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維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芙英國作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維吉尼亞·伍爾夫
原文名 Adeline Virginia Woolf
出生 (1882-01-25)1882年1月25日
英國 倫敦 肯辛頓
逝世 1941年3月28日(1941-03-28)(59歲)
國籍 英國
民族 英格蘭
教育程度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達洛維夫人
到燈塔去
存在的瞬間

伍爾芙一生勤奮,著述豐富,除小說創作外,還有大量的散文、日記等,供後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經十分完全。伍爾芙認為寫作要摒棄紛繁的物質表象,在對自然與生命本質的探求中定格人類「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間」,通過人物的瞬間感悟揭開生活的面紗,觸探生命的哲理。

伍爾芙的文學創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論現代小說》一文中指出「心靈接納了成千上萬個印象——瑣屑的、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鋒利的鋼刀深深地銘刻在心頭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印象記錄下來,從而描繪出「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定、解說的內在精神」,來揭示內心活動的本質。伍爾芙的這種創作理念也決定了海洋這一意象在《到燈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階段對現實生活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82年1月25日伍爾芙出生於英國倫敦,肯辛頓,海德公園門(Hyde Park Gate)22號,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於劍橋的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學者和傳記家。父母親在結婚前都曾有過一次婚姻,父母結婚後又生下四個孩子。伍爾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時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爾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1] 1895年5月母親Julia去世,伍爾芙第一次精神崩潰。1897年伍爾芙開始記日記。1904年2月,父親Leslie去世。5月,伍爾芙第二次精神崩潰,並試圖跳窗自殺。12月14日,弗吉尼亞在《衛報》上第一次發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書評。後出版了第一批散文,並開始經常性地為《時代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寫書評,同時在一間在職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從1906年起,弗吉尼亞的兄弟在劍橋結識的朋友們不斷來家聚會,逐漸形成了一個文藝和學術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盧姆斯伯里集團,這裡面包括了當時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員有:作家倫納德·伍爾芙(弗吉尼亞的丈夫),藝術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范妮莎的丈夫),傳記作家利頓·斯特雷奇,文學批評家德斯蒙德·麥卡錫,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畫家鄧肯·格蘭特,藝術批評家[[]]羅傑·弗萊,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學家羅素、詩人T·S·艾略特、喬伊斯、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奧爾都斯·赫胥黎也與布盧姆斯伯里團體過從甚密。 [2] 這些「歐洲的金腦」多半是劍橋大學的優秀學子。弗吉尼亞·伍爾芙能與這樣一批知識精英切磋文學和藝術,無疑是十分幸運的。這個團體不僅給予她友誼、智慧和信心,還將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輸到她的心靈深處。她的文學創作由此別開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成員曾經以大膽的舉動,挑戰現存的社會秩序和國家機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亞·伍爾芙假扮阿比西尼亞的門達克斯王子,她弟弟亞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譯,賀拉斯·科爾假扮英國外交部官員,鄧肯·格蘭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亞的隨從,前往韋默斯訪問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艦」,得到了熱情盛禮的接待。整個騙局設計得天衣無縫,完全將艦隊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裡。這個天大的玩笑後來經報紙披露出來,國防力量的虛有其表和官僚體制的空具其殼遂引起朝野震驚,英國軍界和外交界頓時陷入了極度的尷尬。伍爾芙確實是個好演員,許多傳記作家對她的這場「王子秀」津津樂道,因為那簡直就像一個神話。布羅姆斯伯里團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員才又聚集起來,另組為「記憶俱樂部」,以絕對的坦誠為原則回憶各自的人生經歷,伍爾芙對兩位同母異父哥哥禽獸之行的揭露和控訴即始於此時。[3]

開始創作

  • 1907年伍爾芙搬到菲茨羅伊廣場(Fitzroy Square)29號,開始着手寫第一部小說《遠航》(初名《Melymbrosia》)。
  • 1909年,與利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過短暫的訂婚。開始為婦女的選舉權努力。
  • 1912年8月10日 與作家、費邊社員、社會政治評論家倫納德·伍爾芙結婚。
  • 1913年第一部小說《遠航》完成。4月《遠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該書的出版由於伍爾芙的病情和一戰的爆發而耽擱。
  • 1913年7月伍爾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發作,持續了9個月。
  • 1914年春天開始她漸漸地康復,11月時健康狀況良好。
  • 1915年伍爾芙一生中最嚴重的一次精神病發作,持續9個月。其中有六周的時間她試圖開始寫婚後的第一批日記。好在患病期間,她的丈夫對她體貼入微,使她深受感動,「要不是為了他的緣故,我早開槍自殺了。」 3月,她的《遠航》出版(《The Voyage Out》)。
  • 1917年伍爾芙夫婦買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機,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該出版社後來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弗洛依德在內的作家作品,並且出版了伍爾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說《牆上的斑點》及倫納德所寫的小說《Three Jews》。

