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摩法師
竺摩法師 |
中文名稱;竺摩法師 別名;雁盪山僧 出生地;浙江樂清縣(現為樂清市) 出生日期;1913 逝世日期;2002 職業;佛教青年總會顧問 畢業院校;武昌等佛學院 代表作品;《無著的學說》《蘇東坡的佛教思想》 |
竺摩法師(1913~2002),浙江樂清縣(現為樂清市)人,俗姓陳。幼年於雁盪山出家,自號雁盪山僧。畢業於閩南、武昌等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為入室弟子。曾隨學於嶺南畫家高劍父,遂善繪事。此外,亦擅長詩詞、散文,書法尤自成一格,墨寶多為海內外各道場所珍藏。抗日戰爭前,曾在香港弘法。1953年轉往馬來西亞檳城。
目錄
簡介
師之著作十餘種,曾辦無盡燈雜誌,及澳門佛學社。其皈依弟子遍及星、馬、香港、東南亞等地。先後連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主席十餘年,並任馬來西亞佛教學院院長、檀香山檀華寺住持等職。致力於佛教教育及弘教人才之培養,慈心悲願,甚受僧俗敬仰。對大乘佛法之推廣於馬來西亞,貢獻頗大。[1]
受戒學法
在新馬地區弘化的僧侶中,竺摩法師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較早抵達的一位。他於西元一九五四年來到檳榔嶼,其間除於一九五八至五九年間,到檀香山弘化年餘外,其餘時間全在新馬地區。 竺摩法師俗家姓陳,名德安,浙江省樂清縣(現為樂清市)人,一九一三年,出生於縣東雁盪山下的河深橋村。兄妹十人,他行七。父紅梅公及母親王氏,均虔信佛教,他自幼即受到佛法的薰陶。十歲入私塾讀書,穎悟過人,十一歲時慈母見背,依父撫育。十二歲隨父到黃塘壽昌寺聽欽漢法師講經,法師見竺師器宇不凡,異於常兒,因勸紅梅公允竺師出家,俾造就佛門法器。竺師乃在壽昌寺方丈白雲長老座下剃度出家,法名默誠,字守志,時為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竺摩法師奉師命到永嘉普覺寺,為師叔芝峰法師侍者,弘一大師在永嘉城下寮閉關,師祖萬定和尚攜師前往禮座,大師餉以糖果,並書"息惡行慈"四字以勉。一九二六年,奉師命到四明梅墟靜宗寺,學習經懺唱念凡一年。十五歲到寧波觀宗寺,親侍根慧長老,長老喜師穎悟,悉心培育。翌年,竺摩法師依諦閒老和尚受具戒,併入"弘法學社"受學,先後依靜權、寶靜諸大德學天台教觀,一門深入,窺其堂奧。在弘法學社四年,一九三一年隨芝峰法師到廈門,入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就讀。閩院院長是太虛大師,實際上是大醒法師主持院務,芝峰法師任教務主任。竺師插入甲班二年級,與印順、東初、靜嚴、心道、大訥、普欽等同學。在校期間,以資質過人,深為太虛大師所器重。
二十一歲,竺摩法師自閩院畢業,太虛大師到汕頭講學,竺師隨侍,為大師任記錄。時武昌佛學院研究部招生,竺師復進入武院研究,在院研究的,尚有本光、塵空、葦航、力定、印順、止安、月耀諸師。這時竺師以雁盪山僧、篆香室主、為霖、慧海等筆名,在《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發表文章。如《無著的學說》,《蘇東坡的佛教思想》等稿,即於此時發表。同時,芝峰法師擔任《海潮音》月刊主編,竺師為其助理。
