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1)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于19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的第二代战斗机。北约代号为鱼床/鱼窝(Fishbed)。苏联飞行员给它的外号是“三角琴”、波兰人则称它为“铅笔”。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型)可能是二十世纪产量最多的喷气式战斗机,越南战争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战场,曾与美国人的F-4战机一较高下:在中东地区跟以色列也是频频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门战争、印巴战争也看得到米格-21的踪影。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跃在世界上,并有许多现代化升级套装,被戏称是战机界的AK-47。
例如许多国家如苏联、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产量,纷纷替各国米格-21提出各种改良甚至性能增强的方案。除了苏联制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东欧国家仿制的产品外,中国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一是歼-7(F-7),早期是仿制苏联系统,并曾跟美国的U-2交手过,1980年之后,采用新式航电以空中缠斗为主要任务的歼-7M[1]也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评价,二是歼-8系列(F-8),歼-8-I(F-8I)看起来像是超大号的米格-21,歼-8-II(F-8II)则是改成类似米格-23的进气道配置,主要作为本土防空拦截之用。歼-8II在2001年与美国P-3C的撞机事件中声名大噪。
目录
发展沿革
米格-21是前苏联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超音速战斗机,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6年6月24日前苏联航空节时参加飞行表演,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组织称它为“鱼窝”(Fishbed)。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飞机开始在高尔基市的索克尔制造厂量产并进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军。米格-21战斗机及其改进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到2013年5月3号共有52个国家使用,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重要改进。
该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超音速战斗机,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国还进行了特许生产,与西方同级别的同代战斗机相比价格是较低,总产量超过6000架。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空军就装备了2500余架,并出口至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用米格-21战斗机。但米格-21除了大速度、减速性能好以外,其机动性能不好,加上航电设备过于简单,武器挂载能力过小和航程过短,因而作战能力有限。
米格-21是一种设计较好的战斗机,被大量使用,总生产量在5000架以上,在生产的高峰期,仅前苏联国内就有5条以上的生产线。另外,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及印度还各有一条。米格-21在60年代曾是苏军的主力型号,最多时装备了2500架以上。70年代以来,逐渐被米格-23等机种所取代。到80年代中,苏军仍使用着780架左右,多数是后期的新改型。米格-21还被苏联大量销往国外,至少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装备了这种飞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中的米格-21已退役。在米格-21的研制初期,共制成两种原型机,一为三角翼型,另一为60度后掠翼型,两者除机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设计相似。后掠翼型编号为E-2A,北约称之为“面板”(Faceplate)。
两种型别对比试飞后选中了三角翼型,并由此发展了十几种改型。高空、高速、轻巧、爬升快,能截击入侵的敌轰炸机和高速目标, 作为国土防空截击机使用。 针对这一设计思想, 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全动平尾,细长机身和带进气锥的头部进气道,米格-21价格低廉,对第三世界国家很有吸引力,曾广泛使用于越南、中东、印巴和两伊等局部战争。由于米格-21轻小、设备简单、操纵灵便,越南战争中越方飞行员曾多次击落名声赫赫的美军F-4“鬼怪”战斗机[2]。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军仍使用这种战斗机,但终因技术差距过大,且指挥失灵,战术运用不当,不但未建战功,反而被击落多架。
视频
米格-21战斗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西方化的米格-21, 英国人眼中的歼-7M战斗机究竟什么样?,搜狐,2019-01-24
- ↑ 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到底有多糟糕?越南战场上被米格-21是打惨了,搜狐,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