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非典型肺炎(英語:Atypical pneumonia),簡稱非典,英語也稱遊走肺炎(英語:Walking pneumonia)是一個總稱,泛指所有由某種未知的病原體引起的肺炎。這些病原體,有可能是冠狀病毒、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或嗜肺軍團菌引起的肺炎症狀,也可泛指不是由細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狀。
2002年11月起在中國廣東省、北京及香港所爆發的流行病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也正是由某種冠狀病毒引起的,屬於非典之一。該病在全球各地廣泛擴散,有超過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1]。在中國大陸,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最初將SARS稱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使得「非典」成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的代名詞,因此大陸媒體以及民眾常常以「非典」代指「SARS」,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SARS」為「非典」的一種,另外在2019年末開始,並爆發於2020年的武漢肺炎也是一種非典型肺炎,但不屬於SARS。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最早在1938年提出,當時有7名患有肺炎的病人所表現的症狀與一般細菌性肺炎並不相同,因此被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2]。
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症與流感病人相似,病症會發燒、肌肉疼痛等,但肺部有發炎跡象。與典型細菌性肺炎最大的不同在於患者不會有毒性病容,例如呼吸急促、鼻翼煽動等狀況。非典型肺炎病人也不會有濃痰。
支原體肺炎是這類肺炎最重要的致病原因,除此之外其他病原還包括了嗜肺軍團菌、鸚鵡熱、甲型流感並發肺炎等。
非典型肺炎病症的潛伏期大約在4~11天左右,病人表現為發熱,同時伴頭痛、關節酸痛、全身酸痛和乏力,還有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乾咳等:部分病人出現呼吸加速、氣促等呼吸困難症狀。多數病人體徵不明顯,部分病人肺部可聞少許乾濕羅音。多數病人白細胞不升高,少數白細胞降低或/和血小板降低。該病症可能通過飛沫、分泌物和接觸呼吸道而感染。
症狀
非典型性肺炎主要是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軍團菌等特殊的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常表現為全身的症狀,早期表現為發熱和乾咳、頭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可逐漸出現全身症狀,比如畏寒、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會出現有別於呼吸道其它部位的症狀,消化道的症狀比如腹痛、腹瀉。患者誤認為感冒,其實是非典型肺炎的早期表現,如果出現相關的情況,建議及早就診。 非典型肺炎,比如支原體感染,好發於兒童,兒童和青壯年得非典型肺炎比較多。老年人發生支原體肺炎比較少,界定65歲以上稱之為老年人,65歲以下為年輕人。軍團菌和衣原體肺炎好發於免疫功能下降狀態下感染的病原體。非典型肺炎引起來的相關的症狀和上呼吸道感染很難區分。當發生相關類似的症狀以後,要儘早就醫,完善相關檢查,以免延誤治療。典型肺炎不同的地方早期出現全身表現比較重,而肺部症狀比較輕,應特別關注相關表現,儘早就醫。如果出現肺部症狀比較明顯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也應去醫院就醫,排除是不是典型肺炎。
主要傳播方式
(2)通過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所污染的物品、用具、玩具等,經口鼻而傳播。
(3)密切接觸傳播:指治療、護理、探視病例,與病例共同生活,直接接觸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體液。
病人無論通過何種途徑感染了病原,都要去醫院進行治療。由於此次發現的非典型肺炎傳染性強,因此病人便把病原帶入了醫院,造成了醫院內傳播。醫院內傳播與病房環境、治療經過、患者病情、暴露時間、醫護或探訪人員個人防護等因素關係密切。病房環境通風不良、患者病情危重、經過吸痰或氣管插管搶救、醫護或探訪人員個人防護不當使感染危險性增加。
非典型肺炎病人一般在出現症狀,如發熱或咳嗽時最容易傳染他人,但目前還不清楚症狀出現後第幾天才具有傳染性。
一些病人在一定條件下(如通風不良、氣管切開等)傳染性較強。
如何預防
預防非典型肺炎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1、室內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勤清潔室內衛生,不給病原微生物滋生機會;2、經常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3、注意均衡飲食和充足的休息,減輕精神壓力;4、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腔後要洗手;5、儘量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到醫院探視病人,必要時戴上口罩。
平時要多喝溫水注意保暖,關注自身體溫,可以備一支伊凱兒耳溫槍,隨時測溫。
視頻
非典型肺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非典型肺炎-消毒主管技師複習資料,醫學教育網 , 2015-11-9
- ↑ 非典型肺炎,健康一線 , 2016-9-18
- ↑ 非典型肺炎的傳染源有哪些,豆丁網, 2011-1-1