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豺狗[1](学名Cuon alpinus)别名豺,苗狗,亦称苗狼,属于犬科,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结群营游猎生活,性警觉,嗅觉很发达,晨昏活动最频繁。十分凶残,喜追逐,发现猎物后聚集在一起进行围猎,主要捕食类等中型有蹄动物。除台湾海南外广泛分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豺狗

目录

外形特征

豺狗体长约110厘米,尾长约50厘米,重量约18公斤。 豺的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腹色较浅。四肢较短。耳短,端部圆钝。尾较长。额部隆起,鼻长,吻部短而宽。全身被毛较短,尾毛略长,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豺狗 食肉目
拉丁学名 Cuon alpinus 亚目 裂脚亚目
别称 柴狗、赤狗、马狼、豺 犬科
动物界 亚科 犬亚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豺属
哺乳纲 亚属 豺亚属
亚纲 真兽亚纲 分布区域 亚洲

生活习性

是现存较为特殊的犬科动物,习性类似于生活在非洲的非洲野犬,豺群比狼群数量更多且表现得更为坚韧,不同的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没有种族之分,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豺的生存能力。

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晨昏活动最频繁,群居,杂食性,除了肉类食物外,它会进食水果和菜,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豺会吃草。豺不会攻击人类。

栖息环境

豺喜群居,但在各个地区的密度均较为稀疏,数量远不如狐、狼等那样多。栖息的环境也十分复杂,无论是热带森林、丛林、丘陵、山地,还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亚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带,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它居住岩石缝隙、天然洞穴,或隐匿在灌木丛薮之中,但不会自己挖掘洞穴。[2]

生长繁殖

发情期随地区和气候不同稍有差异,最早的在秋季,晚的在冬季,孕期约两个月,冬季或冬末春初产仔。每胎少则3-4仔,多则8-9仔。繁殖力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动物资源的丰歉,还往往与被食者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幼兽70-80天后随成体外出活动,5月龄开始随着外出猎食,学习捕猎技巧,到8月龄就可独立猎食。2-5岁性成熟,但能不能繁殖,尚视其在社群中的序位和密度而定。寿命约10余岁。

分布范围

豺曾经广布亚洲大陆,但是目前已知的豺仅仅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中国西藏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他们出现在大多数印度南部的恒河,特别是在印度中部高地和南部各州的西部和东高止山脉。他们居住在中国藏南,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和西孟加拉邦。在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地区和印度西北部的豺数量形势岌岌可危,而且分布极其分散。

亚种分化

C. a. alpinus --指名亚种,俄罗斯东部

C. a. adustus -- 缅甸亚种,缅甸、中南半岛

C. a. dukhunensis --印度亚种

C. a. fumosus --川西亚种,中国西部、蒙古

C. a. hesperius --远东亚种,俄罗斯、中国

C. a. laniger -- 克什米尔亚种,克什米尔、西藏

C. a. lepturus -- 中国亚种,长江流域

保护措施

过去各地把豺都以害兽对待未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豺列为II类,禁止任意捕猎。随着森林类型保护区的增加,豺的社群部分地得到了恢复。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随着居民迁出保护区,植被恢复,已能见到10余只的社群活动。它们主食羚牛鬣羚斑羚毛冠鹿等衰老个体,对平衡和复壮有蹄类种群起到了一定效应。部分山区,由于野猪猪獾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豺视为神豺,帮助他们控制了野兽对作物的危害,有了朴素的保护意识。 大力宣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切实扭转一些地区仍将它作为害兽猎杀的状态。常受野猪、野兔和鼠类等危害庄稼严重的地区,说明豺对它们的控制以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宣传保护它的现实意义。在动物园中应注意保持豺的饲养繁殖种群,减少再向野外捕捉的压力。在各保护区应注意结合本保护区的实例,宣传保护豺也是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科学意义。

视频

豺狗 相关视频

豺狗竟然要吃掉狮子——豺狗的捕食战术
豺犬家族外出捕猎,令人惊讶的是,两条陌生的豺犬也在一起

参考资料

  1. 豺狗 ,2018-11-11
  2. Dhole (Cuon alpinus),ARKive,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