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百年秘膏的沧桑印记(邻山竹)
作品欣赏
触摸百年秘膏的沧桑印记
——宇珂热灸膏传奇
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
——作者题记
从神农尝百草、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到如今东风西渐,华夏祖辈对于生命健康的渴求,总在推动着中医药不断的发掘。
中药分为“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膏药为其中之一。八仙之一的李铁拐是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因为他随身携带的大葫芦里,有治病的灵膏妙药。当然,这是美好的民间传说。其实,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载:“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膏药学集中体现了中医学里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司外揣内”的文化精髓,再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外病外治,辨证施冶”的独特医学价值。数千年的时光沉淀,在中医膏药璀璨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一颗明珠——“宇珂热灸膏”。
宇珂热灸膏这颗明珠,升腾在成渝经济带黄金分割点的四川资阳市雁江区。雁江区,因常年有成群的大雁繁衍生息而得名,是中国长寿之乡。35000年前古人类开启了四川人类文明史,有“蜀人原乡”美称。
宇珂热灸膏这“薪薪”之火,传承发展已呈燎原之势。“宇珂热灸膏”初期命名为“李氏风湿骨痛膏”,那么,这神奇膏药的传承,历经了怎样的传奇岁月?
山中奇缘张大千 毕生制膏创始人
雁江区,因古城在古代资溪(现名九曲河)的中段,故秦国时期建县曰“资中”;又因其古城在资溪之北,南北朝时期设郡,称“资阳郡”;郡下设县,即资阳县。雁江区有个丰裕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驿口和上成都的必经之路,境内三条河流交汇至沱江。秘膏创始人李国华,1885年就诞生在这里。
李国华自幼好学,学业优异。因家境贫寒,仅念了三年私塾就辍学回家,给从事乡医的父亲当起了小帮手。又一个年关临近,看着聪明伶俐的李国华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忧愁与日俱增:自己吃了读书少的亏,难道小国华重蹈自己的复辙吗?
夜色如磐,冷月似冰。惨淡的月色,映照着父亲枯草般的头发和乱草般的愁绪。他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弟弟李徽典,在蓉城传授中医学。弟弟以膏方、中药汤头专治寒症热症而闻名,何不让小国华跟师于他呢?父亲怀着忐忑的心情,用颤微微的手修书一封……
第一代李国华手书热灸膏初方
雪霁天晴,春天踏了猫步而来,弟弟李徽典鸿雁传书了。12岁的李国华离别家人,踏上了蓉城之路。
李徽典擅长药膏敷贴,是川内最早一批研究膏方的名医之一。他将李国华引入了中医药的殿堂。李国华废寝忘食,潜心思考,探测奥秘。叔侄常常谈笑如故友,满堂生春风。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无霜期长。农民长年累月田间劳作,身体多关节暴露于外,加之过度劳累,催生了腰酸腿痛的普遍现象。百姓的痛苦,时刻折磨着李国华。1910年春夏之交,月明星稀,野风微醺。李国华历经多年探索的膏药熬制成功了,对风湿疼痛疗效显著,取名为“李氏风湿骨痛膏”。
短暂的喜悦,带来了深沉沉的思考:这膏方乃单纯调理风湿,如果能扩展为既能调理、又起疗效的特殊膏药,广济苍生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啊。这个想法似阵阵浪涛,拂去了他的睡意。黎明在树梢上浮现时,李国华已到达采集药材的青城山了。
李国华频频往返于蓉城和青城山,匆匆的脚步像是急于赶到草原的马蹄。这是一位中医膏方有所创造的精英青年,物质上相对贫穷,精神上有无限的追求!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前面没有一个敌人,战胜的全是自己!
