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羅熱
西尼羅熱(英語:West Nile Fever),為西尼羅病毒透過蚊子傳播之發熱疾病,典型的症狀類似登革熱。初始症狀包括:發熱、頭痛、疲倦、關節疼痛、肌肉酸痛,有時會有噁心、嘔吐,部分會出現結膜炎及畏光的現象。另外也可能會有淋巴結腫大或是軀幹部位出現皮疹,最嚴重併發症會有致命性的腦炎或腦膜炎。
目录
疾病概述
西尼羅熱為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透過蚊子叮咬而感染至人之發熱疾病,約70-80%感染者無症狀。有症狀者,多有發燒症狀,其他症狀類似登革熱包含頭痛、倦怠、關節痛、肌痛、腸胃不適 (如嘔吐或腹瀉),有時會有淋巴腺腫大及軀幹皮疹。約1%感染者會併發侵犯神經系統的腦膜炎、腦炎或急性無力性麻痺症候群,一旦有此類神經併發症,致死率約10%。臨床上需鑑別診斷西尼羅熱包含疑似病毒性腦膜炎或腦炎個案,曾暴露蚊蟲叮咬、接受輸血、或器官移植後發生急性發燒或急性神經學症狀,新生兒其母親於懷孕時期感染過西尼羅熱或正接受母乳哺育時發生生病不適症狀時。
致病原
流行病學
(一)西尼羅病毒首度於1937年在烏干達的西尼羅區的一名發燒婦女身上發現及培養出來。常見於非洲、北美洲、西亞洲和中東地區。第1宗在北半球的疫症,於1999年發生在紐約市,迄今幾乎美國各州都有蚊子及人身上被發現此病毒。病毒能感染人、鳥、蚊子、馬和其它哺乳類動物。西尼羅熱疫情發生地區多與鳥類遷徙路徑有關,曾在以下地方發生疫情:埃及、希臘、以色列、印度、法國、羅馬尼亞、捷克共和國、美國、澳洲。另在非洲的部分地區、中東地區廣泛散布。在北半球溫帶區(緯度23.5度至66.5度之間),西尼羅病毒個案主要發生在夏秋之間;在南半球則西尼羅病毒可全年傳播。
美國自1999年紐約發現疫情後,西尼羅熱即由東岸逐漸往西岸蔓延,到目前為止僅阿拉斯加未出現病例。1999-2017年全美累計通報48,183例(含2,163例死亡),其中以2003、2012年,疫情最為嚴重。除了美國之外,從北美洲的加拿大至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巴西也相繼傳出疫情,病例之發生係取決於病媒蚊之密度而有其季節性,北美洲每年6月到9月為好發期。發生地點主要在鄉村地區,偶而也會在城市及郊區爆發流行。
(二)臺灣病例概況 2006年2月9日公告為指定傳染病,2007年10月公告為第二類傳染病。
傳染窩
鳥類 (烏鴉和鴿形目) 是西尼羅病毒的增幅宿主。病媒蚊叮咬帶病毒的鳥類後遭感染,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再叮咬鳥類而形成一種傳播循環;人、馬及其他哺乳動物則因被病媒蚊叮咬後成為意外宿主(incidental host)。
傳染方式
主要經由病媒蚊之叮咬傳染。目前已知有近60種病媒蚊,包括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單紋家蚊(Culex univittatus),凶小家蚊(Culex modestus),尖音家蚊(Culex pipiens),地下家蚊(Culex molestus),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及白肋斑蚊(Aedes vexons)等。臺灣可能傳播西尼羅熱的蚊種以家蚊屬為主。另由文獻報告其他可能的傳染途徑包括:經由器官移植或輸血而傳染;受感染婦女經由胎盤或哺乳傳給小孩;也曾發生過實驗室人員因操作不慎而被感染的例子。
途徑
- 帶有病原蚊子的叮咬:西尼羅病毒症通常透過帶有病原的蚊子(Culex種)叮咬而感染。蚊子在叮咬帶有病原的鳥類之後即會成為西尼羅病毒的帶原者;然後,帶有病原的蚊子可能透過叮咬而將西尼羅病毒傳染給人類和其他動物。
- 輸血、器官移植及母親對孩子的垂直傳染:在極少數病例中,西尼羅病毒透過輸血、器官移植、哺乳等傳染,甚至由母親在懷孕期間會經過胎盤傳染給胎兒。
- 不會透過接觸傳染:西尼羅病毒不會透過偶然接觸(例如皮膚接觸或親吻)而傳染。
潛伏期及可傳染期
潛伏期:通常為2~6天,被帶有病原的蚊子叮咬後,通常經過3至14天才會出現症狀。雖然最長可達14天,但免疫不全者,潛伏期最長可至21天。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西尼羅病毒不會直接經由人或其他哺乳類動物傳染給人。受病毒感染的病媒蚊可能終身傳播病毒。罹病的人、馬及其他哺乳動物則因無法發展成高力價病毒血症(high-level viremia),故不會再將病毒傳染給病媒蚊。
感受性及抵抗力