輝煌時期

  •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說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牆上的斑點》與《邱園記事》(後來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實驗性小說《雅各的房間》。
  • 1925年5月出版小說《達洛維夫人》。
  • 1927年5月小說《到燈塔去》出版。
  • 1928年4月《到燈塔去》獲得法國1927-28年度的費米娜獎(Prix Femina)。
  • 1931年10月 《海浪》出版。
  • 1931年開始創作《歲月》(初名《The Pargiters》)。
  • 1932年10月《普通讀者》第二系列出版,
  • 1933年10月《愛犬富萊西》出版,拒絕曼徹斯特大學的榮譽學位。
  • 1935年1月親友們在姐姐文尼莎畫室中上演弗吉尼亞的劇本《淡水》。
  • 1937年3月完成並出版小說《歲月》。
  • 1938年6月出版長篇散文《三個基尼金幣》。拒絕利物浦大學的榮譽學位。
  • 1940年7月《羅傑·弗賴伊傳》(《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
  • 1940年,弗吉尼亞夫婦在倫敦的住宅被德國飛機轟炸。夫婦倆商量好,如果英國戰敗,兩人即相攜自盡,免受法西斯統治之辱。

晚年經歷

  • 1941年2月完成《幕間》寫作。

1941年3月28日,預感另一次精神崩潰即將開始,伍爾芙擔心自己永遠不會再好轉,在留下兩封分別給丈夫和姐姐溫妮莎的短信後,

  • 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頭填滿口袋,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 。終年59歲。

弗吉尼亞去世後倫納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遺著。 [4]

  • 1941年,遺作《幕間》出版。

作品

作品類別 作品名稱 原名 年份
小說 《遠航》 The Voyage Out 1915
《夜與日》 Night and Day
《牆上的斑點》 The Mark on the Wall
《雅各的房間》 Jacob's Room 1920
《達洛維夫人》 Mrs. Dalloway 1925
《到燈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7
《奧蘭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28
《海浪》 The Waves 1931
《歲月》 The Years 1937
《幕間》 Between the Acts 1941
《遺產》 The Legacy
作品類別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短篇小說集 《鬼屋及其他》 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 1944
隨筆 《一間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 1929
《普通讀者一》 The Common Reader 1925
《普通讀者二》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3
《三個畿尼》 Three Guineas 1938
《羅傑·弗萊傳記》 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
《飛蛾之死及其它》 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
《瞬間及其它隨筆》 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
《存在的瞬間》 Moments of Being 1976
《現代小說》 Modern Fiction 1919

影響評價

伍爾芙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是英國文壇的前衛開拓者之一,現代主義文學與女性主義潮流的先鋒,即使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里的潛意識。

她和當時的詹姆斯·喬伊斯,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等創作意識流文學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識流文學推向世界,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傳統的寫作手法,他們的出現成為了傳統文學和現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將英語「朝着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性至今仍然產生影響。

弗吉尼亞不幸的生活經歷,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優雅的,又是神經質的,一生都在優雅和瘋癲之間遊走。有人這樣描述弗吉尼亞,準確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氣質:「她的記憶有着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燒着地獄之火。」 [5] 對於伍爾芙的女性主義,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認為:真實的弗吉尼亞,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樣,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當時並不被人理解,而筆記中對詹姆士·斯特雷奇及其劍橋朋友的描寫,便是例證。萊辛認為,弗吉尼亞的尖刻,也是她面對敵視女性的社會的一種反應,「後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亞變得溫柔、可敬、平和、優雅,於是便看不到那粗魯、苛刻、聲音刺耳的部分,而這些也許是創作的源泉。

弗吉尼亞最終以文質彬彬的女文人告終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認為我們當中誰也沒有想到扮演伍爾芙的會是一個年輕漂亮時髦的姑娘,不苟言笑,永久的蹙眉,顯示證明她有許多艱深的思想,正在深思……天哪!這個女人不生病的時候享受生活;喜歡聚會,朋友,野餐,遠足,短途遊覽。」 [6]

相關影片

LITERATURE - Virginia Woolf
Virginia Woolf Documentary
80 Influential Quotes from Virginia Woolf


文獻來源

  1. 自殺女作家之弗吉尼亞·伍爾芙 .紅袖添香.2011-7-2[
  2. 弗吉尼亞·伍爾芙.時時刻刻:文化藝術出版社
  3. 3月28日英國女作家 .國際在線.2004/03/27
  4. 弗吉尼亞·伍爾芙 Virginia Woolf .時光網
  5. 弗吉尼亞·伍爾芙 .光明網.2013-02/16
  6. 新發現的伍爾夫筆記與英國批評界 .易文網.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