苦心人,天不负。他采用36种野生中草药精华熬制,根据药性按比例配置,将药材研磨成粉。独特的药酒泡药粉是重点,膏药原料按照万物阴阳制约守衡原则,分为阴泡制、阳泡制两种。以特制上等秘制药酒,浸泡纯阴药材七七四十九天,以特制上等秘制药酒浸泡纯阳药材九九八十一天,把熬制出的药油,秘制药酒,浸泡药粉,不断搅动,文火熬制。传统熬制,膏方熬制,讲究的是古法熬制。七七四十九天浸渍,三道提取,四次浓缩,二十四小时化蜡,武火三次熬炼,方能文火收膏。其间又经选、制、洗、泡、煎、秘、滤、收等八道繁琐工序,熬制的膏体,要求搅拌变色,贴肤不粘,晶莹细腻,无任何杂质,方为极品。熬制好的药膏,掺入容器中冷却后,即为成品。置阴凉处,冷却备用。
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实践。李国华研制的秘膏,可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敷于人体患处,5~20分钟药性分解,促进细胞修复与再生,促进渗透渗入肌肤深层,起到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通络、开窍透骨等功效。“李氏风湿骨痛膏”更名为“李氏热灸膏”。
穿梭在历史的隧道,行走在历史的长廊。李氏热灸膏熬制成功的1940年,秋天将银杏染成了金黄,时光变换着季节的秀色。朝霞在青城山银杏树下的小溪,恰似涂了一层水彩。李国华带着19岁的儿子李汉江,踏上青城山采药的心绪与时令一样天高气爽。
张大千赠李国华 文房四宝——砚台
父子二人轻松自如登上了顶峰。道观门楼匾额引人注目上,蒋介石先生的“上清宫”手迹,将方笔表现得淋漓尽致,将“颜筋柳骨”展现得尽善尽美。移步观日亭,鸭蛋黄似的日出令人心醉,山腰缥缈的云雾让人如临仙境。不远处,一位作画先生坐立不安的神态让李国华从仙境中醒来,心存善念的他忙走了过去。得知作画先生饱受腰痛顽疾之久,遂拿出随身携带的膏药给其敷上。不到半个时辰,先生的腰痛疾病几乎消失殆尽。如释重负的先生赞不绝口,欲重金酬谢,李国华再三婉拒,一会儿二人竟成了无话不说的知交。先生说,自己名叫张爰,号大千居士,携家人同上“天下幽”的青城山,隐居“与云齐”的上清宫。临别,先生说这里没有中意的画,看着李国华父子忙碌的样子,便将自己作画的毛笔和磨盘相赠,以作留念 蓉城在深秋的暮色中金碧辉煌。叔父李徽典和李国华同事得知奇遇大惊,医治的是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啊!叔父兴奋得吩咐厨房当晚加菜庆贺。席间叔父摸着李国华的头,微笑着说:“国华啊,跟随了我几十年,学业已成,是该回去报效桑梓了!”
是啊,青城山的树绿了四十三回,又黄了四十三回。一晃李国华55岁,叔父李徽典86岁了。世事变迁,时光溅落,李国华如数家珍,能够道出时光中的每一个皱褶。李国华想到自己从小来到叔父身边,三十未立,四十仍惑,父母未送终,娶妻生子晚。李氏热灸膏,凝聚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泪水,还有父母的血水和叔父的汗水。如今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叔父了,一时悲从中来,向叔父幽泣道:“如果我必须死一百次,我愿意死在您身边!”
成渝铁路膏药神 酸甜苦辣传承人
1949年,二野大军挺进西南时,邓小平、刘伯承就提出“四川解放了,要先修成渝铁路”,以实现四川人民几十年的愿望,并带动和恢复四川国民经济。修路的报告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然后直呈毛泽东主席批准同意。1950年春天开工,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各军工筑路队不得不相继归还建制,沿线四川境内的四个行署发出动员令,组织领导10万民工接替部队修建铁路。
李国华所在的雁冮区(原资阳县)乃铁路必经之地,小他几岁的发小李强明,积极报名参加了修路队伍。李强明被编入农民工资阳支队一大队,打炮眼,抬石头,凿隧道,钻石洞,烧石灰,扛水泥……为了抢工期,他们忙碌的身躯投影在大地,天蒙蒙亮到天麻麻黑,迎烈日炙烤,战霜雪严寒。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李强明却倒在了病床上。疼痛难忍的他想到了发小李国华……
第二代传人李汉江(右一)
李国华与叔父李徽典挥泪作别,携家人回到了故乡。一连几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心里空荡荡的,就像月亮孤悬在夜空,那种寂寥而清冷的空。月夜下的山村,静谧极了,只有几片竹叶、几根松针徐徐飘落,发出细微的声响。睡意朦胧中,他看见了老父亲失望的眼神,感受到了叔父微笑着的抚摸……他一下子幡然醒悟,解患者疾苦和传承秘膏的担子扛在了肩上。
