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艾 |
中文名 :艾 學 名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目 : 桔梗目 科 : 菊科 亞 科 : 管狀花亞科 族 : 春黃菊族 亞 族 :菊亞族 屬 :蒿屬 亞 屬 : 蒿亞屬 組 : 艾組 種 :艾 命名者及年代 : Levl. et Van,1910 系 :真艾系 |
艾(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1]
分布於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布廣,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目錄
植物別稱
艾蒿(爾雅、本草綱目),白蒿[神農本草經(部分)、本草綱目(部分)],冰台(爾雅),醫草(名醫別錄),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蘄艾(本草綱目),阿及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家艾、艾葉、陳艾(中藥俗稱),大葉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絨、艾蓬(江蘇、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廣東、四川),黃草(台灣),野艾(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白陳艾、家陳艾(四川),紅艾、火艾(雲南),「恰爾古斯-蘇伊加」、「荽哈」(蒙語名),「黑陰威」(瑤族土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 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干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銹色,葉柄長0.5-0.8厘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厘米,寬4-7厘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厘米,寬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干時銹色,葉柄長0.2-0.5厘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每數枚至10餘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狀花序或複穗狀花序,並在莖上通常再組成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花後頭狀花序下傾;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小,草質,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綿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較外層長,長卵形,背面被蛛絲狀綿毛,內層總苞片質薄,背面近無毛;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裂齒,紫色,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兩性花8-12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檐部紫色,花葯狹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不明顯的小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先端2叉,花後向外彎曲,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區,生長繁盛期24-30℃,氣溫高於30℃時,莖杆易老化、抽枝、病蟲害加重;冬季低溫小於-3℃時,當年生宿根生長不好。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繁殖應於早春播種,3-4月可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行距40-50厘米,播種後覆土不宜太厚,以0.5厘米為宜或以蓋嚴種子為度。苗高10-15厘米時,按株距20-30厘米定苗。
分株
艾分櫱能力強,一般1株艾一年能分櫱成幾株至幾十株,可以作為分株繁殖的材料。因此,生產上大部分採用分株繁殖的方式,該方式也是人工栽培的主要繁殖方式。每年3-4月,由根莖生長出的幼苗高15-20厘米時,在土壤濕潤時,最好是雨後或澆水後,挖取艾全株按照行株距45厘米×30厘米種植,栽培後2-3天若無降水要滴水保墒。
栽培技術
選地
艾適生性強,喜陽光、耐乾旱、較耐寒,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但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豐富的中性土壤為佳,肥沃、松潤、排水良好的砂壤及黏壤土生長良好。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應選擇丘陵等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進行合理布局,坡地和平地均可種植,也可以在房前屋後、田間邊角地種植。但是作為食藥用的艾,栽培中除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艾原料的質量安全及其藥效。因此,種植地塊周邊空氣應潔淨無揚塵,附近無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污染,空氣質量應符合國標GB 3059—2012的規定。
整地
地塊選好後,先進行深耕,耕深30厘米以上。深耕土地不僅可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溫度和保墒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耕質土下積澱的氮、磷、鉀元素;同時,也起到部分除草作用,使當年的草籽基本上全部深埋,可除掉翌年50%左右的雜草。關鍵是將往年未分解的非艾專用除草劑深埋於地下,解除其對艾生長的影響。深耕時墒情過大,應適當進行晾(曬)垡,防止旋耙時耙不碎,出現過大的明垡和過多死垡,影響種植。
施肥
