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蠟蘑
圖片來自flickr

紅蠟蘑學名Laccaria laccata),俗稱欺騙者(the deceiver)或蠟質蠟蘑(waxy laccaria),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蠟蘑屬

目錄

生態習性

紅蠟蘑通常在樹木繁茂的地區零散地出現,且不時會在貧瘠土地或荒原上生長。這種真菌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常見,但較適合在寒冷環境中生長。[1]

這種真菌分布於世界各地,也是偶見土棲共生野菇之一種。該種菌類生長於春天秋天中低海拔闊葉林區,數天生,肉質具有蠟質,去柄後可食用。

紅蠟蘑是透過外生菌根的方式依附著多種樹木生長,其中包括松樹山毛櫸樺木。這種真菌廣泛地分佈在歐洲北美洲

食用價值

紅蠟蘑雖然體形細小,但是是可供食用的,並且有著溫和的味道。 [2]儘管如此,這種真菌與不少有毒真菌的外形相似,故並不建議食用。

這種真菌也是墨西哥瓦哈卡州薩波特克人的傳統食物之一。

分類和命名

紅蠟蘑最早是由蒂羅爾真菌學家喬瓦尼·安東尼奧·斯科波利(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於1772年描述的[3],其學名為紅傘菌Agaricus laccatus)。

後來,英國真菌學家莫迪凱·丘比特·庫克(Mordecai Cubitt Cooke)於1884年將其學名改為現名。其學名中的「laccata」源自拉丁文詞彙「laccatus」,意思是「塗漆」或「閃耀」。

紅蠟蘑還有不少綽號,除了誘惑者蠟質蠟蘑外,還有失色蠟蘑(lacklustre laccaria)。

在成為獨立物種之前,紅蠟蘑一直都被誤以為是條柄蠟蘑Laccaria proxima)。在加利福尼亞州,澳洲真菌橘紅蠟蘑Laccaria fraterna)亦都一直被誤以為是紅蠟蘑。[4]

形態特徵

紅蠟蘑的菌蓋直徑能達6厘米(2.4英寸),呈橙色、棕色、橙紅色、磚紅色等,但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暗。[5]

菌蓋呈凸面狀,但是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成扁平狀或下陷狀。其菌褶呈不規則狀,顏色與菌蓋相同,且它們之間的間距很大,其子實層是連生的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長的。[6]

紅蠟蘑的菌柄高5–10厘米(2–4英寸),厚0.6–1厘米,呈棕色、橙色等,且呈纖維狀。其孢子印呈白色,而其帶刺的擔孢子的直徑則為7–10微米。其菌肉較薄,且僅有淡淡的味道。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 Mushrooms Demystified By David Arora - Ten Speed Press 1986 isbn=0-89815-169-4
  • Understand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edible mushrooms case By Garibay-Orijel R, Caballero J, Estrada-Torres A, Cifuentes J - journal=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07
  • <ref>《野菇圖鑑》,周文能、張東柱2005年,台北,台灣館出版社
  • Flora Carniolica By Scopoli, Giovanni Antonio 1772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isbn=0-14-063006-6
  • The Great Encyclopedia of Mushrooms By Jean-Louis Lamaison Polese, Jean-Marie - Könemann 2005 isbn=3-8331-1239-5
  • Mushrooms By Roger Phillips - Pan MacMillan 2006 isbn = 0-330-44237-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