山村的早晨,万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幽林深邃,草木蓬勃,众鸟欢歌。李国华忙碌起来了,在家里把脉问诊,在山野采集药材,儿子李汉江当起了助手。儿子勤奋好学,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得益于李氏热灸膏,李汉江还被推选为资阳县参议员……
闻知李强明卧床不起的消息,李国华急急赶到发小家里。李强明的病情比想象的还要复杂,不仅腰肌劳损,而且风寒暑湿侵入了关节脏腑。李国华拿出秘膏贴敷医治,一个时辰病痛减缓,一周时间恢复了健康。李强明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工地上了。
领导和队友甚是惊喜,因病痛倒下的一批队友,康复遥遥无期,李强明遇到“神医”了?资阳民工支队领导慕名来到了李国华家,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想到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李国华心生豪迈,带上行囊,喊回在德培酒厂工作的儿子,一同来到了成渝铁路资阳段的医务室。
医务室人来人往,成了民工身体的“修复厂”,成了民工体力的“加油站”。那一道道急切的、沉重的、轻盈的、有力的脚步声,诉说着不同的心情。药膏很快捉襟见肘了,李汉江挑起了采药熬膏的重担。
采集中药材去青城山时间不允许了,只有在家乡就地取材。李汉江开始了艰难的寻觅。虽然大自然正在蚕食古道上的人类印记,许多山路被蔓生的植物掩盖了踪迹,但神圣的使命和顽强的意志坚定了他寻药的决心。
弯弯山道格外幽深,四周静极了,一种巨大而可怖的安静,似乎毒蛇和猛兽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阳光暴烈,树荫里蝉声如雷,分散不了他采药的专注;寒风刺骨,石岩上滴水成冰,熄灭不了他采药的激情。发现的地地道道野生药材让他欣喜若狂。月亮高高地挂在树梢,沉甸甸的药材挑在肩上了。这时候,鸟儿似乎要欢送这个勤劳的人儿,唱得更加欢快了。
回到家,忙着处理采集的中药材,进行着熬制膏药的道道工序,常常是通宵达旦。就连来到人世不久的儿子李中全,他也没有时间去抱抱。儿子不时哭得厉害,以示对父亲冷漠的抗议。
迎来的朝阳很红,群山如焰,水库铺金。草如金线,露似珍珠,一串一串。李氏热灸膏出名了,整个成渝铁路段都传开了,病痛的农民工蜂拥而至。李国华父子俩忙得不可开交,一头乱发如野草,一脸钢针胡子打结坨……
勿容置疑,李氏热灸膏为成渝铁路提供了坚强的医疗保障。1952年6月13日,西南人民盼了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终于实现了,这比计划工期提前了3个月。筑路大军在缺乏机械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凭着铁锤、钢钎、炸药、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共挖掘土石方1460余万立方米,砌御土墙15万立方米,开凿隧道14座、修建大桥28座、小桥189座、涵洞466个,成渝铁路以每日5千米的速度一路向前,创造了人间奇迹。
父子俩忙完修路的医疗工作,猛地想起了快两岁的李中全。孩子望着他俩视同路人,爷爷抱着孙子狂亲一番,爸爸抱着儿子狂亲一番,小中全哇哇大哭。奶奶心疼得一把夺过来,小中全红红的脸蛋让胡子扎出了一道道血印。
成渝铁路医疗保障大战,促进李汉江找到了秘膏配方中药材又一最佳生长地,那就是家乡四河水库和牛头山一带。
第三代传人李中全
每个人都有看不见的伤痛记事本,它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临,李汉江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原资阳县王村镇劳动。
他很吃惊,是看见老母鸡拍着翅膀飞上天去那种吃惊。难怪人愁,遍地青蛙哭破了喉。他常常被人冤,被人骂,难受的滋味,犹如脸上喷辣椒水,心里蚂蚁爬。
他不申辩,不愤怒,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他很淡定,很沉稳,暗暗效仿坐看云起或卧听涛声的老龟。
他一边下田“劳动改造”,一边农闲施膏于民。他是个韭菜面孔,一拌就熟。渐渐地,村民们与他亲近了,每晚病员盈门。在李家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农民将生产队分得的粮食悄悄送过去,不留姓名。
时光如水,过去光着屁股光着脚丫跟在爷爷、爸爸身后采药的小中全,慢慢经受岁月雕刻而成了李氏热灸膏第三代传承人。 197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种运算100万次的计算机诞生之年,李中全的千金李艳呱呱坠地了。四世同堂,高祖父李国华那个兴奋劲啊,整个脸笑得沟沟坎坎的,每道道笑纹都开了花。
