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貝原益軒日本哲學家、遊記作家和植物學家的先驅。早年學醫,1657年他棄醫而研究朱熹的新儒學着作。他寫了近百種哲學作品,強調社會的等級本性,並把孔子的學說翻譯成日本各階層的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他寫的小冊子《女大學》講的是三從四德,在很長時間內都被看作是日本婦女最重要的倫理教科書。被尊為日本植物學之父。

貝原益軒
T0182e15cbf37e7e17b.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630年
逝世 1714年
國籍 日本
別名 Ekiken Kaibara
職業 哲學家、遊記作家和植物學家的先驅
知名作品 《益軒十訓》、《大和本草》

目錄

簡介

貝原益軒 Ekiken Kaibara,1630~1714 。日本江戶時代初期儒學家、博物學家、平民教育家,本草學家。名篤信,字子誠,初號損軒,退隱後改號益軒,通稱久兵衛。曾在長崎、京都、江戶等地遊學。早年專講朱子學,晚年對朱熹提出懷疑,轉而接近於唯物主義。主張理氣不可分。認為天地之間,都是一氣,理是氣之理,理氣決是一物,且無先後,無離合。氣聚則人生,氣散則人死。著作有《益軒十訓》、《大和本草》、《慎思錄》、《大疑錄》等。[1]

主要思想

生於筑前國(今福岡縣)。他的思想發展經歷了複雜、曲折的過程。從14、15歲起廣泛閱讀醫書、佛教和儒家的經典等。初時信仰佛教,後來反對。原先接受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到36歲前後改而崇拜朱熹。晚年主要受中國明朝哲學家羅欽順等人影響。他根據自己用實證的方法長期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的結果,於85歲時著《大疑錄》,批判了朱子學中的一些觀點,走上了接近於唯物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古學派的先驅。[2]

益軒博學、多能,注重民生日用之學,一生著述很多。他最後堅持的宇宙觀是理、氣合一論,其本質上是氣一元論。他認為,天地之間都是一氣,氣是物質性的,能產生萬物;理是氣之理,不能離開氣而獨立自存,不能產生萬物;理須就氣上認取;理和氣是不可分的一物,而且無先後、無離合;氣不斷地運動、變化,太極、陰陽、道都不過是氣在不同狀態下的表現形式。[3]

在人性問題上,益軒不同意朱熹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聲稱天地之性就是氣質之性。他還批駁朱熹所謂性無死生的說法,斷言人死後性就消失。

益軒的哲學思想中有辯證法的因素,他十分讚賞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個命題,把它概括為"倚伏之理",並且加以闡發。他說:樂者為憂之根,憂者為樂之根;鳥之欲飛者必伏,獸之欲搏者必屈,尺蠖之欲伸者亦必屈;治不生於治而生於亂,亂不生於亂而生於治,故盛極則衰,是盛衰相根之理;是以君子方其盛也,知其倚伏之理,而慎其微,所以無亢龍之悔也。

另一方面,益軒認為天、人一理,主張儒教和日本的神道合一,並且提倡人們互愛以報答天地之恩。他重視中國的六經和《論語》,曾用通俗的語言寫了《益軒十訓》,其中《家訓》、《和俗童子訓》、《君子訓》等,向日本民眾灌輸儒家的封建道德觀念,從倫理思想方面維護德川幕府的統治。

貢獻

益軒是日本本草學的創始人,編巨著《大和本草》(又名《大倭本草》,連附錄共18卷),對日本藥物學和博物學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他還寫了《筑前國續風土記》等著作,介紹日本的自然風光、產業、技術等,在遊記文學上別開生面。 [4] 益軒的主要著作還有《慎思錄》。

參考資料

  1. 博學的儒者-貝原益軒 民俗學博,2008-09-27
  2. 日本貝原益軒 百科故事,2017-05-14
  3. 貝原益軒的思想研究 知網空間,2018-07-03
  4. 大倭本草,百讀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