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文化资产)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
---|
基本资料 |
公告日期 2007年5月25日 登陆等级 衙署 登录类别 国定古迹 管理 国立台湾博物馆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的厅舍及相关建筑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邻近台北府城北门。铁道部厅舍所在区域,清治时期称为“河沟头”。台北城尚未拆除时,城外还有一条引自淡水河的狭窄护城河。[1]
目录
简介
- 1990年代初的著名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要场景即在此拍摄。
- 依照桃园机场捷运及台北捷运松山线的兴建规划,旧厅舍区块西北角的部分遗迹,会进行移地重建。
- 建于日治大正时期,该建筑群被公告为中华民国的文化资产,其中主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工务室、电源室、食堂的部分为国定古迹,台北工场的部分(台铁旧礼堂)则是直辖市定古迹。此地自2020年7月起做为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分馆“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对外开放,但不包括尚未展开整修的台北工场。
- 铁道部厅舍自落成以来,不论是铁道部或台铁局时代,都一直是台湾铁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台铁局本部从此地转移到新落成的台北车站大楼为止。另外,台北工场的钢制屋梁,经文史工作者吴小虹考证,认定是第一代台北车站(台北火车码头)的遗构。
沿革
- 铁道部厅舍所在地在日治初期,曾作为兵器修理所与炮兵工厂,后来在明治卅三年(1900年)才移交给铁道部,改为“台北工场”。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铁道部台北工场进行扩建,“客车工场”(车辆修理工场,即后来列为直辖市定古迹的“台北工场”)与“涂工场”(油漆工场)也是在此时兴建,为这次工程中最大的两座建筑。而铁道部厅舍由森山松之助设计,分别在大正八年、九年(1919、1920年)分两期完工。
- 昭和十年(1935年),台北工场迁往松山新址,“客车工场”与“涂工场”被改为办公室使用。
台铁局移出后
- 2005年6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将其附近的“台北工场”遗构(战后改作为大礼堂使用)一并列入古迹范围,并将原来的古迹名称“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化为“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而后在2007年5月25日,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工务室、电源室、食堂的部分公告被为国定古迹。因为这个缘故,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10年9月30日调整古迹范围公告,将直辖市定古迹改名为“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工场)”。
- 自2009年11月起,国立台湾博物馆接受台铁局委托代管铁道部建筑群。2014年1月9日,国立台湾博物馆开始进行修复工程[2]。
- 至2016年,台北工埸以外的铁道部建筑群修复完成,并命名为“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在2020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3][4]。
建筑构造
- 铁道部厅舍为“半木”构造,一楼为砖造结构,二楼为木造结构,屋顶与墙体均露出木梁柱,建筑风格受到英国建筑影响。所用的木材大多是阿里山桧木。厅舍本体平面略呈L形,主入口在转角处,两侧设卫塔。
- 八角楼男厕位在厅舍后面的中庭,这种八角或六角形的厕所在1870年代已出现在日本本土,但在台湾相当罕见。
- 台北工场是指日治时期的“,两座建筑都是在1909年扩建台北铁道工场时兴建的,且利用了清朝“台北火车码头”(第一代台北车站)的旧构件{。在两栋建筑之间,曾设有“迁车台”以搬运车辆。“客车工场”后来约在1950年改为台铁局本部的大礼堂(该建筑因而别称“台铁旧礼堂”),并在两年后(1952年)加建二楼玄关。后来因郑州路拓宽、以及市民大道高架道路与台北地下街的兴建,该建筑的北端部分遭到拆除(约建筑整体的三分之一);之后更因捷运北门站与桃园机场捷运工程的进行,而被位移至原址东南方30公尺,至工程完成后移回,但原址原有的考古遗迹已被捷运工程破坏[5]。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台博铁道部园区开幕 修复建筑传承文化资产,中央通讯社,2020/7/6
- ↑ 铁道部古迹群修复 叶匡时现勘. 中央通讯社. 2014年1月18日 [2014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9日).
- ↑ 杨明怡. 铁道部博物馆 明春完工、后年开放. 即时新闻 (台北: 自由时报). 2015-03-15 [2016-04-11].
- ↑ 郑景雯. 台博铁道部园区6日开幕 重现百年古迹建筑. 台北: 中央通讯社. 2020-07-05 [2021-02-07] (Chinese (Taiwan)).
- ↑ 〈台铁礼堂的历史寻根〉,《台湾铁道文化志》,洪致文著,远足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