有農家肥的,可結合犁耙整地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農家肥30-45噸/公頃;或用腐熟的稀人畜糞撒一層作底肥。無農家肥的,可選用顆粒狀艾專用有機肥,在深耕後、旋耙前,均勻撒施750千克/公頃左右。用作艾有機肥的有效元素含量指標:有機氮磷鉀含量20%以上,氨基酸類含量超過20%,有機質超過20%,腐植酸大於5%,硫元素含量大於10%,不含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整畦
泥土耙碎後,開始整畦(廂)。畦(廂)寬5米左右(視地塊情況而定),便於人工除草和機械作業。每2畦(廂)間開一淺溝,溝深20厘米左右、寬30厘米左右,便於防澇排水。每畦(廂)中間高、兩邊低(呈龜背形),高低差不超過1.5厘米,便於排溉。地塊四周宜開好排水溝,溝深50厘米左右、寬60厘米以上,便於旱時灌溉、澇時排水。整地後,噴灑1次艾專用除草劑(遇水分解),對雜草進行封閉殺滅,10-15天後即可栽苗。
種植
普通種植行株距為 45厘米×30厘米(7.5萬株/公頃);密植行株距為45厘米×15厘米(15萬株/公頃);合理密植行株距則為45厘米×20厘米(10.5萬株/公頃)。每穴1株。在黏性較大的黃土地或黑土地上,種植深度5-8厘米左右;砂土地或麻骨石地種植深度以8-10厘米為宜。
艾種植時也可以半機械化作業。一人駕駛拖拉機帶犁開溝,一人擺苗,一人撒艾專用有機肥(施有底肥的,可以不用再撒肥)。第一犁擺艾苗,注意犁開溝的間隔和深度、擺苗的間隔和深度;第二犁撒艾專用有機肥,開溝深15-20厘米,使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一犁的艾苗根;第三犁按第一犁標準執行,第三犁翻出的土剛好埯住第二犁的有機肥,依此類推,直至栽植完成。結束後應檢查有無露根現象,若有,及時用土封掩。
管理
中耕與除草:開春後,當日平均氣溫達到9-10℃時,艾根芽剛剛萌發而未出地面時(及時撥開地表觀察),保持一定的墒情,用噴霧機全覆蓋噴一次艾專用除草劑封閉,切忌有空白遺漏。待艾苗長出後,若仍有雜草,則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各中耕除草1次,要求中耕均勻,深度不得大於10厘米,艾根部雜草需人工拔除。第1茬收割後,對仍有雜草的地塊,用小噴頭噴霧器,對艾空隙間的雜草進行噴殺,防止噴濺到艾根部;第2茬艾芽萌發後,仍有少量雜草的,進行人工除草。除草劑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使用,嚴禁不經技術指導,私自選用除草劑。緊鄰地塊其他農作物施用雙子葉或菊科除草劑時,嚴禁噴濺到艾上。每茬收割後,地上仍有雜草,特別是帶有草籽的雜草,應及時收集,並堆集在地頭焚燒,嚴禁草籽落入田間。
追肥:每茬苗期,最好苗高30厘米左右時,選在雨天沿行撒勻艾專用提苗肥60-90千克/公頃,若是晴天則用水溶化蔸施(濃度0.5%以內)或葉面噴施;遇到濕潤天氣,追肥也可與中耕鬆土一起進行,先撒艾專用肥,再鬆土,鬆土深度10厘米。化肥催苗僅適合第1年栽種的第1茬,以後各生長期(即二季、三季等)不得使用化肥,否則影響有效成分的積累,降低艾品質。
灌溉:艾適應性強,且在種植之前已將畦(廂)面整成龜背形,有相應的排水溝,及時做好雨天、雨後的清溝排水工作,以防積水造成漬害。乾旱季節,苗高80厘米以下時進行葉面噴灌;苗高80厘米以上則全園漫灌。
採收
艾葉第1茬收穫期為6月初,于晴天及時收割,割取地上帶有葉片的莖枝,並進行莖葉分離,攤曬在太陽下曬乾,或者低溫烘乾,打包存放。7月中上旬,選擇晴好天氣收穫第2茬,下霜前後收取第3茬,並進行田間冬季管理。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經濟: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 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關艾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武王身邊有一位名醫叫蕭艾,有一天,他瀉痢多日後臥倒於軍帳中,為了醫治病情危急的將士,他帶病出診,卻不小心被驅蚊的野草火堆絆了一跤,被火燒傷。但當他給將士診治時,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病痛痊癒了,而身上卻多了好幾處傷痕。於是他突發奇想,用無名野草點火燒灼病患身體的相應位置,凡是被燒灼過的將士病情都好轉了,武王大讚蕭艾,蕭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軍:「野草本無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由於艾的功用較大,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
艾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藥,但是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卻蘊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內涵。人們不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滿和平安,又運用其為自己解除病痛,同時又以艾的溫馨,讓人們賞心悅目地細細品嘗着它的滋味。
傳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農曆五月俗稱「毒月」,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天中節」。陽氣極盛必然會產生「熱毒」之類的「邪氣」,就會擾亂家宅的平安和諧,不利於身體健康。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
據晉代《風土誌》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髮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小孩則用五彩線條綁在手臂上,被稱為「長命縷」,有「令人不病」的作用。在這一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
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此外,人們還經常把艾草、菖蒲、雄黃、檀香等裝在小布袋內做成香囊用五彩線繫着,掛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間認為艾草還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節貼「午時聯」,曾這樣寫道: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寄託着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痛恨貪官污吏的美好願望。
艾圖片
外部鏈接
視頻
活了30年才知道,農村的艾蒿用途如此神奇,後悔才知道
艾蒿水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