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蟻鴷(學名:Jynx torquilla):又名歐亞蟻鴷,屬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蟻鴷屬小型鳥類,有7亞種。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北非和歐洲東南部等地區。在中國繁殖於北方地區;在西藏中國南部越冬,遷徙時經過中國西北。全長約17厘米。全身體羽黑褐色,斑駁雜亂,上體及尾棕褐色,自後枕至下背有一暗黑色菱形斑塊;下體具有細小橫斑,就啄木鳥而言,尾較長,有數條黑褐色橫斑。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的闊葉林或混交林的樹木上。喜歡單獨活動。受驚時頸部像蛇一樣扭轉,俗稱「歪脖」。取食螞蟻,舌長,具鈎端及黏液,可伸入樹洞或蟻巢中取食。在舊的啄木鳥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5-14枚,約12-14天出雛。蟻鴷保護等級為無危。[1]

目錄

形態特徵

蟻鴷是小型鳥類,體長16-19厘米。額及頭頂污灰色,雜以黑渴色細橫斑和具灰白色端斑。上體餘部灰褐色,兩翅沾棕,均綴有褐色蟲蠹狀斑。枕、後頸至上背具粗闊的黑色縱紋,並雜以渴灰色,形成姜形大塊斑。肩羽、三級飛羽亦具黑色縱紋,羽緣具白色斑點,外側飛羽淡黑褐色,外側具淡栗色方形塊斑,內側具一系列灰棕色三角形斑塊。尾較軟,末端圓形,顏色為大理石銀灰色或褐灰色,具3-4道黑色橫斑,綴以黑褐色橫斑和蟲蠹狀斑。嘴直,細小而弱。耳羽栗褐色,雜以黑渴色細斑紋。須近白色。頸、喉、前頸和胸棕黃色,向後逐漸變為灰白色,密雜以黑褐色細橫斑,在腹和下脅斑較疏,且變為矢狀。尾下覆羽棕黃色,具稀疏的黑褐色橫斑。幼鳥和成鳥大致相似,但體色更暗,幼鳥尾羽淡灰色,具寬的黑色端斑,尾下覆羽為黃灰色。

棲息環境

蟻鴷主要棲息於低山和平原開闊的疏林地帶,尤喜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有時也出現於針葉林、林緣灌叢、河谷、田邊和居民點附近的果園等處。[2]

生活習性

蟻鴷除繁殖期成對以外,常單獨活動。多在地面覓食,行走時成跳躍式前進。飛行迅速而敏捷,常突然升空,後又突然下降,行動詭秘。棲息時多棲落於低矮的小樹或灌叢上,也能直立於樹幹上,良久不動。它可以用爪抓住樹幹,斜向移動。雖然蟻鴷很多時間在樹枝上度過,但有時棲息在低灌木和草地上。因其體色與地面枯草或沙土相似,容易隱蔽,常聞其聲,不見其蹤影,故又有「地表鳥」之稱。頭甚靈活,當受到驚嚇時能向各個方向扭轉,故有「歪脖」之名。繁殖期間鳴叫頻繁,鳴聲短促而尖銳,其聲似「嘎-嘎-噶」。蟻鴷有極為特別的採食裝備--舌頭,以捕捉地面或樹洞裡的螞蟻。當蟻鴷尋得蟻洞的時候,便將舌頭伸進蟻穴中,然後像將螞蟻黏住,再拉出。這是普通啄木鳥舌頭的特性,蟻鴷的舌頭非常長並長有刺毛,加上嘴基唾液腺分泌的膠狀黏液,覆蓋舌面,只要輕輕接觸獵物,便可容易地將它們生擒。食性主要以螞蟻、螞蟻卵和蛹為食,也吃一些小甲蟲。[3]

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期5-7月。4月末即已成對。營巢於樹洞或啄木鳥廢棄洞中,也在腐朽的樹木和樹樁上的自然洞穴中營巢,甚至在建築物牆壁和空心水泥電柱頂端營巢。每窩產卵5-14枚,多為7-12枚。卵白色,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大小為22-24毫米×15-17毫米,重3-4克。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2-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9-21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離巢飛翔。遷徙中國長江以北多為夏候鳥,長江以南為冬候鳥或旅鳥。春季於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10月遷離繁殖地。[4] 

保護現狀

蟻鴷保護級別列

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5]

列入2000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蟻鴷種群現狀

蟻鴷被評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暫時沒有滅絕的危險,2009年全球蟻鴷總數約3550000-15600000 ,其中中國約有1000000隻,雖然無危物種,但從1970年至2010年總數呈下降趨勢。

蟻鴷:鳥類中的食蟻族

參考文獻

  1. 蟻鴷 , 錫林郭勒盟野生動物保護攝影協會,2020-4-17
  2. 故有「歪脖」之名,行動詭秘,主食螞蟻的啄木鳥   蟻鴷 , 新浪博客,2020-4-17
  3. 【攝影】蟻鴷鳥, 簡書,2020-4-17
  4. 蟻鴷的夏天故事, 新浪博客,2020-4-17
  5.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郴州市蘇仙區自然資源局,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