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

中文名称;西施传说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浙江省诸暨市

遗产编号;Ⅰ-10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西施传说,浙江省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关于她的传说西施传说诞生于春秋末期,之后不断丰富。西施传说是以吴国和越国的战争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干,以各种各样的传说类别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2006年5月20日,西施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编号Ⅰ-10。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诸暨市文化馆获得西施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0年5月,西施传说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诸暨,江南水乡的一颗明珠。这里是美的故乡,被称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诞生在这里。2006年6月10日,第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暨市“西施传说”榜上有名。国务院的认定无疑相当于为这位绝代美人颁发了出生证

目录

序言介绍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将西施和郑旦以及其他中美女进献给吴王夫差,希望用美色迷惑吴王,让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西施身负国家使命,忍辱负重,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双重角色。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举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吴国灭亡。所以说,越国能够成功复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西施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因此,西施的一生,饱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民间流传的有关西施的传说,都是美好和神奇的,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也都是西施为了越国的复国所做出的牺牲,这也是后世称颂纪念西施的原因所在。西施传说诞生于春秋末期,最初是源于民间的口头叙述,而最早出现相关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墨子》《孟子》等书中,之后经过历代人们的相互传诵,便流传开来,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关西施传说的故事版本众多,经过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人物传说。这一类的传说是"西施传说"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是以西施一生的众多传说为主,以及由此展开来的一系列人物传说,例如"东施效颦"、"沉鱼之美"等,这类的传说大部分都是围绕西施的生活和命运延伸开来,既包含了国仇家根,也叙说了男女之情等,内容十分广泛。第二种,地名传说。这类传说中的代表就是人尽皆知的"白鱼潭",也正是从这个传说故事中行生出了成语"沉鱼之美"。第三种,风俗传说。这一类的传说是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为基础,例如"三江口水灯",讲述的就是西施进入吴国的时候,船只在路过三江口的时候恰逢是晚上,当地的村民就点燃了柴草扔进江中,以此来为这位"为国献身"的美人照明路途,之后为了纪念西施,年年都会举行放水灯的活动。直到现代,每年的农历七月半在诸暨三江口一带也依然有人进行放水灯的活动第四种,物产传说,例如闻名的"香榧眼"就是由此传说而来。

西施传说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都存在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从各个角度去称颂西施的美丽、善良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人们对她这种精神的崇敬之情。西施传说的故事历史悠久,有着将近2500多年的传承历史。并且流传也极为广泛,不但流传整个诸暨全境,波及江浙一带至全国各个地区,甚至远及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区域。同时,西施传说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里面所涉及的人物、地名、物产和风俗等等,几乎已经覆盖了民间文学的所有方面,除了民间的相互传通以外,还用戏剧、影视节目等各种方式进行传承流播。

文化特征

内容分类

西施传说的主要内容有:

人物传说:这一类别是西施传说的主要内容。以西施一生的大量传说为枝干,在此基础上又生发出一系列人物传说,如范蠡、东施、郑旦、勾践、吴王夫差、伍子胥等人的传说。讲述西施出生的《明珠美人胎》以及讲述西施人吴的《三年送西施》等都是这类传说中流传最广的篇目。

地名传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白鱼潭》,正是从这则传说里演化出了沉鱼之美,这一.类传说还有《浣纱石》《钱池》《四眼井》《施姑坪》等。以及绍兴的《土山》,苏州的《玩月池》《响臊廊》《一箭泾》等众多篇目。

物产传说:诸暨的许多特产都有和西施有关的传说,例如珍珠、香榧、苎麻、麦草扇等,在嘉兴还流传《西施和桥李》的故事。

民俗传说:以《三江口水灯》为代表,讲述了伍子胥率潮水兵来诸暨复仇,诸暨百姓在三江口放水灯吓退潮神的传说。到今时,七。月半诸暨店口镇三江口-带仍然有放水灯活动,民间还流传大潮不过三江口的民谚。此类传说还有《望囡麦草扇》《西施饼》等。

艺术特征

西施传说具有优秀民间文学应有的特征,而以下四个特征则更为明显:

历史的悠久性,它有2500多年的传承历史,从春秋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

地域的广泛性,它发端于诸暨,辐射江浙乃至全国,影响甚至到远达海外;

内容的丰富性,它涉及民间文学范畴的几乎所有类别,蕴含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形式的多样性,它的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延伸至说唱、戏曲等表演形式。

传承方式

西施传说通过口头方式代代相传,一些艺人的介入产生了演唱传播的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前,乡间尚有民间艺人传播西施故事,往往是一个人,一把二胡,二胡上还绑扎着小锣小钹,自拉自唱,他们演唱的西施传说一般经过自己的加工,比较完整。

表现形式

西施传说和一般口头文学一样,地点和方式等都较随意,大致以农闲休息时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西施传说"是民间自发叙说、口耳相传的随意表述,一般不使用道具,以口讲并稍加不同手势、动作、声调。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西施传说除了民间文艺学本身的学科意义之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价值:

文学价值:传说作为文学普及读物,流传极广,老少咸宜,而且历来是各种文学样式的创作源泉,以西施传说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多种多样;同时,通过文学形式的传播,又扩大了"西施传说"的影响,丰富了传说的内容。研究其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对繁荣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价值:西施作为一个审美符号,在中华民族审美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值得从美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认识价值与史学价值:西施传说依附于吴越争战而产生,是对古吴越历史文化的民间诠释,对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参照价值。

人文价值:传说褒扬真善美,崇尚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对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

保护措施

1981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山海经》丛书《西施的故事》,西施的故事传说成了民间文学重要的一分子。

2003年,诸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印行了《西施寻踪》,进一步宣传西施文化。

21世纪以来,为传播西施文化,诸暨市很重视西施文化在普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的普及,开展了多项活动。首先,送"西施"进校园,把文化的种子植入青少年心中。青少年是诸暨未来的希望,也是诸暨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对西施文化的认同和了解直接关系到西施文化未来的发展。为在学生中普及西施文化,市文化部门重新编纂了适合学生阅读的《西施传说》普及读本,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西施传说的精华实质和教育部门一起,制定了诸暨的乡土教材,大篇幅地介绍诸暨的西施文化;在青少年中开设"西施故事"传讲的兴趣班,开展传讲比赛,培养传承人。[1]

2020年5月,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5月,2017年绍兴市"绍兴师爷讲故事"大赛在滨江小学博文校区举办,比赛期间,来自全市各地的成人和少儿选手分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为主要题材,结合绍兴及各区县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创编讲述了《徐文长卖桥》《王羲之传说》《梁祝传说》《西施传说》《刘阮传说》《虞舜传说》《一代名幕汪辉祖》《割肉还娘》《绍兴霉豆腐》等多个故事。

相关视频

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传说

参考资料

  1. 诸暨非遗之西施传说 , 网站名称 2016-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