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胭脂草學名趕山鞭(Hypericum attenuatum),藤黃科金絲桃屬植物。又名小茶葉(山東、江蘇),小金鐘、小金絲桃、小葉牛心菜、紫草(山東),女兒茶、小金雀、小旱蓮(江蘇),二十四節草(浙江),打字草、香龍草(安徽),小便草(東北),烏腺金絲桃(東北植物檢索表、東北草本植物志)。多年生草本,高達70cm。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常有2條突起的縱棱,散生黑色腺點或斑點。單葉對生,長圓形。花萼、花瓣及花葯都有黑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花淡黃色;花柱3,分離。蒴果卵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1]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30-74厘米;根莖具發達的側根及鬚根。莖數個叢生,直立,圓柱形,常有2條縱線棱,且全面散生黑色腺點。葉無柄;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0.8-)1.5-2.5(-3.8)厘米,寬(0.3-)0.5-1.2厘米,先端圓鈍或漸尖,基部漸狹或微心形,略抱莖,全緣,兩面通常光滑,下面散生黑腺點,側脈2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邊緣脈及脈網不明顯。花序頂生,多花或有時少花,為近傘房狀或圓錐花序;苞片長圓形,長約0.5厘米。花直徑1.3-1.5厘米,平展;花蕾卵珠形;花梗長3-4毫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2毫米,先端銳尖,表面及邊緣散生黑腺點。花瓣淡黃色,長圓狀倒卵形,長1厘米,寬約0.4厘米,先端鈍形,表面及邊緣有稀疏的黑腺點,宿存。雄蕊3束,每束有雄蕊約30枚,花葯具黑腺點。子房卵珠形,長約3.5毫米,3室;花柱3,自基部離生,與子房等長或稍長於子房。蒴果卵珠形或長圓狀卵珠形,長0.6-10毫米,寬約4毫米,具長短不等的條狀腺斑。種子黃綠、淺灰黃或淺棕色,圓柱形,微彎,長1.2-1.3毫米,寬約0.5毫米,兩端鈍形且具小尖突,兩側有龍骨狀突起,表面有細蜂窩紋。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廣東、廣西(北部),前蘇聯(西伯利亞東部及遠東地區)、蒙古、朝鮮及日本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前蘇聯達烏里亞。

生長環境

生于田野、半濕草地、草原、山坡草地、石礫地、草叢、林內及林緣等處,海拔在1100米以下。

本草考證

趕山鞭屬於貫葉連翹組植物,連翹一詞最早見於《爾雅》、《唐本草》及《本草圖經》記載「此物有兩種,大翹,小翹……其小翹生岡原之上,葉花實皆似大翹而細,山南人並用之,今長安惟用大翹子,不用莖花也」。可以看出小翹與大翹( 連翹) 相似,同作連翹應用。宋代《本草圖經》曰:「南方生者,葉狹而小,莖短,才高一、二尺,……」。通過野外調查以及查閱《中國植物志》的描述,從地理分布上來看,南方生的種多見于山南,現今貫葉連翹主要集中分布在華中、華東和西南; 而與南方生者相對比較來看,北方「小翹」葉較大、莖較高,形態最接近於趕山鞭。而且趕山鞭的分布範圍很廣,幾乎遍布全國,特別在北方更為常見 。

主要價值

民間用全草代茶葉用;全草又可入藥。[2]

發展前景

縱觀趕山鞭的應用歷史及近代研究報道,證明這一具有悠久應用歷史的傳統藥物具有多方面作用,可以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趕山鞭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這些有效成分又具不同的藥理作用,但對趕山鞭有效成分的作用機制研究及應用研究還存在着明顯的不足。對趕山鞭有效成分治療某些疾病的應用研究,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視頻

胭脂草你知道嗎?它在民間又被稱為「見腫消」,有什麼神奇功效?
神秘野草,民間良藥,這種「胭脂草」可幫了農民不少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