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

图片来自militaryplatform

莱比锡战役第六次反法同盟中德国战役的决定性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莱比锡附近。因参战国家和民族众多,莱比锡战役亦被称为“诸民族之战”(或称民族会战)。拿破仑以十九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八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

在莱比锡战役中,双方损失约达12万以上,是役是德意志解放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著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濳返法国,拿破仑再次夺得政权。欧洲其他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正式展开,战败后,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六年后死去(1821年5月5日)。

目录

背景

1812年,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折损惨重。出征的60万大军,只有12万人能活著回来(其中法军约3.5万人)。法国因而元气大伤。1813年,普鲁士便势机向法国发动德意志解放战争,并与英国、俄国、瑞典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以摆脱拿破仑对欧洲的控制。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与整顿,拿破仑终于造出一支初具规模的大军,并向莱茵联邦进发。重建的法军大多只是缺乏经验的新兵。法军于吕岑会战包岑会战中打败了普俄联军,但却未能赢得彻底。在包岑会战后,双方都需要休整。与此同时,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希望双方能进行和谈。6月4日,经过奥地利的调停,双方达成了暂时性停战协定。在停战期间,各国于布拉格进行关于和约条件的谈判。议和条件是法国必须放弃一部分领土。梅特涅警告拿破仑说,如果拿破仑不接受议和,奥地利将参加第六次反法同盟,但拿破仑决不作丝毫让步。最终和谈以失败告终,奥地利态度也强硬了起来。8月10日,短暂的休战时间结束,战火再起,奥地利在两天后正式加入反法同盟。[1][2]而奥地利一经宣战,英国马上答应给它五十万英镑的战费补助。

8月27日,拿破仑于萨克森首府德勒斯登再次击败反法联军,但拿破仑不在场的其他战线却接连遭到了失败。形势亦开始对法军不利。10月,兵力上占相当优势的反法联军分三路开始包围法军。南面为施瓦岑贝格亲王指挥的奥地利波西米亚军团;西北为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普鲁士西利西亚军团;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卡尔十四世)指挥的北方军团则位于北面。联军总共22万人。而本尼格森伯爵所率的俄国援军正在行进之中。三路大军逐渐向德累斯顿合拢,对法军的夹击之势正在成形。[3]

双方决战的时机日益临近。由于德累斯顿一时难以攻克,在布吕歇尔的提议下,联军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对德累斯顿的攻击,南面波希米亚军团绕过德累斯顿,直取法军背后的莱比锡城:东面西里西亚军团西渡易北河,与北方军团会师,从北面进逼莱比锡,两路都以莱比锡为目标,实施钳形攻击,尔后切断法军的后路,并把它合围和歼灭在莱比锡附近地区。十月三日,普军击溃了守卫易北河的法军,渡过了易北河。十月四日,卡尔十四世也率北方军团渡过了易北河,从而实现了两个军团的会师。他们会合后,兵力约有十六万馀人,相互策应著,从北面直向莱比锡城压来。[4]

早在10月3日,拿破仑就听闻联军在向莱比锡进军,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10月6日他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急令缪拉率45000人在德累斯顿附近迟滞和阻止波希米亚军团向莱比锡前进,自己则率主力北进与内伊会合,准备在联军占领莱比锡之前,迅速击破西里西亚军团及北方军团,然后再回师南破奥军。10月9日,法军主力北进。不久,缪拉送来报告,他正率领部队同波希米亚B军团展开激战。于是,拿破仑放弃北进计划,回兵莱比锡。

14日,法军主力抵达莱比锡。这时法军集中莱比锡的兵力达19万人。而反法联军也不断赶往莱比锡靠拢。莱比锡东、北、南三面此时已被反法联军包围。联军也准备展开围攻。莱比锡战役也因而开打。

序幕

为了尽快将普鲁士赶出战争,拿破仑派遣乌迪诺元帅及其率领的60,000人去占领普鲁士首都柏林,但乌迪诺在勃兰登堡附近的战役中被普鲁士人击败。由于受到来自北方的普鲁士军队的威胁,拿破仑被迫向西撤退。9月底到10月初,他带领大部分军队渡过易北河,并在莱比锡附近组织军队以保护他的主要补给线,并防守集结起来反对他的联军。普鲁士军队从瓦尔滕堡(Wartenburg)向莱比锡前进,奥地利和俄罗斯军队从德累斯顿向莱比锡前进,瑞典人从北方向莱比锡前进。