李艳刚满周岁,李氏热灸膏创始人李国华的生命走向了尽头。弥留之际,他语重心长向家人念叨起了古训:“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顿了顿,气若游丝地喃喃细语:“一定要把秘膏传承下去!不要图钱财,要让穷人富人都用得起……”话音刚落,安祥离去。传出的一片痛哭声,既是对秘膏创始人的不舍,也是薪火相传的誓言。
辨证论治求创新 妙手回春幸福人
李氏热灸膏,几代人传承的不仅是配方和技术,还包括严谨负责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托尔斯泰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李中全求学于资阳医学社,不仅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深知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他系统地梳理了祖传膏方,进行大胆创新。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整体的观念来辨证论治。
梦想已经出发,李中全正在绿野上飞翔。
秘膏创新,就像很细的飞虫在他心上飞着飞着,却怎么也捉不住,一直不停歇地追逐着……
一次次失败,多少个无眠之夜,李中全枯坐无言,感慨如海。
父亲李汉江看在眼里,总是抚摸着李中全的头,微笑着鼓励:“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并坐下来一同探讨遇到的难题。
这一掌温暖,这一泓微笑,这一句古训,激励着艰难爬涉在膏方创新路上的李中全矢志不渝。
也许,世间万物都有猜不透的生命玄机,但大自然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让你顿悟。
灵感来源于梦境,那些萦绕在心灵深处的“经络、穴位”,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向他持续地“生物放电”,创新的膏方出现了。他激动得从睡梦中惊醒,一骨碌翻身起床奋笔疾书。
第四代传人李艳
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增加了16种野生药材,根据不同情况微调秘膏配方,大大丰富了秘膏种类从而扩大了治疗范围。
村民曾云风,三十多岁患肝病腹水,腹大如盆。白色病床,是他泅渡苦海的一叶方舟。转换了几个大医院,几个男性主治医生都是“无法医治”一样的腔调,语调几乎比医生的头发还要平,听上去跟这肃穆的病房一样苍白。
家人已开始准备后事,做好了棺材就只等咽气。亲人悲痛欲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从挚爱的人的身体里慢慢溜走,却无能为力。
曾云风感觉人生短得像吹口气。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害怕了——害怕绝症像一把突如其来的利斧,遽然斩断他与生活的一切联系。
经病人介绍,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曾云风走进了李中全家。李中全通过“望、闻、问、切”,配制秘膏综合治疗,曾云风病情出现好转迹象。经数个疗程的救治,大病痊愈。
提及李中全的救命之恩,现在年过七旬的曾云风总是唏嘘不已。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不应看他取得了什么”,这是李中全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尽自己所能,将祖传技艺精益求精,造福桑梓。
张某是县医院收治的病人,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神经,不能行走且大小便失禁。住院期间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没有丝毫好转。痛得止痛片一把一把地吞,甚至等不及一杯水来,整日不得不靠打封闭针来缓解维持。
患者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院方紧急召集有关专家会诊,实施了几种治疗方案,都不奏效。中医骨伤科王老主任告诉患者,他同学李中全在村卫生站,可用他的膏方试试看。 患者家属找到了李中全,委婉地提醒道:“李老师,实不相瞒,我们已经去过无数大医院,患者现在已痛苦不堪,能经得起治疗吗?”
李中全信心满满地回答:“根据病人目前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我认为能行!”
患者家属将信将疑,无奈地说:“西医的方法用过了,中药汤剂也喝了,都不见好转。李老师的方案没有试过,只有最后一搏了!”
