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线
缝合线 |
中文名;缝合线 外文名;stylolite 学 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释 文;由压溶作用形成的锯齿状裂缝构造 |
是压溶构造的一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一种裂缝构造。其成因有争论,但多数认为主要受上覆地层压力和温度作用而形成溶蚀。剖面上呈锯齿状的曲线;平面上呈现为参差不平、凹凸不平的面;立体上呈下凹与凸起大小不等的柱体。大小相差甚远,有的参差起伏十分明显,有的则较平坦以至逐渐与层面一致而消失。[1]
目录
形态
缝合线(stylolites)主要产于比较纯净的碳酸盐岩中,有时也出现于石英砂岩、盐岩、硅质岩中,指的是横剖面中将相邻两个岩层或同一岩层的两个相邻部分连接起来的锯齿状接缝。它实际上是缝合面在横剖面上的反映。这种线两侧的岩石大多呈不规则犬牙交错状或相互穿插状连接起来。缝合线中常富集该种岩石的不溶残余物,如粘土、有机质、砂等。
尺度大小
缝合线的起伏幅度,即它两侧的指状尖端之间的距离变化较大,小的可在1毫米以下,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大的可达1米。通常按其幅度的大小分为肉眼可见的显缝合线和显微镜下才能辨认的微缝合线。
几何形态
缝合线的几何形状常见的有下列五种:1)简单波曲形;2)复杂弯曲形;3)尖齿形;4)方齿形);5)震波曲线形。实际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许多过渡形状。有时,一条缝合线在侧向上可由这种形状变为另一种形状。
分类
根据缝合线与层面的关系,它们一般可分为:1)与层面平行的水平缝合线;2)与层面斜交的倾斜缝合线;3)与层面垂直的垂直缝合线;4)网状缝合线,由上述两种或三种缝合线联合组成的交织网状或具有相互切割关系的复杂缝合线。
成因
关于缝合线的成因还未完全解决,但倾向于认为它们的形成与成岩—后生阶段的压溶作用有关。;具体地说,缝合线的形成是由于在成岩—后生阶段相邻岩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选择性溶解的结果。在定向应力条件下,在岩石组分具有不同应力溶解度的地方,一种组分会比另一种组分溶解得更快。例如,碳酸盐岩中的钙质生物骨屑在应力条件下就比泥晶基质难溶。因此,当相邻的岩;石组分发生应力溶解时,较易溶的部分被溶解掉,而较难溶的部分则留下来并相应地伸入到溶解所产生的空间中,从而形成了起伏不平的齿状溶解缝。溶解掉的物质呈溶液状态沿这种溶解缝搬走,或者作为附近岩层中的胶结物再沉淀下来。不溶残余物则残留在这种缝中。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