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愛樂樂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德語:Wiener Philharmoniker),簡稱維也納愛樂,是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管弦樂團,成立於1842年,以純正的維也納風格以及細膩美妙的音色聞名於世。是當今全球最著名的頂尖樂團之一,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 |
---|---|
古典樂團 | |
音樂類型 | 古典樂 |
網站 | http://www.wienerphilharmoniker.at/ |
目錄
概要
從1860年起,這個樂團由團員自主經營,在德索夫指揮下舉辦定期音樂會。1870年,里希特擔任該團指揮後,該團聲譽漸起。而後,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等著名作曲家或指揮家,都曾指揮該團演出。
維也納愛樂的成員來自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1],音樂會演出時改稱為維也納愛樂,屬於私人組織。維也納愛樂的總部設於維也納金色大廳(Musikverein)。
自1933年起,樂團不再設有首席指揮一職,只有客席指揮[2]。
後來經眾多指揮名家的打造,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160年來,沒有一支歐洲樂團能夠像維也納愛樂一樣,如此長久緊密地將歷史與歐洲音樂藝術傳統結合在一起。
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愛樂體現着最純正的維也納風格。弦樂渾厚,線條清晰。較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聲部,維也納愛樂的銅管很有融合力,沒有尖刺突兀之感。這正是維也納愛樂的獨特之處。
樂團極高的演奏水準和絕妙的「維也納音色」使全世界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迷戀其中。樂團高貴的藝術氣質和自主管理經營的體制在世界樂壇獨樹一幟,樂團吸引了一代代的傑出作曲家、指揮家和演奏家與之共創輝煌。他們與維也納這座城市一樣成為音樂的代名詞。
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曾說:「一百年過去了,當時建團的樂手都已離去。現在的樂手是新的一批人。但維也納愛樂仍是維也納愛樂。全因這份傳統一代一代保留了下來。」
維也納愛樂有着美麗的音色,是很多指揮家夢寐以求的合作對象。指揮過維也納愛樂的名家有:漢斯·馮·彪羅,漢斯·里希特,馬勒,布拉姆斯,尼基什,魏恩加特納,瓦爾特,富特萬格勒,奧托·克倫佩勒,理查·史特勞斯,卡納匹茲布什,肯普,卡拉揚,卡爾·貝姆,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洛斯·克萊伯,普列文,馬澤爾,梅塔,阿巴多,喬治·塞爾,馬里斯·楊頌斯,里卡多·穆蒂,勒圖和基士揚·泰勒曼等等。同時,維也納愛樂參與很多演出錄音活動。
自1941年起,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就是由維也納愛樂演出的。奧地利城市薩爾斯堡舉行的音樂節,維也納愛樂承擔着大部分的演出。樂團錄下的名唱片有:索爾蒂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卡拉揚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瓦爾特的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等等。
2005年樂團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卡爾羅·尼齊的指揮下,配合安娜·妮塔布柯演出了威爾第的茶花女。演出引起轟動。
2006年1月1日,在楊頌斯的指揮下,樂團為世人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新年音樂會,同時也標誌着2006年莫扎特年的開始。出席嘉賓有德國女總理安吉拉·梅克爾。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在1973年和1996年由兩度來華演出。前者由阿巴多帶領。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共生關係
漢斯·卡納匹茲布什形容樂團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可謂一石二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的關係確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按當時維也納愛樂協會的入會準則,進入這個私人性質的協會之前,必須通過一次試奏,先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才能進行後續的申請程序。隨着越來越多的樂手成功跨過這道門檻,規則被修改成:必須在申請會員資格前在樂團服務三年。
在國家歌劇院的工作使得樂團的財政得以穩定。因為樂團的私人性質很難確保自身收入,而其獨立性也難保。反過來,有穩定工作的樂團成員又會保證了歌劇院的演出質量,在音樂會上的經驗與練就的技巧反過來又會用到歌劇演奏方面。沒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就沒有今天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在維也納,有一個共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的共生關係是雙贏的,為這音樂之都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1997年後,樂團開始允許吸納女樂手。
歷史
儘管維也納是一個幾乎代表了歐洲近代音樂發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紀初期,維也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交響樂團,職業樂手都屬於各個劇院的管弦樂團。
1824年5月24日,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管弦樂團和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樂團聯合首演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之後,從1830年開始擔任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巴伐利亞作曲家、指揮家弗朗茨·萊赫納再次召集起劇院樂團的樂手於1833年演出了四場音樂會。這被看作是維也納職業樂團的雛形。