李中全采用的治疗方案,是中医脊柱外力疏通加秘膏外敷。治疗一会儿后,患者浑身冒汗,阻塞了许久的脉络、神经都被打开,天灵盖儿开始往外冒热气。不到2个小时,患者有大小便的知觉了,疼痛也有所缓解。三周后,患者康复。
事后,许多专家请教李中全:“李老师真厉害啊!这么难的病迎刃而解,实在是佩服!”
李中全平淡地说:“其实,我并不比你们高明,这种治疗骨伤腰痛的方法,张仲景1800年前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已讲得很清楚了。”
第五代传人莫宇涛和徐梦珂夫妇
确实,“力道疏通+热灸”仅仅手法和热敷膏药相结合,实在是太普通,太简单了!现实中太多西医治不了的病就是个无解的代数,又恰恰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一个个病痛折磨的患者,秘膏让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幸福的人,李中全心中涌起一股股强烈的幸福感。
好太阳晒衣晒谷,好雨知时节,好风得人意。幸福感看似与创新无关,实在是大大的关联。没有幸福就没有松弛,没有松弛就没有灵感,这是个铁的定律。李中全在创新中感受到了幸福,在幸福中不断创新,他开启了“幸福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中医世家有奇女 摸爬滚打奋斗人
百草都是药,凡人识不破。
1980年,某报一篇报道引发热议。资阳县(即现在的雁江区)丰裕镇有一奇女,能够蒙眼识药。她年仅7岁,通过闻药材气味识别152味中药材,并脱口说出药性、功能、治疗范围与适应人群。地方各派名医闻讯震惊,争先恐后前来拜访。——此奇女,就是后来成为第四代传承人的李艳,她从小就声名鹊起。
李艳是位有着高远理想与极强行动力的创业者,在30年的秘膏传承中历尽了悲欢。
李中全施用秘膏治病救人收取微利,遇到家庭贫困的减免费用。为了给秘膏的传承奠定经济基础,不到20岁的李艳做起了中药材买卖。每天一大早,一根扁担挑起箩筐步行20里到场镇,卖完药材摸黑回家。
由于父母认知有限。李艳当起了一大家人的管家。每天忙于药材经营,忙于家里农活,忙于辅导弟弟学习。本是女儿家,却像“超人”一样早早承担了家里的一切。家里条件并不差,在本该乐想父母荫庇浪漫撒娇的年龄,她却也很早成熟起来肩负秘膏传承的使命。
第二代传人李汉江遗留物件:铸铁药罐碓窝
祖传的秘膏,有着未病先防、既病治病的功能,李艳在积极践行着中医传统文化思想。1995年儿子莫宇涛来到人间,给这个中医世家带来了莫大的幸福。世人皆知,生病吃药,天经地义。莫宇涛出生以来,没吃过一粒药,没喝过一剂药汤。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山村鸡鸣狗吠,牛羊相伴,炊烟袅袅,乡音交织,好一派田园牧歌生活场景!
当“市场”、“商品”从远处奔涌而来时,几乎一夜之间,我们看到西医受宠中医被边缘化了。秘膏的传承岌岌可危。李艳不甘心,为了积累秘膏传承发展经费,她忍痛离别5岁的儿子和温暖的家,走进了省城创业。
李艳怀揣鼓囊囊的上万元钱,意气风发走进了成都荷花池市场,做起了药材批发。眼看顺风顺水、风生水起时,因过于信任合作商,生意亏本了,投资的1万元钱打了水漂儿。 她心里的酸涩如德国汽水里的泡泡一样翻到瓶口。这个世道病了,不是吗?看看那些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这个世道病得不轻,不是吗?看着这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坑蒙拐骗!……她没时间去痛恨,没时间去烦恼,她像钟表的秒针似的不能停歇。
李艳从朋友处借了1万元钱,在成都开起了小诊所。心存善念的她,一次专注于治病救人,不曾想被病人以“过度治疗”为由上告。诊所倒闭,熊熊的希望之火又一次熄灭了。 李艳身材高挑,秀发齐肩,人中深邃,脸上的表情淡得像杯白开水。她洁净得像一株碧绿的植物,不与花卉争春,也无意伤害任何人。
李艳扛着一颗沉重的脑袋,踉踉跄跄地回到了雁江家里。她意兴阑珊,万念俱灰。莫名而至的困意像一床棉花被扎扎实实覆盖在她身上。
迷迷糊糊中听见敲门声,她打开房门,一个老头子走了进来,身坯瘦高,鹤发童颜。
她哽咽了:“爷爷……”
年过八旬的李汉江抚摸着李艳的头,微笑着念起了祖训:“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
这一掌温暖,这一泓微笑,这一句祖训,让她哭了个昏天黑地。
精神不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作为大山的女儿,她有山一般爽朗豪放的情怀,有山一般坚定不移的信念,有山一般博大宽容的胸襟。李艳又看准了陈皮这味药材。当时陈皮市场行情好,她欲收购陈皮。一下子又犯难了:资金从何而来?