一九三四年,芝峰法師辭去海刊編務,回到寧波,在慈谿金仙寺,創設"白湖講舍",招生講學,竺師隨同到寧波,擔任助講。竺師返里省親,而其父紅梅公已逝,師傷感不已,祭奠父墳後,復返回寧波。一九三六年秋,太虛大師到香港弘法,函召竺師同行隨侍,擔任記錄,事後仍回寧波。在慈谿金仙寺,撰寫《論佛教的知難行易》、及《詩意與禪理》二書。翌年春,由白湖移錫四明延慶寺,本有赴日留學的計劃,尚未成行,而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竺師與閩南佛學院同學暮伽、化莊等參加了"慈谿抗日後援會",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後以戰局變化,展轉到了武漢,參加"僧侶救護隊",奉派到河南前線擔任救護工作,出生入死,工作逾年。翌年,由河南前線回到武漢。
港澳傳法
在武漢停留未久,竺摩法師偕同武昌佛學院的慧雲法師,南下廣州,轉赴香港。他與墨禪法師參加了"香港佛教救濟難民會",駐會辦事,從事難民救濟工作。一九三九年春,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邀請竺師到澳門功德林,開辦"佛學研究班",招生講學。同時主編《覺音月刊》,宣揚佛教文化。這時道安、巨贊二師在桂林創辦《獅子吼》月刊,《覺音》與《獅子吼》,是極有分量的佛教刊物。 一九四三年,竺師應上海大醒、芝峰二師之約,將北歸雁盪避兵,中秋之後,他整裝北上,先自澳門抵香港。翌日,日軍登陸九龍,占領香港。竺摩法師之行程因而受阻,躲在東蓮覺苑避難。數星期後,乘小舟返回澳門,仍駐錫功德林,隱居潛修。一九四五年,忽然患大熱之症,高熱不退,生命垂危,後以專稱"觀世音菩薩"聖號,歷七晝夜,汗出熱退,病已痊癒。
在澳門功德林隱修五年,到一九四八年,尹法顯居士創辦"澳門佛學社",聘竺師為導師,請師移錫社內,駐社講經弘化。一九五一年,為擴大弘法範圍,創辦《無盡燈》雜誌,並出版多種講經著述,風行港澳及海外。先是,《太虛大師全書》在香港出版,最初由演培、續明二師擔任校對。全書六十四冊,七百萬言,出到二十六冊的時候,演培、續明二師赴台灣弘法,其餘校對的責任,即請竺摩與隆根二師擔任。竺師校對完第八、九兩篇六冊。一九五三年,明常老和尚在港創辦"棲霞佛學院",禮聘竺師為副院長,校對全書之事乃由隆根法師一人擔任。竺師在佛學院未及一年,翌年春季,泰國的龍華佛教社,請師到曼谷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塔開光典禮,他乃離開居住了十餘年的香港、澳門。
竺摩法師到曼谷以後,在龍華佛教社及中華佛學社兩地講經,並舉行書畫展。一九五三年五月,檳榔嶼的"菩提學院"禮請竺師去擔任導師,兼任菩提中學佛學課程。在這樣的因緣下,竺師到了檳城,駐錫菩提學院,經常應東南亞佛教團體之請,到各地去講經弘法。檳城的菩提學院,初為閩南籍的芳蓮尼師所創建,後來由其徒吳寬定、陳寬宗二居士管理。院中設有義學,由王弄書、陳少英等居士協助辦理,後來改為正規小學,繼而又增辦初中。院中經常禮請高僧駐錫,自數位至十數不等。中國僧侶南遊者,多駐錫於此,早期如道階、慈航、演本、法舫諸師,後來如本道、智通、松年、慧僧諸師,均曾駐院講經說法。
海外弘法
一九五六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尼泊爾召開,竺摩法師以"馬來西亞佛教代表團"團長身分出席大會,副團長為畢俊輝居士,秘書是黎東方博士。一九五七年,竺師受檀香山中華佛教會之禮請,出任檀香山檀華寺住持。竺師偕同祖印、泉慧二師,辦妥入境簽證,於五七年底飛抵檀島。 竺師抵檀之日,中華佛教會全體理事及信眾數百人迎之於機場,一九五八年元月十八日,中華佛教會聯絡檀香山中華總商會等四大僑團,在總商會禮堂,為竺師及祖印、泉慧二師,舉行盛大的歡迎會。參加的貴賓,包括僑界名流,社團領袖,佛教信眾等千餘人參加,盛況空前。繼之又舉行檀華寺首任住持晉山典禮,同時祖印、泉慧二法師出任副住持。
竺摩法師來檀之時,攜有從印度佛成道處菩提伽耶塔請得的佛舍利二顆,及已故的佛教領袖太虛大師舍利二顆,馬來西亞高僧演本老法師舍利六顆,一併供於檀華寺內,供人參拜。佛教信眾及各界人士前往瞻禮者絡繹於途,竺師並於周日法會上演講"供養舍利之意義",各界人士獲聞勝義,嘆未曾有。
