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貨幣需求量
圖片來自新浪經濟

貨幣需求量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因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周期形成的對執行流通手段與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的需要量[1]

目錄

基本概述

定義

貨幣需求量又稱貨幣必要量。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經由貨幣媒介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即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表示也有學者以國民財富總值作為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於國民生產總值可視為國民財富總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貼現值,故在統計學意義上二者意義接近。除經濟發展水平外,不同的經濟結構(農、輕、重的比例,三大產業的比例等)和經濟周期(繁榮階段、停滯階段或衰退階段)也對貨幣需要量產生不同的要求。[2]

特點

貨幣需要量是一個內生變量,形成於國民經濟運行系統內部。它屬於存量指標,可在一定時期內的若干時點上加以預測和把握。貨幣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徵,在信用和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如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都具有迅速變為現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為第二準備來替代現金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決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風險性等因素。

分類

貨幣需要量可區分為名義貨幣需要量和實際貨幣需要量。前者指按當前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它以貨幣單位(如「元」)來表示。後者剔除物價的影響,以貨幣實際對應的社會資源即商品和勞務來表示。二者的關係是:將名義貨幣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物價指數(如GNP平減指數)平減後,可得實際貨幣需要量。因此,後者也可解釋為按某一基期的不變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

貨幣需求進行質的分類,似可分為客觀需求(生產、流通、消費等經濟活動對貨幣的需求)與主觀需求(人們心理層面對貨幣的需求);對貨幣需求進行量的分類,似可分為有限需求(即上述客觀需求)及無限需求(即上述主觀需求)。

詳細內容

第一節 貨幣需求與貨幣需要量

一、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公式

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必要量就是指符合商品流通需要的貨幣量。用馬克思的貨幣需求量公式表示為: M = P · Q / V

二、金屬貨幣必要量

在金幣流通下,貨幣數量由於其自發調節,故總是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

三、紙幣流通量

在紙幣流通下,貨幣數量還要取決於政府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率。

第二節 古典的貨幣需求學說

貨幣數量論是一種關於貨幣數量與商品數量及商品價格之間關係的貨幣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一、現金交易理論

它認為貨幣僅是一種交易和支付工具,全社會貨幣交易支付總額應等於全部出售的商品總價格。 即 MV = PT  或者  MV + M'V' = PT 。

二、現金餘額理論

它認為,人們手中保持的現金餘額的數量等於全部名義收入的一定比例。 即: M = KPY , K = 1 / V 。

三、收入數量理論

認為貨幣需要量只限於同商品生產和勞務供給直接有關的那些交易。

即: MV y = P y T y

第三節 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數量理論

一、凱恩斯對貨幣數量論的進一步修正

凱恩斯認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因此,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影響利率水平,而利率水平變動又影響貨幣需求量,從而影響投資和消費需求,而有效需求的變動,在充分就業下,影響商品價格;在未充分就業下,則影響產出和就業。

二、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 1 )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有:①交易動機;②預防動機;③投機動機。

( 2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 3 )流動性陷阱

第四節 現代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

一、交易性需求及「平方根定理」

鮑莫爾認為一個最優的貨幣持有量應當是利息損失與交易費用之和的極小值。

因此有「平方根定理」,即:

二、預防性需求與恵倫模型

從預防動機看,人們持幣是為了避免因流動性不足而造成損失。預防性貨幣需求餘額大小盧出現流動性不足時損失大小存在一定的間接聯繫,而其與利率成反向變化關係。

最優預防性貨幣餘額為:

三、投資性需求與資產組合理論

托賓認為,人們可以選擇貨幣和債券不同的組合來持有財富,由於考慮到不同的預期報酬率和資產組合風險,因此投資者總是追求在風險既定條件下的預期報酬率極大化或者既定收益率條件下的風險極小化。

第五節 現代貨幣數量理論

一、弗里德曼的主要觀點

他認為貨幣需求是穩定的,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貨幣供給。

二、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公式

他認為貨幣需求取決於微觀主體的財富(收入)的總量和結構(規模變量)各種金融資產收益率的差異及通貨膨脹率(機會成本變量)與制度因素。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公式:

三、宏觀貨幣需求與微觀貨幣需求

宏觀貨幣需求認為貨幣最終只有交易需求,貨幣只是流通手段,故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也影響貨幣需求量。

微觀貨幣需求認為,個人企業對貨幣有許多中間需求,它們執行儲蓄手段職能。微觀主體對貨幣需求的總和有可能與宏觀貨幣需求量不相等。

第六節 貨幣的流通速度與穩定性問題

一、貨幣需求量與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需求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但後者容納量極大,難以把握,前者可從經濟主體的物質利益上去把握,較易於分析。

二、貨幣數量論與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數量論認為,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貨幣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貨幣流通速度。

在貨幣數量論初創階段,人們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問題重視不夠,認為它是一個常數。但其後,凱恩斯等人論證了貨幣流通速度的易變性。

而貨幣主義則認為,要證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必須證明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也就是要證明貨幣需求量是穩定的。

三、決定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也即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它們幾乎涉及所有社會或經濟的因素,這正是推動貨幣需求理論不斷發展的原因。

數據判斷

決定因素

1.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

是一種相對狹義的貨幣需要量,認為貨幣源於商品交換並服務於商品交換,因此,貨幣需要量直接為流通中商品量所決定,貨幣過多或不足將引起市場物價漲跌,導致商品流通以及貨幣流通的紊亂。這種觀點看重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同時強調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關係。貯藏中的以及結算抵減的貨幣量,不在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之列。