1840年3月28日,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的奧托·尼古萊率領劇院樂團樂手以「愛樂協會」的名義在維也納舞會大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這支樂團就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開始,因為它具備了樂團一直所堅持的「愛樂設想」的一些基本條件:只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當時是宮廷歌劇院)樂團的成員才有資格參加,樂團在藝術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獨立,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全體成員參與的民主程序產生,日常管理由民主產生的委員會執行。
近代發展
由於奧托·尼古萊的離去以及歐洲1848年革命的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時斷時續,直到1860年名為「愛樂音樂會」的系列演出開始進行。1870-1871年音樂季的開始,樂團進入剛剛建成的維也納最重要的音樂會演出場所——音樂協會大廳演出。
這座被人們稱作「金色大廳」的宏偉建築從建築設計到聲學設計都非常適合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特點。同時,從那個階段開始,樂團的每個音樂季由一位指揮執棒轉變為有多位指揮共同參與。眾多指揮大師的共同加入使[[得樂團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開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
從1875年開始,指揮家漢斯·李希特比較長時間地率領樂團演出(1875-1882,1883-1898),先後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的第八交響曲。瓦格納、威爾第、布魯克納、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揮或獨奏家的身份與樂團合作,樂團由此真正開始成為世界樂壇所矚目的名團。
1898-1901年馬勒任樂團指揮,並於1900年在馬勒率領下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之後就開始了征服歐洲樂壇的旅程。
1922年,樂團在魏因加特納率領下跨洋巡演,最遠到了南美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緊密合作使樂團在音樂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與布魯諾·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這樣的指揮大師合作也是樂團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階段,特別是與富特文格勒合作的兩個階段(1933-1945,1947-1954)。
但是,即便是如此著名的樂團也未能免遭納粹暴行的劫難。1938年,納粹分子強行解除了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所有猶太籍藝術家,藝術指導布魯諾·瓦爾特正是猶太人,也只好離開。並且解散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協會。愛樂樂團的六名猶太藝術家慘死在集中營,另一名年輕的小提琴家在東歐喪生。唯有著名指揮家富特文格勒保全了性命。
藝術與管理
自1840年奧托·尼古拉指揮了樂團第一場音樂會以來,維也納愛樂就以其獨特魅力吸引着世界的作曲家,指揮家和聽眾。一方面,這得益於樂團代代相傳的優秀藝術底蘊,另一方面,樂團獨特的組織機構和歷史也是成功的因素:為了在這座音樂之都保證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能被最優秀的詮釋出來,1842年歌劇院成員決定,除了在歌劇院的演出之外,還要組織「愛樂」音樂會,並自理其藝術和經營職責。
要實現這一切,只可能有一種組織形式:民主。也是因為堅持民主,六年後在政治上發生了一次激烈的鬥爭。
民主自治
這種自治與民主在一個半世紀的年月中有所改動,但未曾被離棄過。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股東大會。每樂季除了舉行一次例行的全體股東大會外,還會有5到6次全體特別會議。理論上在這個委員會上,成員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作出任何決議,但實際上有些許修改,就是一個12人管理委員會負責處理大部分事務。這一直進行到下一次選舉。
這就要看該委員會是否願意繼續騰出時間處理事務和是否繼續得到其他成員的信任。除了修改章程需要獲得4/5多數方能通過外,其他在委員會上的投票都是遵循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而其實行則是12人委員會的責任。
音樂的使者
維也納愛樂以茲為己任:將音樂中的人文信息帶給世界上每一個人,持之以恆。他們為此找到貝多芬寫在《莊嚴彌撒》總譜扉頁上的那句話作為箴言:「Von Herzen - möge es wieder zu Herzen gehen.」(出自心靈,但願它能到達心靈)。
很多傑出的音樂家作曲家見證了維也納愛樂的成長。瓦格納認為這支樂團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布魯克納說維也納愛樂和音樂是音樂世界裡面最美的和諧。勃拉姆斯承認自己是樂團的「朋友和樂迷」。
理查·史特勞斯總結道:「樂團能夠將所有小提琴家都吸引到維也納來。」
榮譽
維也納愛樂樂團不僅是全世界最令人敬慕的國際性樂團,它還是世界和平和友誼的使者。1985年,卡拉揚率領樂團參加教皇的彌撒,以及博恩斯坦1988年率領樂團在以色列的巡迴演出,都是成功的範例。
維也納愛樂樂團曾經多次接受大獎,榮獲金唱片和白金唱片,並且成為全世界眾多文化設施的榮譽成員。
為了紀念維也納愛樂樂團所作的貢獻,奧地利國家銀行於1989年發行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金幣,奧地利郵政局曾經於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發行特種紀念郵票。
公開爆料
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納粹統治奧地利時期,該樂團123名成員當中竟有60名樂手是納粹黨黨員,甚至有兩名來自納粹黨衛軍。而即使在德軍入侵之前,即納粹黨在奧地利還是非法政黨的時候,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有高達25%的成員是納粹黨黨員或納粹黨下屬機構成員。
視頻1:維也納愛樂樂團《皇帝圓舞曲》美極了!
參看
視頻2:2019年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