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安縣董必武故居紀念館

紅安縣董必武故居紀念館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原稱「正南街」)24號。園內董必武故居始建於清代,董必武六世祖董之模遷居黃安(今「紅安」)縣城後興建,後經歷代增修,至董必武父輩時始成三進二院格局。經修繕,形成占地面積4880平方米、建築面積1226平方米的紀念園區。

目錄

歷史沿革

1928年6月,國民黨懸賞通緝董必武未果,惱羞成怒,犁庭掃穴,搗毀了董必武故居,前兩幢房屋損毀殆盡,唯有第三幢還殘留少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紅安縣政府對故居的後幢進行了維修,在故居前兩幢的基址上修建了縣文化館。

1977年,縣革命博物館依據歷史記載和調查走訪,按原貌修復了第三幢建築,修復後的故居坐西朝東,磚木結構,面闊6間,建築面積203平方米。室內有反映董必武青少年時期學習、生活、成長曆程的展覽和復原陳列。

1981年,董必武故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董必武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批覆同意「董必武故居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 。

2013年6月,工程啟動、拆除了故居周邊的現代建築,圍繞故居文物本體,復原了前幢店鋪,新建了陳列室、董必武詩碑牆、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形成占地面積4880平方米、建築面積1226平方米的紀念園區。

2016年3月,董必武故居紀念園全面投人使用並對外開放

園內景觀

故居建築

董必武故居紀念園臨街第一幢為按歷史原貌修復的「董恆豫」醬菜店和巢米店6間門頭房,其內復原了董必武大伯父董基浚、二伯父董基哲經營醬菜店和米店的場景。門頭房北側院牆開有一圓門,上方嵌有鐫刻着中共中央書記處原書記、中央政法委原書記任建新題寫的「董必武同志故居」7個金色大字的漢白玉匾額。

第二幢是董必武故居文物本體,正房面闊6間,兩側有耳房,正房分別為堂屋、董必武大伯夫婦居室、二伯夫婦居室、四叔夫婦居室和董必武父母居室以及董必武青年時期的住室,耳房分別為廚房和雜物間。其內復原當年董家居室的陳設原貌,再現董必武一家當年的生活場景。

第三幢是新建的董必武故居陳列室,面闊6間。

詩碑牆

故居北部院牆的內、外側,鑲嵌着60多塊石碑,精刻董必武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書法手跡,作為故居展覽的延伸。

石榴樹

在故居第一幢與二幢之間院落內的石榴樹下,是一組展現少年董必武聆聽母親教誨的銅雕場景。

人物簡介

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

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學堂,1910年畢業,獲清朝學部授予的拔貢學銜。1911年參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6月回國從事反袁活動,兩次被捕入獄。1918年回國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上海參加了五四運動,後創辦武漢中學。

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建立和發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湖北省委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2]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國後,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視頻

紅安縣董必武故居紀念館 相關視頻

參觀董必武故居紀念館
湖北紅安!一代傳奇董必武先生,看下故居紀念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