村民们得知李艳的打算,纷纷找上门,将陈皮交给她,销售后再给钱。上门的村民一个个挥手作别。她突然感到,空气里有水,是河风的湿,也是感动的泪,挥动的手势,早已在泪眼里模糊成一片。
当年陈皮快要上市时烂市,李艳还了村民的本钱,一年的辛苦又白搭了。
由于社会转型,人们在蓦然发现了无限可能性的同时,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也在不断增长。落日的余晖,寂寥的大院,一丝丝惆怅的心情,随晚风轻轻飘散。
夜深了,她脑海里像钓鱼的浮子一样,浮现出一个想法:原来走的是“曲线救国”路子,通过其他行业来积累秘膏传承发展经费,这条路步履维艰。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健康的人,何不就用秘膏在成都开办实体连锁店传承发展呢?这一想,闸门洞开。
李艳率领家族,浩浩荡荡奔向成都,安营扎寨,干起了传承秘膏的祖传大业。
李艳采用祖传膏药与传统药店相结合的模式,创办了“自创品牌+加盟品牌”50余家连琐实体店,祖传秘膏得到了极大地传承和利用。面对成功的喜悦,李艳欲将过去的辛酸深埋。越是深埋,记忆越是清晰,似乎有些记忆是靠努力遗忘来不断加强的。
李艳的一句话耐人寻味:“成功只是暂时的,失败是我一路以来的主旋律!”
体育健儿扬美名 传播康赶路人
阿房宫冷,铜雀台荒。时间的消散只能带走浮尘,祖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是能够抵制时光侵蚀的。
李氏热灸膏第五代传人莫宇涛,无疑是秘膏的受益者。也许是他从没有吃过药的缘故,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2011年拿下资阳市男子跨栏冠军、男子全能八项冠军,全市轰动一时。国家级示范高中成都七中、绵阳中学、资阳中学相继发出了特召通知书。2014年艺体高考,在近四万名考生激烈角逐下,职业体育成绩跃居全国五十强,同时成为2014年资阳市武状元,引得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纷纷抛出了橄榄枝。
莫宇涛从小就铭记着“传播膏药就是传播健康”的祖训,读书时便把秘膏用于帮助身边有痛症的病人,15岁就担任了家族秘膏传承相关工作,读高中选择了离家较近的资阳中学。对未来有着清晰规划的莫宇涛,大学选择了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有句话叫历史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倘若秘膏在传承中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大学期间,莫宇涛潜心钻研运动骨伤等相关骨病知识,请教诸多骨伤科教授、博士,出入运动场所遇有熟谙骨伤现场处理的工人也穷问不舍。他把祖传膏药进行系统研究,结合运动骨伤不断升华。 我们过去批评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殊不知他是对的。鲁迅和胡适都是伟大的——鲁迅是揭露黑暗的人,胡适是在黑暗中点亮蜡烛的人。 虽是百年传承的膏方,但前四代传承人都是药铺、诊所、实体连锁店推广,小众受益。如何让药膏惠泽大众?需要全国不同人群对热灸膏需求程度的调研,需要全国不同体质对产品适应症状调研,需要全国不同地区对疾病种类的调研,其中任何一种调研在初期就令人望而却步。
第三代传人李中全自用保留物件:铸铁中药碾槽
现实对中医来说,犹如三九的艳阳天。虽阳光明媚,却寒风凛冽。
带着这些问题,莫宇涛外出学习调研,历时三年,目光投向健康产业、中医药行业、企业管理和膏药使用人群等,足迹遍布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烟台、郑州、武汉、重庆、西安、延安、徐州、云南、贵州等地。他深深意识到传承发展的瓶颈:规模化发展受限,品牌意识不强,管理经验缺乏。通过学习调研的积淀,秘膏传承规范化、品牌化、企业化的思路迅速形成。急急寻找了创业伙伴,鼓起了创业理想的风帆。
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一个痛感与快感、阳光与阴影并存的时代。合作伙伴意志力不坚定,产生了畏难情绪,离开了团队,导致轰轰烈烈的创业搁浅归零。 这一阵,他心里郁积着一种沉闷的情绪,乌云过境一样压了上来。
