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百病毒感染症
立百病毒感染症 致病原由一种名为立百病毒 (NipahVirus, NiV) 过去称equine morbillivirus,为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idae)科,Henipavirus属所感染的疾病。
Nipah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类,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在感染者中,它会引起多种疾病,从无症状(亚临床)感染到急性呼吸道疾病和致命性脑炎。该病毒还会对猪等动物造成严重疾病,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曾于1999年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造成疫情,且2001年起在孟加拉陆续有疫情通报,但该病毒与1999年造成马来西亚疫情的病毒为不同株,此外,印度也陆续出现疫情。[2]
目录
感染源
立百病毒自然宿主为蝙蝠,在狐蝠属及其他蝙蝠物种身上被发现,可造成多种动物感染,如猪、马、羊、狗、猫等动物,并传染给人类。该病毒通常在特定类型的果蝠中传播。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以从其他动物传播给人。传播通常需要与感染源直接接触。
症状
人类感染的范围从无症状感染到轻度或重度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致命性脑炎。
受感染的人最初会出现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和喉咙痛。继之以头晕,嗜睡,意识改变和指示急性脑炎的神经系统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非典型肺炎和严重的呼吸问题,包括急性呼吸窘迫。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脑炎和癫痫发作,并在24至48小时内发展为昏迷。
大多数在急性脑炎中幸存下来的人可以完全康复,但是据报导,幸存者中长期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约有20%的患者留下残馀的神经系统后果,例如癫痫发作和性格改变。少数随后康复或发展为延迟发作性脑炎的人。[3]
在马来西亚,有8%的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无症状感染。没有孟加拉国和印度爆发的无症状NiV感染的数据。然而,鉴定出具有轻度和非特异性特征的病例。在各种Nipah暴发中,发烧,头痛,头晕,肌痛,呕吐和大便稀疏已被证明是非特异性的前驱症状。
马来西亚爆发的疫情表明,有55%的患者意识水平下降和脑干功能异常突出。明显的临床体征包括节段性肌阵挛(32%),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因此提示脑乾和上颈脊髓受累。脑干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包括娃娃眼反射异常,反射,血管舒缩改变和肌阵挛性抽搐。在马来西亚爆发的8例患者中发现了小脑功能障碍。在印度的西里古里(Siliguri)疫情(2001)中,发烧,随后3至4天感官改变(97%)的发展是目前的主诉。34%的病例有抽搐。同样,在孟加拉国暴发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感官改变的发烧。来自孟加拉国的四次暴发病例系列病例显示,其精神状态改变(90%),头痛(73%),严重无力(67%)和癫痫发作(23%)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尼帕脑炎可表现为幸存者复发或残留不足。从急性感染恢复后数月至数年的时间范围内已证明脑炎复发。恢复后的精神和神经并发症(抑郁,人格改变,注意力缺陷,言语和/或视觉记忆)也是众所周知的。
根据马来西亚爆发的经验报告,他们的患者中有15%(14位患者)有残馀营养不足,其中5位仍处于植物生长状态。在严重的情况下,呼吸系统受累已有大量文献记载。在马来西亚的暴发中记录到ARDS(50%至66%的病例)。西里古里(Siliguri)爆发见证了54%的病例有呼吸道症状,尤其是在疾病后期。[4]
潜伏期
被认为是4到14天。但是,据报导潜伏期长达45天。病死率估计为40%至75%。取决于当地的流行病学监测和临床管理能力,爆发率可能有所不同。
治疗药物
治疗主要限于急性脑炎综合征的支持治疗和综合症治疗。Ribavirin,m102.4单克隆抗体和favipiravir是唯一对Nipah病毒具有一定活性的抗病毒药。
预防方法
- 避免接触果蝠或流行地区猪只,及其他有可能感染的动物。
- 避免食用流行地区可能受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水果或椰枣、树汁等。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动物后)及食用清洗干净之水果。
- 接触动物时应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及工作服等,尤其是处理生病的动物或其身体组织时;接触后使用肥皂洗手或其他暴露部位。
- 避免接触到立百病毒感染者的血、体液(如:唾液、脑脊髓液等)或排泄物等,照顾或探望病人后应以肥皂或70%~75%酒精洗手液清洁消毒手部。[5]
影片
参考文献
- ↑ Nipah virus infection WHO世界卫生组织
- ↑ 立百病毒感染症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 Nipah virus infection WHO世界卫生组织
- ↑ 尼帕病毒病:一种罕见且难治的疾病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 ↑ 立百病毒感染症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