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臘月故事十七(居仁堂主)

​​ 臘月故事十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臘月故事十七》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臘月故事十七

臘月故事三十兒,捏鼻兒

好吃莫過餃子。捏鼻即包餃子

到現在我沒弄明白,餃子到底是張仲景為了冬至發明的,還是北方人為了過年而發明的。有文章介紹說,年三十吃餃子,內含交子之意,即今年最後與明年在子時交替交接。那麼說來,自從有了年,就有了餃子,冬至吃餃子就晚多了。冬至吃餃子就算不上發明了。只是借來過年的餃子一用罷了。

說實話,我十三歲之前,不喜歡吃餃子。從小在荊州的一個小鎮上生活。一天三餐大米飯,每餐要炒菜,即便是素菜。不喜歡吃麵條和北方饅頭。油墩子和油條還是喜歡吃的。那時候,年三十晚上團圓飯,是炒一桌子菜,餃子也只是配角。而大年初一早上則糯米甜酒下湯圓。也是不吃餃子的。

吃餃子還是一九六九年臘月回到鄉下老家之後的事。那時候,我不理解夥伴說,熬肉餾蒸饃,餃子當湯喝般的共產主義是何等美麗。白饃餃子我都不喜歡。熬肉我喜歡。

記憶中,第一次包餃子是一九六九年從荊州回到南陽老家之後,我和姐姐住在二娘家。年三十兒,二娘早早的把餃子餡盤好了。紅白蘿蔔大肉餃子。二伯家六口人,加上我和姐姐一共八口人。盤了一二號盆餡。不外乎將紅白蘿蔔切成片,在鍋里煮一下,撈出來將水擠淨,剁碎。再把二斤大肉剁碎了,加上大蔥姜和芫荽。再把五香大料和少許香油倒進去拌勻就可。我站在廚房門前看二娘盤餡,最後二娘趴在盆子上聞聞,又放點鹽,這才放心地把餡端到堂屋裡。二姐在擀餃子皮,方葉。將麵團擀成大面片,然後疊起來,切成四指寬的條,再把寬面片橫過來疊在一起,然後左斜一刀,右斜切一刀。切成的梯形,寬邊約四指弱,窄邊三指左右。

二娘不讓我插手。我想學着包。最後二娘還是讓我坐在飯桌邊。拿過一張餃子皮,把餡填在窄的那頭,然後卷過來,最後將兩頭捏緊,然後捏着窄邊的外沿的兩角往一起折,最後將摺疊一起的邊捏在一起,餃子就算包成了。初學時,卷餡時,易露餡,包幾個後,好些了。二娘表揚我,比你淵哥強多了。你二伯半輩子子還不會包餃。你瞅一下就學會了。誇得我心裡很是滋潤。包好的餃子,要放在高粱梃編成的鍋蓋上。二娘教我說,過年包好的餃子要放成一行一行的。這樣過年就會有趟兒。即有章法。不會亂。(過年是有程序的,每天幹啥不能亂。)平常用過日子過節包餃子要放在圓形的。象徵日子圓滿。

年三十晚上,我們每人吃一大碗餃子。蘿蔔多,肉少,我吃着很平常,這還是因為回到了老家沒有米飯吃,不得已吃了半個月的黑茶大飯,才覺得餃子多少有點意思。因為畢竟餡里放有香油,還有二斤肉在裡面。試想一想,八口人二斤肉吃兩頓,還要剩一碗餡留到破五。每人每頓平均才有多少肉啊。

餃子好吃。是在一年之後才覺餃子是真正的美食。因為習慣了老家的生活方式。一年到頭難得吃頓餃子。以稀為貴,以稀為美味了。

初中畢業後,每年的餃子餡差不多都是我盤的。一九七五春節。我帶着兩個弟弟在家準備年貨。那年母親在湖北跑返城。姐姐上班沒放假,父親年三十下午才回家。我自己發麵蒸饃,蒸有黑饃,花卷,還蒸有紅薯面菜包子。而餃子餡和餃子皮全是我一人完成的。

結婚後分門另過。第一年過年時,妻不會盤餃子餡,還是我盤餡,我擀皮,她負責包。後來我手把手地教她,她學會了包餃子的一切流程。現在過年,我基本只負責剁餃子餡這些下力氣活,調餡是她的活。擀圓餃子皮也是她的事,我負責包餃子。

餃子不僅僅是美味,它的外形像一枚元寶。所以有「出門餃子回家面」的說法。而過年了,年三十辭迎新吃餃子。大年初一,新的一天開始了,吃餃子象徵着發財。而破五和初六早上吃餃子的意思更是發財的象徵了。

幾十年前,年三十晚上只吃餃子。現在的年輕人已不拘泥於傳統了,年三十晚上吃火鍋,上飯店吃大餐。餃子已屬於平常物。

傳統的節日是吃的文化。一隻平常的餃子,並不是麵皮包餡這麼簡單,而是將中國人的思想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望的寓義設計在裡面。而現在的人們太現實主義了,餃子就是餃子,和包子一樣的東西。


[1]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