2.再生產過程對貨幣的需要量

系一種相對廣義的貨幣需要量,同時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兩種職能,認為貨幣對物價、儲藏、投資、國民收入等都有相當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貨幣作為一種獨立的資產發揮作用而產生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持有貨幣,實際是持有一種特殊的金融資產,由於貯藏中貨幣對利率和投資有密切的關係,貯藏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貨幣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貨幣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現金和活期存款是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對象。此後,包括定期存款(貯藏中貨幣)在內的較廣義的貨幣層次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關注。在中國,也普遍用GNP或國民收入等指標取代了「商品價格總額」的指標以測算貨幣需要量,即開始轉向較廣義的貨幣需要量的研究。

決定因素

有關貨幣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關係,大致有兩種主要觀點:其一是凱恩斯學派,認為收入和利率是貨幣需要量的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貨幣需要量隨收入正向變動而隨利率反向變動。其二是貨幣學派,認為影響貨幣需要量的主要有四類因素: 1.總財富;

2.人力資本在總財富中的比例;

3.貨幣與其他資產預期收益

4.其他隨機因素。貨幣量與總財富同方向變動,與其他資產收益及物價反方向變動。此外,還有許多學者或將兩者的某些方面結合起來,或超乎於兩者之外而提出一些較新的觀點,認為由於發展中國家的某些特殊情況,無論是凱恩斯的理論還是弗里德曼的理論都不完全適用於這些國。例如R.I.麥金農提出,在發展中國家對貨幣需要量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有三種:

1.國民收入

2.投資率

3.實際利率

測算方法

主要有狀態描述與計量分析兩種方法。前者可以大致判斷貨幣供求態勢,例如銀根偏緊、購買力不足或銀根偏松、購買力過旺等。後者期望較準確地測算貨幣需要量。為此需要建立模型後進行求解,確定變量和求解參數值。例如:確定收入為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變量,即需計算它的彈性值(參數)。古典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大體為1,即二者同比例變動;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略小於1,因此凱恩斯提出了邊際消費傾向的因素;貨幣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大於1,弗里德曼曾計算為1.8,由此斷言貨幣是一種「奢侈品」。又如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雖然實證研究已證實它確實存在,但有關數值已顯示出多樣化的結果。總的說來,對貨幣需要量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諸如收入、利率等重要變量的參數測算方面。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等部門,出於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已着手建立多元變量的由大型計算機求解的聯立方程,並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可供參考的依據。

點與線段

貨幣需要量源於國民經濟正常發展要求,它究竟是某一個數值還是若干數值組合,用幾何圖形表示為一個點抑或是一條線段,在這一個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論。一些學者傾向於關於點主張。W.配第曾用一個絕對數(周工資、季稅賦、半年地租與1/4出口額之和)計算了 17世紀英國的貨幣需要量。I.費希爾的交易方程式與A.馬歇爾的現金餘額式,在設產量與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短期為常數)的條件下,實際貨幣需要量也可表示為一個點,即:在中國,一些學者根據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指出,因為商品是帶着價格進入流通的,且由於產量和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不易改變,所以可將貨幣需要量近似作為某一點上的量,即:

式中為Md貨幣需要量,P為相對穩定的價格,Q為相對穩定的產量,V為相對穩定的貨幣流通速度。

另一些學者認為:

①Q、V在短期內相對穩定,但並非固定不變,故不宜設為常數,該假設條件不成立。

②除Q、V等因素外,利率(含存款、債券、股權等利率)是決定貨幣需要量的重要因素。包含收入與利率等貨幣需要量的眾多的變量不僅自身變動難以把握(即準確計算),對貨幣需要量的影響程度及綜合作用也難以充分預測。

③貨幣需要量與產量、價格、就業等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還可能是一種多重組合的選擇,應進一步從貨幣需要量和貨幣供給量的相互關係上來把握。原有觀點在考察貨幣需要量時往往脫離貨幣供給量而作孤立的和靜態的推演。事實上,二者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證上都為不可分的。因為貨幣量對價格和產量等有能動性,不同貨幣量可以形成不同的儲蓄、投資與價格與產量(就業)等的不同搭配,所以貨幣需要量不可能僅僅是一個點,而是對若干可能數值一種相機選擇。但這一種選擇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基於國民經濟良性發展,所以它是有一定界限,上限是可承受的物價率,下限是可承受的失業率。這一種有界限的可能數值即表示為一條線段。國民經濟所需要貨幣量界於其中,至於在哪一點上,不存在純客觀絕對標準。以上兩種觀點都提出各自的依據,但均未形成權威性結論。

相關研究

貨幣需要量源於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要求,它究竟是某一個數值還是若干數值的組合,用幾何圖形表示為一個點抑或是一條線段,在這個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論。一些學者傾向於關於點的主張。W.配第曾用一個絕對數(周工資、季稅賦、半年地租與1/4出口額之和)計算了17世紀英國的貨幣需要量。

在中國,一些學者根據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指出,由於商品是帶着價格進入流通的,且由於產量與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不易改變,故可將貨幣需要量近似作為某一點上的量。

貨幣需要量與產量、價格、就業等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還可能是一種多重組合的選擇,應進一步從貨幣需要量與貨幣供給量的相互關係上來把握。原有觀點在考察貨幣需要量時往往脫離貨幣供給量而作孤立的、靜態的推演。事實上,二者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證上都是不可分的。由於貨幣量對價格、產量等有能動性,不同的貨幣量可以形成不同的儲蓄、投資、價格與產量(就業)等的不同搭配,故貨幣需要量不可能僅僅是一個點,而是對若干可能數值的一種相機選擇。但這種選擇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基於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所以它是有一定界限的,上限為可承受的物價率,下限為可承受的失業率。這種有界限的可能數值即表示為一條線段。國民經濟所需要的貨幣量界於其中,至於在哪一點上,不存在純客觀的絕對標準。以上兩種觀點都提出了各自的依據,但均未形成權威性的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