人對西尼羅病毒的感受性沒有性別或年齡的差異,但與病媒蚊暴露相關,也與季節、從事活動性質相關。老年人、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酗酒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有嚴重併發症。感染過後一般認為終生免疫。 感染西尼羅病毒者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症狀輕微者會出現發熱和疼痛現象,不久即會自動消失;症狀較嚴重者通常需要前往醫院接受支持性治療,其中包括輸液及呼吸輔助等。西尼羅病毒症的輕微患者會自動康復,因此感染此病毒者不一定需要就醫。如果出現嚴重的西尼羅病毒症狀,例如不尋常的頭疼或神智迷惑,就應當立即就醫;西尼羅病毒症的嚴重患者通常需要住院治療。如果孕婦或正在哺乳的母親出現可能是西尼羅病毒症的症狀,要告訴醫生[1] 。
感染西尼羅病毒的風險
- 對大多數人而言,風險很小:在被蚊子叮咬者當中,只有不到1%的人會出現西尼羅病毒症狀,因為只有少數的蚊子攜帶該病毒。
- 經常在戶外活動者風險較大: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者較有可能被帶有病原的蚊子叮咬,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避免受蚊子叮咬。
- 年齡在50歲以上者可能病情較嚴重:年齡在50歲以上者,如果出現西尼羅病毒症狀,則可能較為嚴重,因此應特別注意避免被蚊子叮咬。
- 在醫療過程中感染風險很小:透過輸血及器官移植而感染西尼羅病毒的風險很小,因此需要動手術者,不應因害怕感染此病毒而不動手術。如果您對此有疑慮,應在手術前與醫生商議。
- 懷孕和哺乳不會增加感染西尼羅病毒的風險。
避免感染方法
- 避免西尼羅病毒感染的最簡單及最有效方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 在戶外時,應使用含有敵避(DEET,即N,N-diethyl-meta-toluamide)的驅蟲劑。
- 蚊子最喜歡活動的時間是傍晚和凌晨。您可考慮此時在室內活動,或使用驅蟲劑並穿長袖衣服及長褲;穿淺色衣服有助於察覺落在身上的蚊子。旅遊時,應避免在夏天及夏秋之際或前往經濟條件較差之城市及下水道設施不足之區域。
- 應確保家中的門窗有完好的紗門紗窗,將蚊子擋在室外。
- 消除蚊子孳生:倒乾花盆、桶、罐中的積水;經常給寵物食碟換水;每週將鳥類沐浴池換水;在廢棄輪胎鑽排水孔等。
發病症狀
西尼羅病毒症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因人而異。
- 大多數人沒有症狀:大約80%感染西尼羅病毒者均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 有些人會出現輕微症狀:約20%的受感染者會出現輕微症狀,其中包括發熱、頭疼、身體疼痛、噁心、嘔吐;有時淋巴節會腫大;或在胸部、腹部、背部出現皮疹,症狀通常持續幾天。
- 少數人會出現嚴重症狀:在感染西尼羅病毒者中,每150人大約有1人會發生嚴重的病情;症狀可能包括:高熱、頭疼、脖子僵硬、感覺遲鈍、神智迷惑、昏迷、顫抖、抽搐、肌肉無力、呼吸衰竭、失明、麻木、癱瘓等、腦炎或腦膜炎症狀及病徵。這些症狀可能持續幾週,神經性影響可能永久存在。美國在1999至2004年間有647例死亡原因與此病毒有關
檢體採檢送驗
(一)檢體種類:血清及腦脊髓液。
(二)採檢目的:病原體檢測及抗體檢測。
(三)採檢時間:
- 腦脊髓液:住院期間任何時候。
- 急性期血清:發病後7日內。
- 恢復期血清:發病後14-40日之間。
(四)採檢注意事項:
- 血液5mL,採血應盡量保持無菌,避免溶血,在血液凝固後分離血清(約採血後1小時)。
- 腦脊髓液2~3mL,應注意無菌操作。
- 不加任何添加物。
(五)輸送檢體注意事項:
- 裝血清之檢體小瓶須用疾病管制署統一規格之無菌螺旋蓋血清瓶,瓶蓋旋緊即可,不要再用膠帶纏封,每瓶盛裝之血清量勿超過3mL。
- 腦脊髓液比照血清處理。
- 2~8℃冷藏運送,不能凍結。
- 同時附檢體送驗單。
- 疾病管制署受理單位: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
防疫措施
(一)預防方法
- 宣導民眾做好環境管理,以及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高感染地區宜穿著長袖衣褲、以及在裸露部位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
- 於病媒蚊密度高的地區,宣導民眾施用經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許可用於防治病媒蚊幼蟲之一般環境用藥,以降低居家病媒蚊密度。
- 如果發現死鳥,勿空手接觸或清除死鳥。若有大量禽鳥死亡,應與當地農政主管機關聯絡處理。