滴酒不沾的他,目光呆滞地来到啤酒小摊上独饮,喝到夜色清冷,人声稀落,小摊打烊。醉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另类人,一些中医传承人也曾是农民的儿子,进城后洗脚上岸,一身香风迷雾,蜕变为蝇营狗苟、争名夺利、醉生梦死的一群。
大醉如大病一场,也让他静心下来思考。光阴辽阔,宛若潮涌汐生的大海,阅尽千帆,总有星火相伴。想得开是一种境界,不放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沉郁的雨云里常会射出明亮的阳光。他的事业步入了正轨,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莫宇涛身高近一米八,黑发粗硬,浓眉大眼,口阔鼻挺,青春洋溢。相貌堂堂的他在创业中收获了爱情。漂亮能干的徐梦珂,大学经济管理毕业,专业知识扎实,与莫宇涛志同道合,结为了秦晋之好。
李氏热灸膏是一个家族的梦想和历史的延续,爷爷李中全与母亲李艳共同商定,将秘膏传承伟大而艰巨的使命交给二位新人。便以莫宇涛姓名中间的“宇”字,徐梦珂姓名末尾的“珂”字命名,相继注册了“宇珂医药公司”和“宇珂世家品牌”。寓意是对待祖传膏药像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爱情一样去保护她爱护她。
莫宇涛夫妇清醒地意识到:秘膏传承实体店重资产符合小众创业,而体验馆轻资产符合大众创业。重资产重营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轻资产重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度和服务度。于是,莫宇涛开启了新的传承与发展之旅。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在莫宇涛完成全国100家体验馆的庆祝晚会上,母亲李艳深情地说:“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岁月的思考,而我儿子25岁的年龄两鬓已现银丝!”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天空像有人画画似的缀满繁星,既不经意,又独具匠心。“李氏热灸膏”正式更名为“宇珂热灸膏”,实体门店更名为“宇珂世家热灸体验馆”。 “宇珂热灸膏”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能看见含泪的微笑,看见新生的喜悦,看见生命的奇迹……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乃世界性疑难杂症。四川郫都区有个叫刘蓉的人,3岁患上了银屑病,尽管服用药物控制,发病时抓痒皮肤鲜血淋漓、痛苦不堪。走遍全国各大医院,多年寻医问药,一晃就是30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宇珂世家热灸体验馆”。3个月中出现了比之前还要严重的调理反应,中医上称之为“冥眩反应”,系排毒过程。中途几经产生放弃的念头,在第五代传承人莫宇涛老师耐心讲解下坚持了下来,3个月后奇迹出现,皮肤开始好转,6个月后痊愈。刘蓉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她拧紧了眉头:“由于这可恶的疾病,身上体无完肤,青春芳华的我从没有穿过裙子,这是一件多么揪心的事啊!”顿了顿,她眉头舒展,说了一句朴素又暖心的话:“33岁的我,今年夏天终于可以穿裙子了!”
今年接来年,四季连着四季。时间就是那些树,在终年里花开花落。
莫宇涛精心治理宇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牢记“修己安人”的古训,秉承“专业致胜,良心致远”的百年宗旨,打造“共创爱心伟业,共铸民族健康”的形象,已在全国发展了500余个体验馆,得到了全国民众的认可,正努力向创建民族品牌进发!
生命之河之所以波澜壮阔、激流勇进,需要积累多少条溪涧才可汇成江河之势!事业之魂之所以宠辱不惊、否极泰来,需要受过多少次挫败才可大气磅礴! 回望来时的路,那个回不去的故乡,消失的村庄,依旧万物生长![1]
作者简介
邻山竹,本名何武,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