竺摩法師在檀島弘化一年,以檳城菩提學院及東南亞信眾函電促請,於一九五八年底返回檳榔嶼。而祖印、泉慧二位法師就此在檀島長期居留,照著竺公上人規畫的方針,繼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
竺摩法師赴檀香山弘化之前,曾倡議組織馬來西亞佛教會,因赴美而中止。至此復與檳城諸山長老志昆、本道、金星、如賢、金明、真果等,推動籌組"馬來亞聯邦佛教總會",在檳城極樂寺召開成立大會,星馬各地諸山長老及佛門四眾,錫、緬、泰、馬各民族佛教領袖,各州緇素觀察員等千餘人與會,馬來西亞開國之父東姑阿都拉曼主持剪彩及致辭。竺師以建會之勞,眾望所歸,被推為首屆會長。後來竺師復推動會所興建工作,一九六四年在檳城車水路購下四萬餘尺土地,繼而鳩工庀材,開始興建,於一九七〇年,完成巍峨壯觀的佛總會所大樓。
在成立佛教總會的同年,由菩提中學校長王弄書為首的佛教信徒,發起為竺師興建"竺園精舍"亦落成,竺師由安單五年的菩提學院,移錫入竺園精舍。三年後,竺師的弟子以精舍不敷使用,發起另建"三慧講堂"。一九六五年,位於邦各律的三慧講堂正式落成,竺師復移錫講堂。在講堂講經不輟。一九七〇年,竺摩法師應請出任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一九七一年,馬佛總召開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竺師以連任主席十二年,堅予辭謝不再連任,佛總主席由金明法師繼任。
安然圓寂
竺摩法師自檀香山返回檳城後十餘年間,經常游化於馬來西亞各州、新加坡、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講經說法,席不暇暖。一九七一年七月,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在首都吉隆坡成立,公推傅佑聰為會長,聘請竺師擔任該會顧問。一九七三年九月八日(癸丑年八月十三日),為竺師花甲之慶,檳城各界名流及四眾弟子,約三千人為師祝壽,三日間筵開八百餘席,收到的賀儀四萬多元,除數千元開支外,其餘三萬七千多元,悉數捐給佛總創辦的馬來亞佛學院。 六十歲以後的竺摩長老,除繼續在星馬各地講經弘化外,一九七六年五月中旬赴香港,主持荃灣芙蓉山"太虛大師舍利塔"重修落成典禮。重修舍利塔是竺老獨力捐款完成的。同年九月,又去了一趟澳洲。澳洲有一"中華佛學研究社"的組織,社長廖英源居士禮請竺老赴澳講經。竺老在澳游化二十餘日,返回檳城。一九七八年五月,竺老的剃度弟子、泰國合艾市的住持釋繼容,重建智善庵落成,請竺老主持開光,並為徒孫顯常、顯性等多人,傳授沙彌尼十戒,為此竺老去了一趟泰國。繼而於六月間,又應美國舊金山慈恩寺住持法參法師之請,為慈恩寺主持開光典禮,竺老率徒繼明、繼慈二師飛抵舊金山,主持開光後並在寺中講《心經》。之後由萬佛城的恆隱法師陪同,到洛杉磯觀光,並一游迪斯奈樂園。
一九七九年春,竺老在三慧講堂閉關百日,編著《心經講話》及《佛學問答第二輯》二書,並修訂《普賢十願講話》。一九八〇年春,復閉關百日,編輯著作。六月,又應加拿大溫哥華市"世界佛教會"呂雒九、馮公夏二居士之請,到溫哥華講經。竺老在世佛會講《阿彌陀經》,圓滿後返回檳城。一九八二年四月,竺老二度應請赴溫哥華,在世佛會講《天台止觀》,世佛會會長呂雒九於四月生西,竺老參加追悼會,並主持大蒙山法會超薦。
竺摩長老於七十歲以後,對外活動逐漸減少,在檳城時駐錫三慧講堂,到星洲時駐錫佛緣林,隨緣度化。自修重於化他。長老幼具宿慧,童真入道,生平除講經弘道外,作書寫畫與人結緣。二〇〇二年二月五日下午卅五分,長老圓寂於三慧講堂,俗臘九十,僧臘七十九夏,弘化星馬四十餘年,在當地僧侶中是最受人崇敬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