4. 自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起一個月內,或感染西尼羅病毒痊癒後未逾四個月,應暫緩捐血,以防範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
(二)病人、接觸者及周遭環境之處理
- 通報: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西尼羅熱屬第二類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通報當地主管機關。發現任何疑似西尼羅熱病例通報,應立即進行疫情調查,最遲於24小時內完成。
- 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調查病人發病前2週內停留地點,以尋找是否還有其他未通報之疑似病例。
- 治療方法:目前並無特定的治療方法,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三)流行之因應措施
當出現確定病例時,應著手下列防疫措施:
- A. 擴大疫情調查:
(1)落實疫情調查工作,不可僅拘限於住家或工作地點。
(2)追查可能感染地點。
(3)出現西尼羅熱本土確定病例時,以病例可能感染地點為中心,儘速對周圍半徑100公尺內之民眾進行健康監視,如有疑似西尼羅熱症狀者,應採檢送驗,並通知其就醫。
- B. 病媒蚊防治:
出現西尼羅熱本土確定病例時:
(1)以病例可能感染地點為中心,對周圍至少半徑100至200公尺範圍內執行成蟲化學防治,建議於黃昏後實施。
(2)必要時得採用誘蚊燈誘捕病媒蚊。
(3)對該範圍內所有積水容器、天然積水處及含有機質較多的水域,如污水槽、化糞池及水溝等處,施用具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許可證字號之環境衛生用藥防治病媒蚊幼蟲,以降低病媒蚊密度。
- C. 擴大衛教宣導
(1)加強醫院診所的衛教宣導及訪視,請醫師提高警覺,有疑似病例就醫時立刻通報,以掌握所有可能被感染者,必要時得辦理醫師教育訓練,以提升醫師對西尼羅熱之診斷及治療能力。
(2)提醒民眾已出現西尼羅熱確定病例,使民眾提高警覺,若有任何疑似症狀時,請主動就醫。
(3)加強宣導自我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以避免病媒蚊叮咬,降低感染風險。
(四)國際間防疫措施
應嚴防禽鳥及病媒蚊經船舶、航空器或陸上交通工具,將病原由流行區域傳播到世界各地[2]。
疫情追蹤
加拿大多倫多2017年有26人感染
2018年07月29日媒體報導,加拿大多倫多一名居民的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測試呈現陽性,這是多羅多市首個感染該病毒的確診病例。據CTV報導,公共健康官員沒透露該名患者在哪裡感染的病毒。該患者是成年人,先在醫院治療,目前正在家中康復。雖然感染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但多市衛生局副醫療官克里斯醫生(Dr. Allison Chris)建議人們要保護好自己,夏季外出要使用驅蟲劑,穿淺色衣服;要及時清除物業及周圍的積水,以防感染。可使用驅蚊劑和避蚊胺(DEET),檢查一下家裡家外,確保沒有積水。窗戶要安上紗窗,蚊子就不會進入室內。黃昏和黎明是蚊子叮咬高峰期,要格外小心。人們一旦感染病毒,可能出現多種症狀。但克里斯說,症狀依感染的嚴重程度而不同。80%的人根本沒有症狀。
大多數被攜帶西尼羅病毒的蚊子叮咬也不會出現症狀,輕微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疼痛、疲勞,有時還會出現噁心和嘔吐。只有少數罕見的嚴重症狀有持續高燒、迷糊和四肢麻痹。建議染病者到醫院治療[3]。
台灣未有境外移入案例
至目前為止,台灣地區尚未發現有西尼羅病毒病例。但鑑於美加地區2003年開始針對捐血人檢測此病毒,已陸續發現數起經由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案例。參考歐洲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防範輸血感染西尼羅病毒之作法,衛生福利部規定,自西尼羅病毒流行區離境日起,暫緩捐血1個月,以保障受血者安全。
視頻
參考資料
- ↑ 認識西尼羅病毒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
- ↑ 西尼羅熱防治工作手冊台灣衛福部疾管署
- ↑ 蘇明明,多倫多今年首現市民感染西尼羅病毒大紀元,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