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社
宗旨及成员
台湾文社为林子瑾等12人以“维持汉文”为旨所成立的文学团体。日治时期,传统文社的结成既是文脉与道统的承继,更是回应汉文存续危机,进行差异性的创造性转化。
文社形成的社群,依时列次,有崇文社(1918年)、台湾文社(1919年),以及高山文社(1922年)等,分别于彰化、台中与台北创立。其中,崇文社结合仪式,春秋两时例祭关帝、文昌等圣人,这点与高山文社祭仪于孔诞释奠颇为雷同。然而,崇文社通过征文,沟通意见,并参与儒释论争,一时全台鹊声;高山文社则著重于击钵赋诗,以区域交谊为主;台湾文社在“文化调适”和“知识传播”的讨论,有著特殊的取径,具体表现在机关杂志《台湾文艺丛志》中,以选登、译介、征求文章与旧文重刊的方式,开展台人宽广的视域。
“台湾文社”的组成与发展,与栎社有著密切的关联。
筹设时间
台湾文社的筹设,是在诗会中讨论提出的,1918年9月20日,清水的鳌西诗社与中台地区的栎社,假清水街源顺号的伯仲楼,举行双社联吟,会中由蔡惠如、林幼春提议,设法维持汉文(台湾文社成立后,两人任理事、名誉社员),遂于次月19日,筹备“台湾文社”,据《台湾日日新报》载云:“中部某有志者等。为广联同好研究汉文起见。近倡设一社。称曰台湾文社。并拟发刊文艺丛志。募集诗文揭于志上。以颁布于一般志愿入社之社员及购读者等”。12月12日,举行成立大会,由栎社同人:傅锡祺、蔡惠如、林幼春、林子瑾、郑汝南、林献堂、陈联玉、陈怀澄、林载钊、陈沧玉、陈基六、庄伊若等十二人,共同组成,设址于台中州台中市花园町五丁目五六番地(今台中市东区振兴里信义街上),并设文库、购读报刊杂志于此。会中通过暂行的〈台湾文社规则〉,议定次年元月,发刊《台湾文艺丛志》,以为“鼓吹文运。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1919年10月19日,正式通过〈台湾文社规则〉,首条即彰明“鼓吹文明。研究文章诗词。互通学者声气为宗旨”,从文学、文运到文明,扩充了思考的范畴。
参考资料
注释
- ↑ 1.0 1.1 何宗美. 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研究.
清初社团达70多个,分布范围很广,参与人数众多,是清初一大奇异现象,历史罕见。分布于北方的山东、河南;东北的辽宁、黑龙江;江南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岭南的广东;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有西郊吟社、顾顼结社、周灿结社、顾梦游结社、假我堂诗会、陈济生结社、班荆社、北湖吟社、求社、云间七子社、怀忠社、迨社、望社、莲社、重九会、惊隐诗社、闲社、竹西十佚社、东皋社、濮溪社、杨秉纮结社、忘机吟社、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林时对晚年结社、弃𦈡社、登楼社、吕留良结社、章有成结社、孚社、毛聚奎结社、鹪林六子社、小兰亭社、万斯同结社、讲经会、忠诚社、耆英会、西园诗社、雅汋社、探梅诗社、东皋诗社、北田五子社、珠江社、溪南社、罗谦结社、湖心诗社、海外九社、福台新咏社、何宏中结社、北丘社、十老社、郑与桥结社、鹤林社、石湖诗社、雪园续社、渗慎交社、朱观宾结社、十郡大社、菉斐堂社、云门社、原社、丁酉社、真率社会、北郭诗社等等。
- ↑ 王霜玲. 浅探学生文学社组织的指导. 文学教育. 2008, (1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