双方实力

法军有大约160,000名士兵以及700门炮,外加15,000名波兰人,10,000名意大利人和40,000名隶属于莱茵联邦的德国人,总计225,000名士兵。 反法同盟拥有约380,000名士兵和1,500门炮,其中包括145,000名俄国人,115,000名奥地利人,90,000名普鲁士人和30,000名瑞典人。这使得莱比锡战役成为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超过了博罗季诺战役瓦格拉姆战役耶拿战役奥尔斯塔特战役

双方部署

  • 法军部署

尽管法军人数不及联军,但拿破仑计划在普莱瑟河和帕特河间发动进攻。这个进攻位置对他的军队及他的作战策略有好处,汇聚在那里的河流将周围的地区分为四个独立的部分。 拿破仑控制着莱比锡及其桥梁,所以他可以将部队从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而联军很难将这么多的军队在地区间转移。北部战线由米歇尔·内伊元帅和奥古斯特·德·马尔蒙元帅保卫,东部战线由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元帅保卫,拿破仑把莱比锡附近作为战斗的补给基地。普莱瑟河和埃尔斯特河上的桥梁由步兵和一些大炮保卫。主力炮兵部队作为后备部队,被放置在高架台上。炮兵连由炮兵专家安托万·德鲁奥指挥。瓦豪和利伯托尔维茨的法军西侧阵地由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皮埃尔·奥热罗元帅的军队保卫着。

  • 联军部署

联军的三位君主(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奥地利的弗朗茨一世)都在战场上,大量人员为联军指挥官提供保护。亚历山大是俄军最高级的指挥官,而奥地利的卡尔·冯·施瓦岑贝格亲王是德意志战区所有联军理论上的总司令。这是自八年前第三次反法同盟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来,亚历山大一世第二次担任战场指挥官。起初,该司令部充斥着无能和琐碎的勾心斗角,其行动倾向于各国君主们的虚荣,尤其是来自俄罗斯沙皇的虚荣。但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这些情况基本上消失了。

经过

10月16日

联军方面发出三声号炮,史称“诸民族会战”的莱比锡战役正式开始了。接著,双方持续进行了五个多小时的激烈炮击。联军分为四个攻击集团,分别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在北线,马尔蒙指挥法军在激烈的战斗后,被布吕歇尔的部队赶出阵地,被迫撤出默克尔恩。在南线,战斗异常激烈。法军在各个点上都打退了联军的进攻,牢牢地坚守著阵地。其后,法军展开反击。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缪拉率一万二千名骑兵向南线联军发动冲锋,希望能突破南线联军的中央。法军一连冲散了敌方两个步兵营,但后继不力,被联军逐回。傍晚时分,战斗暂时停止。双方各损失约二万人左右。

10月17日

次日,双方都在休养兵力,并没有交火。此时,贝尼格森率领的四万一千名俄军,与贝尔纳多特的六万名瑞典军也来到战场上。至此,联军的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比法军几乎多一倍,而且弹药和各种补给物资充足。拿破仑提出议和,但联军拒绝。

10月18日

十八日上午,联军分六路发起总攻。寡不敌众的法军在联军攻势下不断后撤。法军被不断压缩,最终被挤到了莱比锡城里。与此同时,法军中两个萨克森旅叛变投向反法联军。18日晚上,拿破仑眼看败局已定,便下达撤退的命令。法军开始向西面撤退。

10月19日

法军陆续的撤走,但法军工兵过早把的唯一一座供法军撤退石桥炸毁,使殿后的两万八千名官兵无法过河。最终波兰亲王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负伤落水而亡,而被遗留下的法军全部被俘。莱比锡战役也就此落幕。历时4天的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结束了1813年战局。双方损失惨重:法军损6万至8万人不等,火炮325门。反法联军损失5.4万至8万人不等(联军战报为俄国2.2万余人,普鲁士1.6万人,奥地利1.5万人),此战以反法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

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宣告拿破仑霸业的终结。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后,便且战且退撤回法国。莱茵邦联的成员国在战后都纷纷变节投向反法同盟,莱茵邦联亦告瓦解。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国独立。不久后,反法同盟便攻入法国。1814年4月,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至厄尔巴岛。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虽然之后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濳返法国,并短暂夺回政权。但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并在滑铁卢战役再次击败他。

影片

Заграничный поход против Наполеона 1813-1814. Битва народов

参考文献

  1. 莱比锡战役10:暂时休战. chinese napoleon.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2. 莱比锡战役简介:决定拿破仑帝国命运的大战. 趣历史.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3. 莱比锡战役14:法军在几条战线上连遭失败. chinese napoleon.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4. 莱比锡战役15:联军围攻莱比锡. chinese napoleon.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