看到龍華禪院的茶花,有感而賦詩。貫休看到茶花一朵墜階前,聯想到了綠珠墜樓,將綠珠與落花融為一體,抒發了自己的惋惜之情,表達了對"孫秀"殘害"綠珠"的怨恨。 [4]
《少年行》
【原文】 錦衣鮮華手擎鶻,
閒行氣貌多輕忽。
稼穡艱難總不知,
五帝三皇是何物!
【賞析】
這首詩是貫休入蜀後的作品。前蜀王王建很賞識貫休的才華,每有雅會,必請貫休出席助興。有一次,王建讓貫休朗誦自己的近作,此時顯宦貴戚們都在場,貫休有意要諷刺一下這幫子酒囊飯袋,便背誦了《公子行》三首。王建聽罷拍案稱絕,而貴戚們卻如坐針氈,對他恨之入骨。
這首詩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一無所成,只會吃喝玩樂的貴族子弟,對這些「公子」的形象刻畫得真是入木三分,維妙維肖。詩的前兩句主要描寫「公子」們的衣著、行為和神氣。這些人過著極端腐敗的寄生生活,卻心安理得,趾高氣揚,詩的後兩句則從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兩個側面揭露了「公子」哥們的懶惰和愚昧無知。這些「錦繡其外,敗絮其中的「公子」們不學無術已屬可憐,而他們還要依仗家族的勢力招搖過市,盛氣凌人,這就使人感到可惡而又可憎了!詩人嘲笑貴族「公子」的主旨,在於抨擊唐代末年門閥制度的腐朽衰敗。 [5]
參考資料
- ↑ 趣歷史>貫休 ——唐末五代風格獨特的著名畫僧
- ↑ 人民網>清骨的梵相——貫休《羅漢圖》賞析
- ↑ 論貫休禪師的生平、思想及其藝術成就
- ↑ 茶詩網>唐代茶詩詞>貫休
- ↑ [ishiweb.com/shici/110208.html 論劍歷史>貫休唐詩《少年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